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502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内隐记忆决定了人生,很多人却称为“命运”
02、记忆支撑着一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03、内隐记忆至少可以分为这3类
04、重视内隐记忆的塑造,掌握自己的命运
01、内隐记忆决定了人生,很多人却称为“命运”
前不久,我们揭示了“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内隐记忆层面的,对每个人人生的重大影响。
人们的不良性格、行为、观念,作出的不当选择,持续的负性情绪,甚至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等,这都源于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只不过,有很多病理性记忆储存于内隐记忆层面,人们在外显记忆层面很难觉察到它们的存在。
于是,很多人以为人生的不如意都是“命”,是不可违抗的“命运”。
此图为AI生成
不过,我们很快意识到,当时我们用“操控”这个表达是不妥的。
“操控”本是个中性词,指有目的地控制某样东西,比如飞行员操控飞机。
但现在这个词经常带有贬义,指不怀好意地控制、操纵别人,人们一看到这个词就本能地反感、警惕。
而且,“控制”“操控”这些词经常出现在精神分析流派对心理的解读中。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严厉、要求多,很多精神分析师就说“父母控制孩子”,“父母想操控孩子的人生”“父母这么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这种解读非常不符合国内绝大部分父母的出发点。这也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弊端之一。
精神分析流派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人有原罪”的思想,类似于“人之初,性本恶”,这跟国内“人之初,性本善”的主流文化有很大冲突。
所以,更加准确的说法是:
内隐记忆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但很多人却称之为“命运”。
“命运”的背后没有所谓的操控,也没有道德评价和初心善恶之分,内隐记忆也不是单纯的影响,而是客观上的决定性作用。
而且,社会大众更加熟悉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的形成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内隐记忆的不同组合。
如果内隐记忆中的内容、组合不同了,性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生走向也会迥然不同。
为什么这么说?以下是更深入的分析。
02、记忆支撑着一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人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的,有资料显示,每过6、7年,人体的所有细胞就会完成一次更新。
所以有的人不禁思考:
既然我出生时构成我的细胞早就换过几遍了,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是我吗?
如果从记忆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的话,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
你拥有从小到大连续的记忆,你所有的活动都是凭借记忆来进行的,形成了特定的性格、人格、习惯,所以你当然是你了。
也就是说,是“记忆”让人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是谁、是真正的人。
如果记忆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这个人就不是本来的那个人了。
比如阿尔兹海默病(也就是以前所谓的“老年痴呆症”)的患者,他们因为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出现了记忆障碍,丧失的记忆越来越多,甚至不记得自己的身份和亲人。
这个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时,患者的社会功能完全丧失,只剩下生物功能——吃喝拉撒睡。
他们只有外貌上还是过去的样子,让家人觉得他们还在自己的身边,得到一些心理慰藉,但事实上,患者早就不是本来那个人了。
所以,记忆对一个人来说极其重要,它支撑着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
03、内隐记忆至少可以分为这3类
如果按照记忆的“位置”来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简单来说,人们能想起来的、觉察到的,主要就是外显记忆。
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产生的行为、情绪、认知,则更多地来自于内隐记忆,但个体无法觉察或者说很难察觉。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都是科学心理学里早就出现的概念。尤其是内隐记忆,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它的存在。
可是,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主流精神医学还是主流心理学,国内或国外,都还无法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只能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所以效率很低。
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就率先取得了突破,能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发现了很多颠覆性的心理规律。
比如,内隐记忆层面的记忆至少可以分为3类:病理性记忆、普通性记忆、积极性记忆。
病理性记忆,我们已经介绍过很多次,比如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不良的归因模式,都属于这类。
普通性记忆,主要指的是信息类的记忆。比如我们习以为常的技能,不知不觉中掌握的知识等等。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超出寻常的强烈情绪、不良行为、认知的话,这背后的主要根源就是病理性记忆。
简单来说,病理性记忆是“有害的”。
随着病理性记忆数量增多,程度越来越严重,个体会依次出现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障碍,最后是重性精神障碍。
点击可查看大图
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不只来源于原生家庭,有很多病理性记忆来自于校园、互联网、社交、职场等等。
有的精神科大夫说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主要是“基因遗传”导致的;有的精神分析师则说这都是父母导致的,这两种观点都是偏颇的。
而且,病理性记忆跟老年痴呆症的那种记忆障碍不同。
老年痴呆症是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目前还很难实现逆转。但病理性记忆是可以高效化、精准化修复和逆转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烟瘾的背后就有大量的病理性记忆。但每年都有很多人戒烟成功,这说明他们的部分病理性记忆得到了修复。
而难治性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背后的大量病理性记忆,患者自行修复的难度很大。
但是,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可以实现这一点,深入到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地修复主要的病理性记忆,从而消除症状,快速撤药,真正康复。临床中已经有大量的案例。
而积极性记忆则相反,它对人是有益的。
它能令个体有健康、乐观、积极的认知,有良好的行为,有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即使出现情绪波动,很快就能平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心理创伤、疗愈心理问题,整个20世纪的心理学研究几乎被“消极心理学”(其实就是“病理心理学”)所占据。
但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积极心理学”,意识到要对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比如坚毅、乐观、幸福感强进行研究。
不过,现在的积极心理学还是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所得出的结论和发现还是比较表浅的。
当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一个人为什么有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在内隐记忆中能找到精确的答案!
