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电动汽车贸易争端如同一场风暴席卷而来。
从 2023 年 9 月开始,欧盟以所谓 “公平竞争” 之名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这一行动不断发酵,最终演变成高额关税制裁。中国政府强烈反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这仅仅是开始,贸易争端还在蔓延,涉及白兰地、猪肉、乳制品等领域。
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玄机?
此次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起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称的理由在中方看来漏洞百出。
2024 年 7 月发布的调查报告和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无疑是给中欧经贸关系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税率高达 17.4% - 37.6%,征税时长四个月,这严重冲击了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布局。而到 10 月终裁通过的五年高额反补贴税,更是让局势雪上加霜。
这一行为破坏的不仅仅是中欧之间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
从全球产业发展来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在近年来蓬勃发展,技术和性价比都有很大优势,在欧洲也有广阔市场前景。欧洲消费者原本可以享受到优质且价格合理的产品,如今却可能因为高关税而失去这样的机会。而且对于欧洲自身的汽车产业升级和市场活力激发也极为不利,因为竞争的减少可能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是有理有据的。要求国内电动汽车制造商暂停在部分支持加税的欧洲国家新增投资,这是在维护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像比亚迪这样的车企重新考量欧洲市场投资计划,比如可能迁移欧洲总部,是企业在复杂局势下的合理选择。
同时,欧盟中国商会的态度也很鲜明。其对欧方的失望和反对不是毫无根据,历史上类似的贸易保护行为往往导致双输局面,比如上世纪某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战,最终让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消费者福利受损。此次欧方的调查不合理、不合规之处众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是明显的不公平行为。
而在双方技术团队磋商的同时,贸易争端却在扩大。
北京对欧盟进口白兰地征收临时关税,这只是一个缩影。法国受到很大影响,其白兰地产业叫苦不迭。访华的法国外贸部长级代表索菲・普里马表示谈判窗口开启,但又有警告,而法国干邑生产商的 “人质” 形容也凸显了他们的无奈。
此前中方对欧盟猪肉产品、乳制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以及白兰地临时反倾销措施,都是依据国内产业申请依法发起,完全符合规则。这一系列事件表明,贸易争端一旦失控,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众多领域。
在国际物流方面,俄罗斯也受到了影响。俄罗斯是中国汽车最大进口国,因关税及其他费用上升,铁路集装箱运输汽车成本攀升。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主席呼吁中国汽车制造商在俄本地化生产,这反映出贸易争端的涟漪效应已经波及到周边国家的产业发展。
总之,中欧电动汽车贸易争端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深远。从经济层面看,破坏了中欧产业稳定;从国际局势看,有扩大化趋势。
希望双方能通过对话和磋商,依据国际规则和法律,尽快解决分歧,避免贸易摩擦进一步恶化,让全球贸易重回健康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