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时期,外有列强入侵,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一片风雨飘摇之态;而在诸多忧患之中,以太平天国的影响最大。太平天国起于广西,之后挥兵东进,经湖南至湖北,而后到江西、安徽,将清朝最富裕的江南囊括其中,并建立了太平天国;而清朝军队腐朽不堪,节节败退,甚至一度被太平天国军队打到了京城附近。
在王朝最危险的时候,在家丁忧的曾国藩站了出来,奉旨组建团练;清朝统治者在开始筹划团练的时候,只是希望以地方的力量迟滞太平天国军的进攻以及削弱太平天国的力量,但没想到曾国藩却借此一飞冲天,成为攻灭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而曾国藩所带领的团练也被称之为“湘军”,并名垂青史。
但是曾国藩在征讨太平天国的路程并不顺利,尤其是太平天国中最为骁勇善战的石达开,更是屡败曾国藩,逼得曾国藩几次欲自尽,湘军也是损失惨重。虽然曾国藩并不希望他的弟弟们加入军旅行列,但他的弟弟们心系大哥的安危,所以经常不顾劝阻地率军前来相助。结果在上战场后,曾国藩惊奇地发现,他的弟弟们都比他能干。
首先要说的是曾国藩的二弟曾国潢,曾国潢比曾国藩小九岁,曾国潢没有考过科举,也没上过战场,但是曾国潢老成持重;由于曾国藩这个长兄常年在外,所以家里照顾父母及弟弟们的任务就交到了曾国潢身上,从曾家后代的发展情况看来,曾国潢还是十分出色的;而曾国藩对这个默默付出的二弟也还算可以,后来花钱给他捐了个监生的名分。
但是说到曾国藩的三弟时,那可就不一样了,曾国藩的三弟名叫曾国华;这曾国华早年也是在家读书,准备科举,但当时曾国藩被石达开逼得走投无路,无奈之下写信给曾国华说“倍道走武昌,乞师以拯兄难”;后来曾国华与普承尧奉胡林翼之令,率五千人去救曾国藩,没想到曾国华有勇有谋,一路连战连捷,攻克瑞州,打通了江西和湖北的交通路线,让曾国藩脱困。
而且作为曾国藩的亲弟弟,自然也是备受曾国藩的信任和器重,在曾国藩回家丁父忧(之前是丁母忧)期间,湘军暂由曾国华统领,期间虽无大功,亦无大过,稳扎稳打,显露出曾国华的大将之风。曾国藩回来后,曾国华入浙江布政使李续宾部,帮办湖北军务,期间再次立下多起战功,可惜在三河镇之战力战而亡,尸骨无存。
至于曾国藩的四弟曾国荃,那可就是历史上的一代“猛人”了,曾国荃的才智颇高,在曾国藩还在为科举头疼的时候,小小年纪的他便以府试第一的成绩成了贡生,这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之后是要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等于半只脚已经踏足官场。曾国藩的本意也是希望他能好好读书,但曾国荃心系大哥,并最终在得知曾国藩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投笔从戎。
这曾国荃读书厉害,打仗同样十分骁勇,他所率领部队名为“吉字营”,是湘军之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一支部队,作战极为悍勇,几乎无败绩;但曾国藩也不敢放肆地用这支部队,因为“吉字营”的风纪太差,每下一城都要“尽情”三日,而且曾国荃还喜欢杀俘,安庆之战后,太平天国降卒被尽数屠戮,曾国荃自称“杀得手软了”。
在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后,曾国荃更是率领“吉字营”的将士焚烧抢掠七天七夜,血洗全城;以至于后来曾国藩不得不将曾国荃送回老家避祸。没想到数年后再度复出的曾国荃却是一位心怀慈悲的仁德之官,据说还与佛有缘,颇有一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感觉。曾国荃晚年的地位丝毫不弱于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加太子太保,死后册赠太傅,谥号“忠襄”。
不过说起来,真正最可惜的还是曾国藩的五弟曾国葆,这曾国葆虽然是曾家最小的,但却是极为悍勇,且有谋略,早年就曾跟随曾国藩剿平常德、宁乡土匪;在曾国华战死后,曾国葆勃然大怒,发誓要为哥哥曾国华报仇,从胡林翼处领兵出征,连克多座城池;在安庆之战时设计招降程学启,助曾国荃攻破安庆。
之后与曾国荃分兵两路直取天京,曾国葆连破鲁港、繁昌、南陵、芜湖等重镇,与曾国荃会师雨花台,期间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而且当时“包围天京”的战略也是由曾国葆负责的;由此可见曾国葆的能力丝毫不在曾国荃之下,未来的成就自然也是非凡;可惜这曾国葆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南京雨花台湘军大营内,以至于最终攻破天京的功劳就被曾国荃所得。
不得不说,虽然曾麟书的运气的确不错,虽然自身普通平凡至极,但生儿子和教育儿子方面却是颇为了得,曾国藩就不说了,虽然初期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很普通,但得时运之助,后来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也是世所罕见;曾国潢虽然居于老家,但也不能说差;至于曾国华、曾国荃以及曾国葆,都可以称得上是人中龙凤的存在了,尤其是曾国荃和曾国葆,并且曾国葆在最后阶段所展现的能力似乎还在曾国荃之上,只可惜因病去世,否则曾家当真是荣耀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