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毛主席爱听京剧,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毛泽东对于相声,也同样有着特别的兴趣。
毛主席接见文艺工作者,右二是侯宝林
听相声的目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就是想让自己在开怀大笑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可是毛主席就偏偏是那个听相声不爱笑的人。
让毛主席改掉这个“坏毛病”的人,恰恰就是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
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和毛泽东主席的交集
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从第一次登台演出到第一次为毛主席演出,期间的过程让他成长为相声界的一代宗师。
图丨侯宝林
侯宝林第一次说相声是在鼓楼市场,老北京的鼓楼市场位于鼓楼北和钟楼南之间的空场地,从清朝末年开始一直到北京解放前,几十年来一直是附近大多数老百姓的娱乐场所。
在这个包罗万象的市场里,有评书的、变戏法的、打把式卖艺的,还有就是说相声的,每天上午十点多开始,一直到太阳落山,一年到头天天如此。
根据侯宝林的回忆,他一次说相声就是在鼓楼市场,这也是他第一次登台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一次的登台演出,就没有将来为毛主席表演的机会。
1929年,十二岁的侯宝林在古老而颓废的皇城,忍受着饥饿与寒冷,也是在万般无奈下,家里决定送他去学戏曲。
图丨舞台上的侯宝林
学戏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饭碗,当然也是一种教育,因为在当时学戏,家里必须给老师写下字据,这种字据几乎与“卖身契”没什么区别,上面写着:“投河溺井,死走逃亡,与师傅无干,中途不学,要赔偿损失……”
侯宝林听说后认为:不就是学个戏吗,至于写得这么厉害啊!
进入这一行当,侯宝林慢慢明白了这份契约的重要性,因为在那个时候学戏叫做“打戏”,如果你经不起“打”,那就有可能想不开,所以在字据中必先要写明这样的话。
侯宝林后来回忆说:“那时候老师的‘理论’是‘不打不成器’,不管你聪明不聪明都是要打,打戏、打戏,就是每天都得挨揍,但我在思想上没有抵触,没有害怕。”
图丨侯宝林与马三立
“因为这样的我才能吃饱饭,才能学会一门手艺!”侯宝林接着说道:“在那个时候,学习就要挨打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定要忍受下去!”
有人问到早已陷入回忆的侯宝林先生:“那我要是忍不住跑回了家怎么办?”
侯宝林听到这个问题笑着说道:“不管你跑到哪里,都没有饭吃,如果你跑回家,还要根据当初写的字据上的规定,需要包赔老师的饭钱呢,当时都没有钱,拿来的钱赔老师啊!”
在侯宝林当了学徒后,每天天一亮就得起床,每天的第一件工作是收拾火炉,将熄灭的火炉掏干净,点着,再坐上一壶水,之后才能到老师家里去练嗓子。
图丨毛泽东
就在侯宝林刚刚踏进艺术的大门之后,就再也没法退出来,这一干就是六十四年。
学习三年之后的一个秋天,侯宝林的师傅离开了北京城,十五岁的侯宝林被打发回了家,到了家全身上下只有一身裤褂、一件蓝色大褂、一双鞋和一双袜。
即使这样,成为一代大师的侯宝林在多年后都说:“应该感谢我的老师,是他把我带进了艺人圈子,是他教会了我做街头艺人,这些对我以后改行表演相声有很大的好处。”
在师傅离开自己的日子里,侯宝林没事就跑到钟楼市场上听相声,慢慢地就和相声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开始了他没有师从关系的相声演艺的旅程。
图丨侯宝林与其他相声艺术家的合影
侯宝林回忆起这一段难忘的历史:“这段时间主要是挨饿,对于这方面我是有经验的,你要让我跟人借钱、赊饭吃,那我宁愿挨饿,这事儿不能干。”
一直秉持这种理念的侯宝林,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相声界打下了属于自己的“江山”。
更加幸运的是,在1949年的4月初,侯宝林和搭档郭启儒为毛主席第一次表演相声,之后,毛泽东对侯宝林表演的相声就开始念念不忘。
没多久,一个外界力量让相声进入到催生的时代,这个时代并没有让侯宝林等太久,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图丨毛泽东
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与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交集开始。
侯宝林逗乐毛主席,主席大赞:“侯先生,再来一个”
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一篇文章中曾无限感慨地说:“我是学习了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才懂得了文艺要发扬‘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的。”
许多人知道,毛泽东爱听京剧,但人们也许并不知道,毛泽东对于相声,也同样有着极大的兴趣。
还在建国初期,几乎在每次听京剧折子戏时,毛泽东都建议负责节目安排的同志,在戏的中间加上几段相声,松弛一下高度集中的大脑。
图丨开心的毛泽东
那时演京剧的大多是梅兰芳、周信芳、吴素秋等梨园名角,而被邀表演相声的,则十有八九为侯宝林、郭启儒一对老搭档。
1949年,毛泽东一进北京就喜欢上了侯宝林的相声,中央首长的娱乐活动不论歌舞晚会、杂技表演还是戏曲演唱,都要加一段侯宝林的相声。
侯宝林第一次为毛泽东说相声,是1949年的4月,还是和老搭档郭启儒一起,说的相声是《婚姻与迷信》。
侯宝林和郭启儒并没有因为台下的“特殊观众”,而影响自己的状态,一上台二人就向台下的观众鞠躬,开始自报家门。
图丨侯宝林的搭档郭启儒
做完这一些,就听到侯宝林对郭启儒说道:“您看这个新旧社会,一对比就有很多事情都不一样。”郭启儒听到侯宝林的话就不明白了:“哎,这个怎么不一样啦?”
