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2日,在碾庄战役中主力全被吃掉的黄百韬深深明白,自己已无力回天...
仰天长叹一声后,黄百韬绝望地掏出腰间的配枪,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第七兵团被全歼、以及黄百韬举枪自尽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华野指挥部,这是来自碾庄的捷报,也是最振奋人心的一个捷报。指挥部里气氛顿时放松了下来,大家都不禁松了一口气。
而粟裕在听闻此消息后,当场便激动地站起,随后又一头晕倒在地,昏了过去。
周围的人连忙将其扶起,并心疼不已。为打赢这场包围战,粟裕连续几昼夜不敢闭眼,战至最后关头时,35万华野兵力已用至极限,这更让粟裕的神经时刻高度紧绷...
那么,碾庄战役到底有多难打?粟裕又是如何指挥全歼黄百韬兵团的?
粟裕大将
01
碾庄战役:现实完全超过战前预判
让我们将时间拉回至1948年11月11日。
这一天,华野5个纵队将黄百韬兵团的4个军包围在碾庄圩一带。包围歼灭是我军的传统战术,按照这个态势,粟裕原计划在4~5天内吃下整个黄百韬兵团,打快速歼灭战。
但,现实远远要比计划要残酷得多。
首先,碾庄圩地形易守难攻。
碾庄内,为预防水患,密集的村落间大都堆起了两米多高的高台;碾庄外,则是广袤无垠的平原地带,几乎没有任何隐蔽地点,一旦出现将全部暴露在敌人防守的视野中。
其次,黄百韬兵团算是国军中的精锐。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抗战时期走出来的老兵,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碾庄,他们修建了极其刁钻的火力点部署,既能和其他部队产生联系,又能形成密集交叉火力,突破点少之又少。
最后,由于华野在包围黄百韬兵团时采用的是急行军,因此重武器和补给线都没有跟随部队准备就绪。急行军的疲惫加上攻城战没了重武器,其压力程度可想而知。
几天的进攻下来,战线没有推进多少,且伤亡情况严重。
一天,粟裕向华野四纵司令员陶勇致电,询问伤亡情况。陶勇一时间没敢说出真正的伤亡情况,只说目前战士们士气高涨,进攻正在进行。
粟裕听后意识到不对劲,当即再次问道:“伤亡!我问的是伤亡!”
陶勇沉默了片刻,才缓缓说出四纵已经伤亡4000余人的事实。
很多人不知道一个纵队伤亡4000余人是什么概念,在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
不仅仅是四纵,其他方向进攻的纵队也同样经历着类似的伤亡代价。
挂断电话后,粟裕沉默了许久,他心疼在一线勇猛作战的战士们,可自己手中的兵力已经用到极限。但再难,也要打下去!
02
血战碾庄圩
此时,毛主席也知道了华野在碾庄周围的伤亡数据,立刻连夜向华野指挥部发出电报:
此战为我军向南进攻的重要战役,时间可能要打两个月左右,伤员可能在10万以上,弹药、民工需要极巨,请华东局、中原局用全力组织支援工作……
11月14日,粟裕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中,毛主席的电报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全军上下已经做好了继续打残酷战斗的准备。
碾庄圩易守难攻,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这里的国军“老兵油子”比较多,增加了包围的难度。眼下要做的是尽可能减少前线伤亡人数。
因此粟裕决定,偃旗息鼓几日,等待后续重武器增援,同时鼓励各纵队在停战期间利用堑壕慢慢向前推进,以最大限度减少伤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暂缓对东边64军的进攻,将攻击重点放在战斗力较弱的西边100军和44军。
小小的指挥室里,粟裕望着墙上的地图,大脑在飞速运转,眼睛里浮现的是各种数字,包括作战人数、弹药装剩余、进攻距离等。在没有计算仪器的年代,他自己仿佛就是一台“人形计算机”,连夜未眠的他,脑力已经用到了极限。
粟裕指挥作战
16日起,华东野战军再次展开对碾庄圩的进攻,这一次,解放军将力量集中在西南侧的薄弱地带,经过一日战斗,碾庄西部第100军阵地全部被攻克。
拿下阶段性胜利的华野没有停歇,而是继续展开堑壕作战。
到19日时,堑壕已经挖到了黄百韬指挥部不远的地方。有的国军士兵甚至都能听到解放军挖战壕的声音,解放军工作的声音宛如天兵天将的低语,昼夜回荡在国军的耳畔。
为了补充战斗力量,粟裕再次做出了一项大胆的决定:在极短时间内,以俘虏补充兵员。
曾经,国军俘虏加入解放军作战,需要一定时间的教育准备工作,但眼下情势危急,面对前线的高伤亡,粟裕选择采取这样的战略。
不过好在,国军的基层士兵俘虏中,几乎都是国民党当年“抓壮丁”抓上来的,他们发现,国军与解放军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面貌。在国军那边,他们最常听到的是“给我上!”而在解放军这里,他们听到最多的话,是来自各级指战员的“跟我来!”
