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风景如画的嵊山小学“消失了”。
教室外依然是浑然天成的山海奇观,但教室的窗户都紧闭着,整座校园空无一人。
秋季刚一开学,嵊山小学的学生们就背着书包坐上了校车,准备迎接新学校的生活。
他们是少子化浪潮中的第一批孩子,如今也在被“小学倒闭潮”裹挟着,走向未知的人生。
嵊山小学是浙江省最东边的一所小学,创办于1941年,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从教室向外望去,嵊山小学蓝白相间的校舍与海天相接,一望无垠,让人心旷神怡。
嵊山小学见证了嵊山岛的发展和变迁,学校注重传承海洋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海岛学子。
但如今,嵊山小学已经成为了历史,与枸杞岛小学合并为东海小学。
由于学校合并后位置发生了变化,嵊山岛上的学生需要乘坐校车穿越跨海大桥去上学。
这就要求学生们每天早起赶校车,在通勤时间上会比以前增加,不过,专门的校车服务保障了学生们上下学的交通安全。
虽然失去了风景宜人的旧学校,还要每天坐校车来回奔波,但孩子们还是很快就适应了新学校的环境。
新学校的硬件设施很到位,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空调,为学生们提供了更舒适的学习环境。
校园里有环形跑道、操场以及更多的篮球架等体育设施,为学生们开展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此外,教学楼前还在建公益图书馆,旨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阅读资源,拓宽学生的眼界。
合并后的学校为学生们提供午餐,学生们中午不用回家吃饭,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一切看起来都和从前别无二致,可事实却很残酷:嵊山小学毫无疑问是全国“小学倒闭潮”中的牺牲品。
随着全国新生儿人口数量自2017年之后逐年减少,嵊山镇的适龄入学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导致学校的生源不足。
今年,有5600所小学宣告关闭。
还记得不久前的幼儿园倒闭潮吗?
如今,那批受倒闭潮影响的幼儿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纪。
小学是培养孩子的关键阶段,有能力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嵊山镇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很多年轻人举家前往大城市发展,意在利用大城市的资源改变孩子的命运。
岛上留下来的居民中,很多家庭也更倾向于将孩子送到教育资源更丰富、教学质量更高的城区学校就读,这进一步加剧了嵊山镇小学的生源流失。
到2023年,嵊山小学只剩下6个班,学生数量仅有73人。
与此同时,在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却是另一番景象。
虽然新生儿数量减少导致的“学生荒”,近年来有向大城市蔓延的趋势,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大城市的学校门口,挤满了想要为孩子报名的家长。
为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拼命卷工作、卷学区房,为了一个学位可以倾其所有。
但是像嵊山小学这种小规模的学校,却面临着没有生源的窘境。
维持一所小学的正常运转并非易事,教师工资、教学设施的维护更新、校园的管理费用等等,糅合在一起都是巨额开销。
而嵊山镇小学的学生数量较少,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办学成本就相对较高,在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学校的运行变得不太现实。
最终,嵊山小学最终只能等来撤校合并的命运。
可是话说回来,嵊山小学毕竟是公办学校,即使没有生源也有政府兜底将其撤校合并,很多民办学校,在今年可真是成了“没有额娘的野孩子”。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民办学校的招生、收费、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使得很多民办学校压力剧增。
地方政府也往往会将资源向公办学校倾斜,这就要求民办学校需要在有限的政策空间内,努力提升自身实力以吸引生源。
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学生数量减少,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以及民办学校之间,必然要展开激烈的厮杀。
在没有后盾的情况下,很多民办学校都被小学倒闭潮淹没了。
广州市花都区的岐山小学,有着10年的办学历史,但还是在11月5日退出了历史舞台。
万豪儒林小学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永大社区内,因上级部门关于南村镇永大地块收储的决策部署,该校于今年8月停止办学。
即使是在倒闭潮中活下来的民办学校,最后大概也要脱层皮。
受小学倒闭潮影响最大的,还是来自基层的学生和老师。
在嵊山小学读书的学生,大多是本地渔民或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在新学校肆意玩耍的孩子们,并不会思考原来的小学为何被关闭,但“学生荒”对他们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荒”最早出现在东北。
2013年至2022年十年间,黑龙江消失了约1900余所小学;
吉林消失了近2600所小学;
辽宁也消失了2200余所小学,降幅近一半。
与此同时,大城市的学生荒也初具雏形。
广州越秀区的公办小学一年级招生班数在2024年同比减少了74个,天河区减少了53个;
北京海淀区的小学入学人数预计比去年减少了约17%,西城区减少了约20%。
尽管如此,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将孩子送到大城市读书。
在基层的乡镇学校,嵊山小学还算好的,新的学校离岛上学生的家不算太远,也有校车安全接送。
但对于更多基层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来说,一旦学校消失,他们将无法承担转校或到更远地方上学的费用,只能留在当地接受相对较差的教育。
随着小学倒闭,一些优秀的教师会选择去条件更好、资源更丰富的学校任教,导致乡村和乡镇学校原本就薄弱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削弱。
有人说,这些老师不负责任,辜负了老师这个职业神圣的光环。
可老师也是人,他们需要养家糊口,需要一份可观的收入配得上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他们何错之有?
李老师在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已有十几年,教授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是学校的骨干教师。
然而,随着乡村人口外流,学校生源越来越少,学校最终不得不关闭。
此时,当地其他乡村学校也在收缩规模,没有多余的教师岗位提供给他。
在看到年轻的优秀教师去了城里教学之后,李老师也打算去碰碰运气,但他参加了多所学校的招聘,却都败下阵来。
在一次语文教师岗位的招聘中,李老师发现一同应聘的人中,不乏刚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更为熟悉。
即使有学校愿意考虑李老师,也需要他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要求。
城镇学校通常要求老师拥有使用多媒体教学、设计电子课件的能力,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板书教学的李老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此外,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也更加复杂,包括教学成绩、科研成果、学生满意度等多个维度,这些词汇对李老师来说很是陌生。
最终,李老师挑挑拣拣也只找到了一份代课老师的工作。
代课教师的工资是按课时计算的,而且没有正式教师的福利待遇,晋升机会也很少,经济上的压力和前途的渺茫,让李老师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
这就是乡村学校消失后的普遍现象,有能力的老师可以找到更好的平台,像李老师这样适应不了新时代教学模式的老师,日子过得举步维艰。
学生荒意味着对教师数量的需求减少,而过去教师队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为了精简教师队伍,许多地区开始减少教师招聘计划,甚至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教师的下岗、转岗等情况。
可见,学生荒不仅影响了基层的学生,对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更是产生了巨大的打击。
然而,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状下,一切都是无解的,学生们要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继续学习,失去了工作的老师们也要重复不断地投简历。
其实,说到底,学生荒的根源,还是在于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
参考资料:
十点人物志:《一年关闭5600所,招不到人的小学,纷纷倒闭了》
*文章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TWYMG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