在侯宝林创作的这段相声中,侯、郭二人从介绍旧社会上对男人和女人称呼不同开始,引出了男女在旧社会中,生长阶段都是褒贬不一。
还说到了在婚姻的礼仪上对女性同志的侮辱、歧视,还夹杂着一系列的封建迷信的做法,从上花轿、进门、坐帐、铺床等一套传统的繁文缛节中进行批评。
尤其是讽刺了,封建社会对待男女天差地别的态度,用幽默的手法,对这类现象进行揭露与批判。
图丨侯宝林
就是在这场表演中,毛主席第一次被逗乐了,向众人说道:“侯宝林是个语言家啊!”
从这以后,毛泽东在工作之余经常请侯宝林到中南海说相声,因为毛泽东发现,不论是自己劳累或是心情烦躁,只要听了侯宝林说的相声,那心情就绝对会发生改变,而且在候先生的相声中,还能学习到很多相声知识和了解当下的社会现状。
所以,每次听侯宝林的相声,毛泽东都会带头鼓掌,和如今听相声一样,也会大声赞叹道:“侯先生,再来一个嘛!”
这样的次数一多,侯宝林心中开始泛起了嘀咕:“毛主席爱听自己说相声,是对自己的抬爱,可如今说得多还要返场,这自己会的段子快要说完了呀!”
侯宝林开始着急,因为老相声段子开始捉襟见肘了,但以后不能让主席来听老段子吧,再好的作品都不行啊。
图丨侯宝林和郭启儒在台上表演
为了让毛泽东听不重复的相声,侯宝林开始搞创作,拉着搭档郭启儒一起自编自演。
随着全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毛泽东邀请文艺工作者来到中南海,为中央的领导们作慰问演出。
整个剧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座位都是木排椅,在前面第三排的中间,放着两把藤椅,一把是毛泽东的,一把是朱老总的。
有一次,前边的节目演完了,许多人以为是演出结束纷纷离座,毛泽东也拿起大衣挽在左臂上,一边鼓掌一边站起身来。
但这时报幕员又出来了,向大家介绍到:“最后压轴出场的是侯宝林艺术家,他为大家带来一段相声!”
图丨侯宝林和郭启儒说相声
“噢!还有侯宝林的相声,这不可不看,不看的话是一种遗憾哦!”毛泽东一边对朱老总说,一边又把大衣放在旁边,人们一看主席没动,也都纷纷落座。
在一个段子结束后,毛泽东又带头鼓掌,侯宝林不得不又加了一个小段,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一直等演员出来谢了幕,他才离开剧场。
听相声,恐怕人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开口大笑,除非相声本身不佳,不然就真的有些怪了。
可是,毛泽东偏偏就是听相声不笑或者笑不出声的人,这当然不是因为毛泽东的感情不丰富,据说有一次在看京剧《铡美案》时,也同情地流下了眼泪,甚至在结束后,还沉浸在满腔悲愤之中。
图丨毛泽东
毛泽东之所以不笑,是因为他自己认为,大笑不仅会影响自己听戏,还同样会影响别人。
侯宝林在演出中发现,有很多次自己都看到,在全剧场所有人都被自己逗得哄堂大笑时,只有毛泽东一直在努力克制着自己,脸憋得通红也不肯笑出声来。
当然,毛泽东大笑的时候也并非一次也没有,有一次,侯宝林在一段相声里说了一首七拼八凑,驴唇不对马嘴的打油诗:“胆大包天不可欺,张飞喝断当阳桥。虽然不是好买卖,一日夫妻百日恩。”
这是在调侃所谓的“诗人”,胸无点墨还要装作附庸高雅的俗人,四句刚刚说完,毛泽东一下子大笑起来,甚至笑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一边揉眼睛一边摆手,看样子是说到了毛泽东的心坎里了。
图丨毛泽东
毛泽东前后听过侯宝林的相声有150段之多,其中有50多段是新创作的,100段左右是传统的。
毛泽东听相声,不仅喜欢风趣幽默,也非常注重它的知识性,侯宝林为了向毛主席介绍相声过去的表演形式,他和几个老演员一起特意挖掘出《字象》这个传统的三人相声。
这个段子早年演出的时候,演员要在地上用白沙撒字,但这个方法在舞台上演出时就行不通了。
为了能让毛泽东看到这种形式的表演,侯宝林绞尽脑汁,还跑了许多地方,才找到了一块汉白玉石头,现砸现磨,筛出粉末,装在缝制的三个小布口袋里,演出后的效果十分具有观赏性,他们果然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
《关公战秦琼》是过去的艺人根据民间笑话改编而成的,侯宝林在这个基础上,在演出中又不断整理加工,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
毛泽东非常喜欢这个段子,一般相声他很少听两遍,只有这个节目,在一次演出后,他又要求重演了一遍。
图丨晚年时期是侯宝林
毛泽东还对人说:“我们党就要反对官僚主义,反对瞎指挥,绝不能不懂装懂,依靠权势发号施令。”
毛泽东对侯宝林非常关心,1956年间,侯宝林潜心研究相声艺术,在《北京文艺》上一连发表了《相声的结构》《相声的语言》等几篇文章。
时隔不久,召开全国政协会议,毛泽东在接见文艺界代表时,看到侯宝林,说:“你那几篇文章我看过了,你写那么多的东西,是不是想当相声博士啊!”