他们看到了解放军的英勇,也明白了自己在为何而战,士气大幅度提升。在碾庄战斗后期,许多被俘士兵还没等更换华野的衣服就开始冲锋陷阵,这个场面在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03
固守碾庄,黄百韬却等不到援兵
不日,华野的后勤赶到前线,火炮等各种重武器已经摆好阵势,是时候该给黄百韬兵团最后最后一击了。霎时间,万炮齐鸣,阵地震耳欲聋。
华野的炮击除了半夜两小时的休息之外,一直都不停向碾庄倾泻着怒火。
南部的九纵也开始发起总攻,面对河流的阻挡,九纵的战士们顶着11月的寒冬,脱下厚重的棉裤,冲到没过半身的河水里,为后来的战士们搭上浮桥。
这两天,冰霜在刺刀上凝结,硝烟在湿冷的空气中弥漫。天是冷的,可是战士们的心是热的,碾庄圩的包围网正在一点点缩小,黄百韬的指挥部就在眼前。
11月19日夜,当黄百韬彻底意识到邱清泉、李弥兵团无法来到碾庄支援时,骄傲的心瞬间凉了。他在指挥所里诉苦、叫骂着,并召集了自己的手下,让他们能突围就突围,能逃则逃,自己则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好让纸醉金迷的国民党高层清醒一下。
20日,黄百韬从碾庄逃至大院上,从大院上又跑向吴庄,全天都在东躲西藏。
而远处,他又亲眼目睹了国军正在被解放军分割包围。
大势已去,不可挽回。
于是就有了开头讲的那一幕,黄百韬怀着满心不甘举枪自尽。
碾庄战役就此结束。
碾庄战役,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解放战争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战,此战中,粟裕将兵力、资源用到的极致,这才吃下了黄百韬整个庞大的兵团。
此役中,粟裕惊人的指挥能力和战士们的勇猛顽强功不可没。为一举全歼黄百韬兵团,“军神”粟裕在指挥室里几乎7天7夜没合眼,神经紧绷不敢放松,血压一度飙升到200多。
以至于在得知黄百韬毙命之讯时,粟裕突然身子一软,昏倒在地,他太疲累了...
后来粟裕这样回忆道:为了吃掉一整个黄百韬兵团,35万华野兵力已经用到了极限,手里的兵力几乎已经用尽了....
可见碾庄战役之难打!
战后统计,从11月6日到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共毙伤敌军50,500余人,俘虏96,600余人,加上起义投诚部队共计17.8万余人。
同样,我方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04
时光鉴说
1984年2月5日,粟裕大将病逝,享年77岁。
粟裕将军的遗体被火化后,他的儿子在其头颅骨灰中找到了残留的三颗弹片。
这三颗弹片跟随粟裕54年,伴随他走过太行山,走过黄河,走过淮南,走过长江……三颗弹片经历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沧海桑田。
弹片引发的头痛经常让他苦不堪言,有时甚至冷汗直流、近乎于晕厥,为此,妻子楚青常常会给他按摩,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份头痛只能由粟裕一个人忍受。
我想,在碾庄战役的指挥室里,支持粟裕承痛坚持下去的,是心中那份始终不变的信念。
而这份信念,将永被后辈学习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