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真菌病又称为外耳道真菌病、霉菌性外耳道炎,由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或真菌侵入外耳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感染并侵袭耳部局部皮肤组织,导致耳道出现相应症状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
1病理与原理
01.真菌感染
是直接致病因素,亦有学者认为真菌仅属继发感染或寄生,甚至认为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出的各种真菌也难以估计其临床意义。从病变外耳道内分离出的真菌主要有曲菌(黑曲菌、黄曲于菌、熏烟色曲菌、土曲菌等),占80%~90%;其次为青霉菌、帚霉菌、毛霉菌、根霉菌及念珠菌等,致病性皮肤癣菌(如紫色毛霉菌等)少见。
02.合并细菌感染
比例约为18%,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表现为彻底清除真菌后运用抗真菌药物仍有脓性分泌物,此时可考虑诊断性局部应用抗细菌药物。
03.危险因素
生理因素:外耳道为一细长略呈“S”型的弯曲管道,为各种致病菌的滋生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耳道内耵聍呈酸性,能抑制真菌生长,耵聍缺乏或受到挖耳破坏更易患耳真菌病;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病比例约为2:1。
生活方式:不当的生活方式主要为真菌感染的途径,如不当或不洁挖耳、过度脏水中游泳、潜水、冲浪等。游泳所致外耳道炎、挖耳所致外伤之血液、创口等,改变了外耳道的pH值,有利于真菌的滋生。
传播感染:本人其他部位的或他人的皮肤真菌病也可波及耳廓、耳道。
某些全身慢性消耗性或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γ-球蛋白缺乏、酒精中毒等,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抵挡真菌的侵蚀与破坏,且较易双耳感染。
2得了真菌性外耳道炎该怎么办?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疗除了保持外耳道干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挖耳等)外,目前多采用局部治疗为主,如:在耳内镜直视下精准地清理外耳道“真菌团”后可使用3%硼酸酒精滴耳液滴耳(不宜长期使用),或局部用派瑞松、达克宁、酮康唑等药膏涂抹外耳道。
3怎么预防真菌性外耳道炎?
01保持外耳道干燥,特别是洗头、洗澡时要避免外耳道进水,可用棉花临时堵塞外耳道口,洗完后再取出;不要经常挖耳,建议至多一个月挖耳一次。
02勿用不洁之物挖耳、水入耳后及时拭净并滴入酒精,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等。
03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用1~2%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或涂用达克宁霜剂。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