可以说是毛主席保留了相声这个曲种
其实在中南海不仅毛主席喜欢听侯宝林的相声,就连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还有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喜欢听。
但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毛主席这样热爱相声的“观众”存在,也许时至今日,相声这个曲种就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了。
图丨毛泽东的笑容
至少,我们这一代人就再也见不到侯宝林先生表演的风采,这也是和毛主席有关,所以在70年代,就留下了侯宝林珍贵的相声影像。
这一切都要从1975年开始说起,这时候的毛主席,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也就是在他生病的时候,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好久没有见到侯宝林了。”
但在那个非常时期,侯宝林不仅无法获悉毛泽东想听相声的愿望,即便知道了也没有办法进入中南海为毛主席献艺。
图丨侯宝林表演
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毛泽东听说侯宝林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非常关心,并亲自提名侯宝林为人大代表,这让侯宝林十分感动,原来毛主席一直没有忘记自己。
有人问侯宝林,你给毛主席说相声有什么感想,侯宝林回答说:“当时我有两种心情,一种心情是我对毛主席十分敬仰,很愿意用我们的相声艺术,让他在繁重的工作中能休息一下,能笑一笑。”
“另一种心情是,毛泽东同志听我们说相声,也是为了了解这一个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情况,鼓励我们对它进行革新,使它成为宣传革命的武器,发挥出更大的战斗作用。”
没过几天,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就是在大会召开的期间,侯宝林接到消息,请他为病重的毛主席录制相声,因为毛主席一直在念叨着自己。
图丨晚年时期的毛泽东
到今天都没人知道,是谁作出了让侯宝林录制相声的决定,但这个人一定不是毛主席,也没有人知道,在相声录制好之后,病重的毛主席到底看到这些录像没有,这些都成了未解之谜。
其实从1965年10月开始,侯宝林最后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一直到1975年在中央电视台录像,期间十年的时间没有说过相声。
因为演出中断十年,历经沧桑年近花甲的侯宝林担心自己忘词,就将台词写成大字报放在摄像机旁边以防万一。
为了配出效果,还特意请来了几十位解放军战士配合演出,结果又出现了笑话。
这些解放军战士习惯了接受命令,突然之间让他们听相声,还要哈哈大笑,再加上天南地北的人都有,语言、文化都不同,他们也很难搞清台上在说什么。
图丨毛泽东和周恩来大笑
最后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能听懂相声的人拿一个小旗子,这时候需要笑声的配合,就将旗子举高,台下的“观众”就开始笑,不用管台上说什么,反正也听不懂,只要盯着旗子看就好。
就这样,中央电视台保留下了侯宝林的艺术作品,到了现在,中央电视台依旧在播放他当年的相声。
不只是毛主席,包括周恩来在1956年的怀仁堂,听侯宝林和郭启儒说《阴阳五行》,侯宝林说道:“锅字怎么写?”郭启儒接话:“左边一个金。”
侯宝林立马说道:“诶,有金了……”,这时的周总理情不自禁的“嗐”了一声,手也跟着一甩,和捧哏演员的动作一模一样。
这一声“嗐”和一个动作,侯宝林全都看在了眼里,所以他认为周恩来总理也是一个“好观众”!
图丨观看表演的周恩来、贺龙等领导
后来,首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在回忆毛主席生前事迹的时候说道:“哪一个人能让我们的主席这样高兴,只有侯宝林,侯宝林是我们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