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从“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口头文化和传统技艺,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非遗资源较为密集的市县,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护与传承非遗的同时,如何通过推进文旅融合,引入市场机制的力量,以造福当地民众,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

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规律

非遗保护与传承有诸多要坚守的原则和红线。笔者赞成这类观点:不能将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解为一般的经济开发区和文化产业园区,不能以保护名义建设所谓的主题公园、产业园和形式主义的楼堂馆所。要遵循文旅产业发展规律,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对非遗资源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以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具体来看,一是要紧扣客源消费需求。非遗资源的旅游利用,消费主体是中外游客,自然要对应游客需求。旅游产品有诸多的类型,开发景区仅是其一;旅游消费有诸多形式,观赏+体验也非全部;旅游功能有诸多方面,促进非遗“变现”仅是其中之一。应针对非遗资源密集区的市场区位,做深入研究和需求把握,开发可满足旅游市场的合适产品。

二是要对应旅游市场规模。客源量的大小与潜在增幅,是非遗资源开发必须考虑的问题。要市场调研、策划论证、规划设计先行,循序渐进,避免一哄而上、无序开发。

三是要保护与创新相统一。游客既要看非遗的真品老品,也要看传承与发展的新品,还要看创作现场、保护性修复,要有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只有纵观发展演变的源流、创新拓展的幅度,才能领悟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可行之道。

四是要适度产业化发展。非遗只有寓于现实生活和市场需求,争取适度的规模化发展,才会有存续和传承的可能。有条件的非遗业态,应积极对应客源需求,适度探索产业化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仁俊画院 高舜礼|摄

努力拓展“非遗+旅游”融合

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是文旅融合的重要领域,既拓展了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也成为非遗传播和受益的重要载体。要拓展非遗+旅游的融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打造旅游吸引物。说到开发旅游,人们就会想到开发景区。其实,应更多从旅游吸引物去考虑,具体要看资源类型和开发条件。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为例,非遗资源主要集中于非遗馆(博物馆)、传承人工作室、宗教寺院,这就未必适宜开发传统性景区。可把非遗资源存在的集中片区,视为一处旅游吸引物,作为非遗文旅小镇建设。同时,还应加强旅游接待配套条件的建设,如停车场地、参观廊道、基本线路、体验场所、讲解服务、商品售卖等,具备相应条件后方可接待团队旅游。

二是丰富旅游研学体验。通常,研学需要专业的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这类项目的开发运作,全国已有成熟案例,如天津杨柳青年画、洛阳牡丹工艺瓷、淄博琉璃制作、芜湖铁画打造等。以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文化为例,笔者认为可以将具备条件的非遗传人的工作室、传习馆作为主要场地,尽量丰富研学体验的项目,除了唐卡、青绣、堆绣,还可兼及泥塑、木雕、彩绘、壁画、石刻等。除了艺术类的研学,也可有生活类,如工艺品、藏香的加工;除了新制作的研学,也可进行非遗老旧作品的修复。

三是开发传统文化名村。不少古村老街蕴含丰富的非遗资源,适宜开展文旅融合。如黄山的宏村、西递,苏州的周庄、同里,婺源的篁岭、江湾,都是此类古镇老村。以黄南藏族自治州郭麻日古堡为例,其可选择几户人家开发特色民宿,搞好业态选配,改善食宿条件,提升文化和审美,使之具备旅游接待功能;在古堡内外,也可选择适当空间,开发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引导村民投身民宿、客栈开发,为旅游、研学、朝觐者提供住宿或休闲度假服务。

四是用好民族歌舞资源。民族地区的非遗资源密集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歌舞宝藏,大有文旅融合前景。如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化保护区的民间藏戏团(队)有十数家,藏戏从业者有600余人。把这些资源利用好,关键是提供充分的表演机会。例如,可对接乡村旅游或团队旅游的接待,在适当地点表演民族歌舞;可举办面向游客的家庭聚会式的夜间歌舞Party,也可在剧场演出专门剧目。

五是扩大旅游消费与购物。在旅游目的地的现场,只有好吃、有趣、好玩,游客才愿意消费体验。譬如,旅游接待户,要庭院整洁、有文化和审美,餐饮供给既要有当地特色,也要适合游客口味。旅游购物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当地名优土特产品,也可以是非遗文创和旅游商品,如一幅专业精工制作的唐卡,要二三十万元,而若把它制作到瓷盘、瓷板上,变成一件精美文创,市场就会大开。

优化非遗旅游的发展支撑

将非遗资源集中区域变为文化旅游的热点,离不开必要条件和环境的支撑。

具体来看,一是要强化城乡民族文化形象。打造热门旅游目的地,既要有魅力的旅游吸引物,还要有鲜明的外在形象。云南香格里拉上世纪是一座普通小城,而今变成藏族风貌浓郁的旅游之城。对于非遗文化集中区来说,其本身有很多自然优势,关键是在城乡建设上,要加强审美意识,浓郁文化氛围,营造良好形象。

二是厚植非遗传承土壤。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灵魂与引领,其工作、研发、生产、展陈、研学、接待等,需要宽敞的空间,也关乎旅游和研学接待。对此,有的省市采取集中建设非遗园区的做法,结果很多不太成功。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浙江省的做法,给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承用地,其规划设计经核准后,由其本人出资建设并使用,丽水龙泉市就有这样的越窑青瓷、龙泉宝剑的家园,均较好地满足了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需要。

三是拓展宣传平台。做好宣传营销,是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除了用好传统媒体、主流媒体外,也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同时,还要以令人满意的服务,争取游客的积极评价,以赢得好口碑和回头客;要把节庆和赛事作为文旅宣传的平台,办好各类民族节庆;要加强对外宣传,可邀请驻华大使、留学生、外企高管等,实地了解非遗文化,通过他们扩大对外宣传影响。

四是改善旅游交通条件。非遗资源集中的大多数区域,地处偏僻的西部地区,距离机场和高铁站较远,交通制约成为文旅发展的瓶颈,需要不断完善交通条件。

作者:高舜礼,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