所以,当进入了内隐记忆层面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范畴已经拓展了,而精准心理学则打通了精神医学、普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3个学科。
有了精准精神心理学的加持,普通心理学就很容易发展为精准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也很容易发展为精准积极心理学,发现人类心理活动的真相。精准心理学,实际上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打通了精准精神心理学、精准普通心理学和精准积极心理学。
点击可查看大图
内隐记忆就是人们所说精神心理的“底层逻辑”,类似于“精神心理原生系统”,是精神心理领域最基本的“第一性原理”,是它决定了人的一生。
这个颠覆性发现是在真实存在的,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就像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不管相信与否,新大陆都在那里。
04、重视内隐记忆的塑造,掌握自己的命运
有了上面的颠覆性发现,掌握了精准心理学之后,社会上的很多现象都能解释了。
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平时很理性、和善,甚至很优秀,但突然变得像魔鬼一样邪恶?做出令人震惊的行为?
这其实是他们在内隐记忆层面早就积累了很多病理性记忆,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只是量变还没到质变,还没从外显行为上体现出来。
人格异常就是这样的存在。其实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有人格问题,只是在病理性记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前,他们自己和身边人都缺乏觉察。
今年1月发生的谷歌工程师、清华学子杀妻事件,凶手陈立人从小是学霸,同学、老师、朋友都说他温和谦逊,谁能想到他会把妻子一拳拳打死?
在陈立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大量病理性记忆已经悄然累积了,他有大量的不良认知、行为。但在量变到达质变之前,所有人、包括陈立人自己都没觉察,也没想到爆发时的后果这么严重。
还有,有些个人能力优秀的父母,其实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积极性记忆,起码是某些领域的积极性记忆。
具体表现就是他们在社会上愿意努力和奋斗,处事果敢,在事业上闯出了一番成绩。
可是他们还是没有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掌握真正的成人成才的规律,很容易在家庭教育上出现问题,无意中令孩子形成大量的病理性记忆。
所以,如果我们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地改变所谓的命运,就一定要重视内隐记忆的塑造。
此图为AI生成
这就像经济学中的“存量和增量”。对于存量,我们要觉察哪些是积极性记忆的表现,哪些是病理性记忆的表现。
对于病理性记忆,我们要尽可能觉察、修复。
与此同时,我们要增加积极性记忆的数量,提高认知维度,最关键的是培养出良好的“心理韧性”,也就是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并深入了解“人性三原色”:趋利避害、侥幸心理和虚荣心。
如果我们需要教育儿女,那更要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掌握精准心理学的知识,不仅自己优秀,还要懂得怎么让孩子也真正地心身健康成长,变得真正优秀。
以前,我们在文章和视频中更多是分析精准精神心理学,是从高效解决精神心理问题、病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的。
但现在,我们已经拓宽到了精准普通心理学和精准积极心理学,不能只研究问题和症状,还要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研究优秀的人的心理活动,这更是精准心理学的范畴,总结一个人心身健康成长、高逆商、高效学习等真正科学的方法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