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龙则灵。”
这句感慨,来自小北的评论区。网友将《陋室铭》的首句拆解、重组,道出龙王山的“灵气”。
的确,这座海拔114米的山峰,相传为龙王盘息之地。虽 不如老山广阔,也不比灵岩山高远,却形似卧龙、苍翠绵延,是南信大、南大浦口校区两所高校的“靠山”,生物医药谷、智能制造产业园交会山下,一座“新城”在此崛起……
一座山有一座山的形貌和精神,山与城相互依存。作为高新片区的核心地标之一, 龙王山,究竟是座什么山?
这座山,将周边产业带进了创新的最前沿。
与龙王山仅一路之隔,依山而建的生物医药谷是新区生命健康产业的核心承载地。从一片荒野上的蓝图,到如今的载体林立,最初,是 一批心怀理想、手捧技术的“创新者们”奔赴于此“开疆拓土”。 在这里,总有很多创新的故事可讲。
“因为中国没有,因为可以救孩子”——带着这个信念,北大博士毛雯坚定创业,推动全球首个医疗级即时发生一氧化氮气体治疗设备获批上市;
远赴德国深造后,圣德医疗创始人马琛明博士带着最新技术归国,自研Xcor心脏瓣膜产品并完成中国首例植入;
为了跨越新药创制的高山,为新药研发降本增速,南京大学高翔教授创办集萃药康,仅用4年就跑出一家上市企业……
有院士团队全力攻关生命健康最前沿,实验室的灯光于深夜长明;也有初出茅庐的面孔在此开启创业“第一站”,志在国产创新、造福患者。
当科学家的严谨、求索,与企业家的闯劲、实干,共同交织龙王山下,带来的是更具象的突破:
不久前,新区生物医药谷于全国206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中首次“冲进”前十,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8位;各种“首款”“首创”产品,自此走向世界;“细胞治疗”“纳米抗体”等前沿赛道,一一落到实处。
而当这些创新突破与我们的日常关联,则意味着更多的企业,更丰富的岗位机遇,更有效、更“用得起”的药物……
龙王山下的千亿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奔涌着创新动能,也为片区发展打下了“不一般”的基调——超千家企业于此拔节生长,吸引着大量高层次人才前来安居立业。
于是, 这座山,又将人才与活力带进了新区 。
例如,从沿江街道龙山社区讲起。这个龙王山脚下的社区,设立4年以来,常住人口约4.5万人,新市民占比80%以上,大多为知识型人才、产业人口,硕博占比近20%。
这样的人才占比,意味着更“新”的城市生态。平时,他们在实验室里孜孜不倦探索生命代码;下班后,他们对生活也有着更蓬勃的愿景。
在这个年轻的社区,可以看到南大博士走进小区授课,与居民“拉家常”;学校门口停着学教“大篷车”,为家长们提供教育咨询;数次“上新”的龙王山郊野公园,成为家庭休闲的好去处……各种场景,活力涌动,归属感、幸福感也在悄悄提升。
再比如,从这里的高校讲起。被网友们称为“龙王山皇家气象学院”,南信大的学子们也是宝贵的“人才库”——过去一年,学校共有1500多名毕业生留在新区工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扎根于此,龙王山下同样“敞开怀抱”。频频“牵手”、校地合作,这是引育人才的“桥梁”;创客公寓投用、新增通勤班车、“活力源”等商业载体逐渐完善,这是留下人才的诚意。
既有万家灯火,也有活力涌流。在这里,生活是幸福的,也是生动的。
这座山,更将未来带进当下。
有创新、有活力,前有千亿级产业集群稳步增长,后有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如今,从高处俯瞰,龙王山钟灵毓秀,绿意于山顶倾泻而下,各类科研载体、住宅高楼也由此“枝繁叶茂”。
当产业、生活、生态齐聚,地区发展便能描摹得更加长远。
11月初,新区与东南大学再度携手,一栋“器官芯片大厦”落地龙王山下。而这座大厦的“隔壁”,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未来,这个国家级中心将面向全国最优秀的高校,落户最先进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项目。很快,东大的学子、复旦的团队,以及南信大、南大的医工科人才都将“齐聚一堂”,还有更多故事书写。
龙王山不远处,已经开工的南京北站也在拓宽着想象空间。
通过这个10分钟直达的枢纽工程,人才、技术、创新资源将更便捷地接入,更多江北创新产品也可以自此链接世界……
更多人才涌入、更多发展机遇,在龙王山的怀抱中,生生不息。 我们谈论着山,山就在那里,总有目标与理想可奔赴。
文 | 高媛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