文:枯木
(续上)
我国地域文化肇始于上古时期氏族部落的群聚文化,然后在东周后随着诸侯国的壮大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应该说,我国的地域文化流派众多,各具特点特色,在不同时期文化特点各不相同,并且在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演变。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地域文化流派
西周分封诸侯以后,各个诸侯国的君主在自己的封国里面,是最高的统治者,不过需要按时纳贡,这个时期地域文化还不是特别明显。然而到了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国农业和科技发展程度的不同,出现了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并且以各种名义兼并周边小国,相互争夺霸权,周天子式微,成为名义上共主,于是各诸侯国开始文武争鸣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独自管理和发展自己的封国,再加上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各不相同,施政者采取的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交通不便,因而不同诸侯国出现了文化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文化。
其中主要有以秦为代表的秦陇文化,以韩魏赵为代表的三晋文化,以齐为代表的齐鲁文化,以楚为代表的荆楚文化,以及以吴为代表吴越文化,以燕为代表的燕赵文化等。
1、秦陇文化:骁勇善战,纪律严明
关西地区处于干旱区与季风区的交界处,气候干旱少雨,宜牧不宜农。秦人本就是游牧民族的一支,他们长期与戎狄错杂居住,崇尚武力,能骑善射。周天子东迁后,秦国因为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从此向东发展。秦穆公时征服西戎,并接收和继承了西周的地盘,雄踞关中,成为霸主之一。
商鞅变法后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军民长期形成了能征善战的尚武习俗。秦孝公时,利用关东群雄混战,得以占领河西之地;秦惠文王时平定巴蜀,秦王政时修建郑国渠,关中平原就此富足。从而使得秦国扼控黄河中上游,占据函谷关天险,对整个关东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从而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国长久以来,出身游牧民族,进而鼓励军功,轻视教化,使得军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后来形成擅于群斗,拙于出头)。长久以来形成了秦陇文化的特点是:民风淳朴,英勇彪悍,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2、三晋文化:文武兼备,内斗不息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第一大诸侯国,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北方地近夷狄,西方拥有河西之地,南方拱卫(环卫)周天子,东边俯视齐鲁,土地肥沃,人口茂密,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因而是左右全国形势的第一大诸侯国,晋文公成为五霸之一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代表而已。
即便是战国时期分裂为韩魏赵三国之后,依然占据“战国七雄”之三。战国时期也是由“三家分晋”开始计算,可见三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之强盛。然而,三家分晋的后果是,相互嫌隙不断,内乱频仍,使得秦国坐大,最后三晋被一一灭国,岂不悲乎?
纵观先秦时期三晋文化的特点,主要是重视人才,崇尚教育,讲究法治,善于变通,兼容并蓄,因而晋地人才济济,文相武将法家纵横家等人才辈出,不过晋人在当时不善于抱团,相互内斗也是其代表文化之一。
3、齐鲁文化:重视文教,善于变通
齐鲁东临滨海,地势相对平坦,肥沃千里,交通便利。齐国是姜太公封地,姜尚“因其俗,简其礼”,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齐桓公时期重用管仲,通货积财,富国强民,从而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春秋时期齐文化特点为善于变通,工商业发达,因而多经济善贾之才。
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封地,以礼治国,注重繁文缛节,重农抑商,缺乏变通,长期依附于齐晋楚等大国,频频被齐楚蚕食,缺乏雄才伟略之士。不过鲁文化注重诗书礼教,因而涌现了诸多先贤,尤其以孔子最为著名,使得后来儒教兴盛。
4、荆楚文化:开拓进取,崇巫尚鬼
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立国初期,偏僻狭小,和周边苗蛮族杂居,楚人也自称“蛮夷”。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刚开始臣服周天子,立足江汉,向东南扩张。因而不断开疆拓土,逐渐拥有南方广大地域。而北方诸侯国一向视周边为蛮夷之地,逐鹿中原,因而楚国疆域很少受到威胁,使得楚国逐渐成为群雄之一,颇有争霸之势。
然战国后期楚国君主崇巫尚鬼,骄淫奢侈,安逸享乐,穷兵黩武,长期陷入公族内乱,风头渐渐被临近的吴国抢去。纵观先秦时期楚文化,崇巫尚鬼,习近蛮夷,忍辱负重,开拓进取,然而狂妄自大,耽于享乐,流于表象,缺乏内敛,这也是为何当时涌现了屈原、宋玉等辞赋大家的原因。
5、吴越文化:披发文身,尚武逞勇
吴越地处江南,河流纵横交错,古时以渔猎为主。西周时期,泰伯奔吴,传播农耕技术,接受当地部落文化,中原文化与荆蛮文化相互融合。越国源自古代禹之苗裔,东南于越部落。吴越远离中原,资源丰富,冶炼铸造业首屈一指;气候适宜,大力推广桑蚕业。因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崛起,经济逐渐强盛,成为当时游离于中原之外的经济军事诸侯强国。
不过,吴、越和楚国位置相邻,习俗相近,彼此之间的征战连年不断。刚开始楚国强大,势压吴越。后来伍子胥奔吴,推荐孙武,吴国开始强大,几乎灭楚。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吴。越国强盛后,宫廷内乱不断,贵族间互相残杀,政局混乱,反而又被老牌强国楚国打败,国君被杀,从此分散为众多小邦国,再无起色。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文化,习俗披发文身,近似蛮夷;民风彪悍,尚武逞勇,性格好强,勇于私斗;粗狂中蕴含精致,阴柔里突出倔强。
6、燕赵文化:慷慨豪爽,任侠彪悍
燕赵文化是战国时期以燕国和赵国北边部分疆域为主形成的一种平原文化。燕国为召公封邑,土地富饶,沃野千里,然而由于北边近胡人经常受到侵扰,师旅屡兴。战国时期燕昭王被赵武灵王扶立,从此励精图治,招贤纳士,汇集人才,重用乐毅、邹衍、剧辛等,伐齐破胡,从而跻身为战国七雄之一。然而燕昭王去世后,乐毅奔赵,宫廷内斗,从此衰落。
燕赵地处北疆,气候干燥,汉胡混杂,相互交融,燕赵文化一方面能够兼容并蓄,诸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影响整个汉文化演变;一方面民风性情耿烈,剽悍难制,义勇好斗,慷慨豪爽,任侠为奸,好气使性,因而有荆轲刺秦惊天之举。
7、小结
以上就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地域文化。其中秦国身处关中,以崤函之固,居高临下,能攻能守,占尽地形优势。而在经济上坚持革新,军事上崇尚武力,能征善战。其他诸侯国在关外纵横交错,相互争斗,相互削弱,以至于最后胜利果实为秦国占有。因而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不同的文治武统,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纵观先秦时期,就地域文化而言,关西诸侯国,能征善战,纪律严明,因而在军事上多有战略眼光之人。而关东诸侯国注重文教,重视经济,相互争斗,因而多纵横捭阖之才。这就是在《后汉书·虞诩传》中有:“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来历。这里的关东关西,虽以函谷关为界,然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划分,比如晋国以及后来的韩魏赵,横跨东西,各方面人才都很突出,就是例子。
以上是先秦时期主要地域文化的简单概述,也是笔者个人的一点拙劣看法,难免失之偏颇,欢迎诸位老师和学者批评补充。限于篇幅,下章我们接着论述秦汉以后历代地域文化的变迁和特点,有兴趣欢迎关注阅读,谢谢!
(未完待续)
2021/7/15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