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筹备、数百人制作、上千人守护、数百万人观赏……当夜幕降临,豫园灯会华灯点亮,制灯人们数月来的辛勤化作绚烂夺目的灯火;守灯人们驻守在不同岗位,保障着灯会的安全有序;赏灯人们兴高采烈地前来游园打卡,记录美好的瞬间。他们在豫园灯会留下了专属回忆……
值此豫园灯会三十年之际,特推出《我和豫园灯会的故事》专栏,以守灯人、制灯人、赏灯人不同的视角,回顾豫园灯会三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分享他们的故事。本期的赏灯人林希是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对外汉语教师,也是旅德归侨,2007年回国后,她常来看豫园灯会,2016年起,她还会把拍下每年灯会的盛况留念。2021年,她通过“汉语桥”线上汉语研习营,向100多位留学生介绍豫园灯会;此后,她每年都会通过线上与海外学生分享豫园灯会照片,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国灯彩文化的魅力。
林希出生在北京,4岁左右来到上海,记忆中每年父母都会带着她去看灯会。“那时是在豫园花园里,和现在的豫园灯会完全不一样的。”她1988年出国,2007年回国,是旅德归侨。今年已是67岁的林希依然活跃于三尺讲台,在德国和回国后都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是一名对外汉语教师。
在国外期间的日常教学中,林希就很想向学生们展示中国的灯会,“国外的灯会,没有像豫园灯会这样大规模并且有鲜明主题的。但早年科技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只通过言语描述,学生们很难想象中国灯会的盛况。”每年11月11日晚上是德国的灯笼节,幼儿园的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提着灯笼在社区里游行一圈。这些灯笼都是自制的,各有创意。有一年灯笼节前,一位在幼儿园工作的德国朋友请林希做一盏灯笼。
“德国人的灯笼是拿一个充好气的气球,在上面贴彩纸,一层又一层,贴到一定厚度后等它干燥,最后再把气球刺破,这样做成一个半圆形的灯笼,再放入蜡烛。”林希介绍道,当时她想到传统的兔子灯,就找来硬板纸,剪了两个长长的兔子耳朵,贴在这个半圆形的灯笼上,再画上两只红眼睛。灯笼节后,德国朋友告诉她:“你的那盏兔子灯,可太棒了!”当时林希心想,中国元宵节的兔子灯比自己做的漂亮多了,但朋友告诉她:“你还不知道你那盏灯笼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吗?晚上蜡烛一点起来,透出好多中国字,太有创意啦!”原来,林希贴了几层中文报纸,蜡烛点亮后,汉字都透出来,呈现出奇妙的中国风格。“当时,我就向德国朋友描述起上海豫园灯会,比我做的灯笼漂亮多了!我非常希望中国传统的彩灯能走出国门,在海外大放异彩。”
回国后,林希在同济大学继续着对外汉语教师的生涯,同时,每年都来看豫园灯会。2021年,教学活动改成了线上“汉语桥”。学生们得知后都很踊跃,有六、七百人报名,最终有一百多位学生参加。林希把这些年来拍摄的灯会照片与他们分享,他们惊呼中国的灯会竟是这样的美丽!活动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馈。
线上“汉语桥”办了三年,林希的线上汉语教学也持续了三年,每一年林希都会给学生分享她拍摄的豫园灯会照片。还有不少学生上完课后实地来到了豫园,有的学生父母也一同来到上海。看到今年豫园灯会首次出海,林希感到非常高兴。“我希望上海豫园灯会越办越好,到更多的国家去办展。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各国民间文化交流,增加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