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20日电(记者刘雅萱、苟立锋、张晓龙)深秋时节,博格达峰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树叶开始变红变黄,变得五颜六色绚丽多彩。
位于县城吉木萨尔镇满城路社区的巴哈义古丽民族团结爱心工作室,早早就通了暖气,屋子里暖意融融。
工作室的主人、社区干部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正一边喝着自家熬制的奶茶,一边和工作室的志愿者们商量着最近要组织的一些活动。今年年满50岁的巴哈义古丽,谈起志愿服务工作,显得十分爽朗精神。
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荣誉证书和各种锦旗。其中,“巴哈义古丽的13个爸爸妈妈”的专栏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他们都是失独失能老人,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个民族。我就像他们的女儿一样照顾他们,他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见记者不太理解,巴哈义古丽赶紧解释,并向记者说起了她和这些“爸爸妈妈”的故事……
“这位马克明老人,是我20多年前认的爸爸。”巴哈义古丽指着专栏里的照片,回忆说,那是2003年,当时身为社区工作者的她,日常工作就是调研和关心群众生活。她第一次走进马克明家时,屋子里黑洞洞的,没有灯。老人几乎不说话,也不怎么笑。后来得知,老人无儿无女,一个人住,也不会做饭,经常有一顿没一顿。
“想想这要是我自己的爸爸,能让他过这样的日子吗?”巴哈义古丽这样问自己。自那以后,她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马克明老人的任务,平日里做饭、洗衣、理发、打扫卫生。慢慢地,老人开始说话了,脸上也有了笑容。她还多方奔走,给老人申请了保障性住房,一直照顾到老人2019年去世。
刘国群和刘桂花夫妇,是巴哈义古丽的另一对“爸爸妈妈”。“2000年的时候,我听说这两位老人生活困难,就去他们家了解情况。”巴哈义古丽说,两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从河南来到新疆,后来儿子出了车祸,家里还欠了7万元外债,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你们没有儿子了,但还有个女儿,我就是你们的女儿。”巴哈义古丽的话,刘国群老两口起初将信将疑。自那以后,不管是家里漏了水,还是马桶堵了,巴哈义古丽总是第一时间赶到。老两口的心慢慢地暖了,心里的疑虑也一点点地消除。2007年,巴哈义古丽带着两位老人回了一趟河南老家,圆了老人的一桩心愿。
2016年,刘国群夫妇的房子需要拆迁,他们非巴哈义古丽工作所在社区附近的房子不买。“离得远了,就怕找不着这个丫头了。”说起这件事,85岁的刘国群、86岁的刘桂花,双双拉着巴哈义古丽的手,眼神中透出无限温情。
为将爱心传递下去,巴哈义古丽2017年5月牵头建立巴哈义古丽民族团结爱心工作室,工作室先后成立了8支志愿者服务队,专门从事照料孤寡老人、扶危济困的志愿服务。今年61岁的颜培侠是巴哈义古丽的帮扶对象,如今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
十几年前,颜培侠的老伴去世时,两个孩子还在上大学,生活的压力一度让她陷入迷茫。“当时真是感觉天都塌了,这日子该怎么过啊!”巴哈义古丽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开导,并把她当月发的全部工资塞到颜培侠手里。
得知颜培侠之前开过菜店,巴哈义古丽就鼓励她继续把店开起来。带着巴哈义古丽多方奔走筹措的几万元,颜培侠的“欢庆超市”2012年正式开业,如今每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
日子红火起来的颜培侠,加入了志愿服务队,帮扶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四户少数民族家庭。“巴哈义古丽早就是我的女儿了,我要把女儿给我的大爱传递下去,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好。”颜培侠说。
华灯初上,我们结束了采访。天空下起了小雨,烟雨朦胧,处处都升腾着温暖的烟火气息。
几天后,巴哈义古丽给记者发来了一条信息。她告诉记者,自己又被授予了“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信息结尾还加了一个“害羞”的表情。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