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今来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就是建筑。像秦朝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唐代大明宫等宫殿。所以在我们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后,也要建立属于我们时代的建筑物,代表新生。
人民大会堂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顺应而出的。
1959年9月10日,仅仅只花了十个多月就建成的,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
毛主席得知人民大会堂竣工了,前来视察,对这个看上去恢弘气魄的殿堂很是满意,体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特别是抬头看见天花板的时候,惊讶之余笑到,这个创意好,这是谁的想法?
那么,天花板上的创意是什么呢?这个创意又是谁想的?
一波三折
早在1945年4月23日,毛主席还在延安的时候,就成提过想要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容纳一万人的大礼堂。
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前,为了能让前来的代表们有地方参加会议,党中央便决定先在延安杨家岭临时建立开会用的大礼堂,当时的中央大礼堂的设计师是杨作材,他那会在延安主持设计了很多建筑物。
由于那会杨家岭就是一个贫寒的小山村,一共有就十几户人家,再加上国民党的对我党根据地烧杀掠夺,这也导致过得很是艰难。这些种种原因最后的结果就是只能就地取材,盖个差不多的,不是很好的大会堂出来,这个大会堂也就能容纳几百人,对于当时的会议人数有700多位来说,还是有点小,一部分代表还有地方坐的,甚至还有代表只能站在门外听讲,再加上特殊时期,大礼堂内很是寒酸,全是破破烂烂的桌椅,连照亮都是靠煤油灯。
杨家岭大礼堂
毛主席见状感慨不已,他承诺等解放新中国后,一定要建设一个可以容纳万人开会的大礼堂,这样党和群众就都可以坐下商议国事。
再到后面在西柏坡小礼堂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时候,毛主席看着眼前的这个破烂不堪的礼堂,心有感触,更加坚定要修建万人大礼堂的决心
在新中国成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毛主席就曾问过当时任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现在的我们可以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休建一个容纳万人的大礼堂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毛主席心中有数了,这个事即将搬上台。
但是这时正处于新中国刚成立,百业待兴,国家的经济状况还处在恢复元气阶段,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物力去建造人民大会堂。
建造人民大会堂这件事便再次沉入海底,没人提起。
北戴河会议
随着时间便来到1956年,这一年我国刚刚实现了第一个5年计划,在经济上宽裕起来,这时建造人民大会堂提案再次被拿到桌上。
因为当时由于北京没有可以容纳万人的大礼堂,向这种需要万人开会的时候还是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进行,但是这种室外的会议时极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导致各种突发事情的发生概率较高。这时的负责北京旧城区改造的市委书记郑天翔,再次提出想要建造人民大会堂。
说实在的建造人民大会堂,真的是一波三折。不曾想市委书记郑天翔的这个提议再次被否定,当时在北京的苏联专家认为它的体积过大,在天安门的广场中轴线上放不下它,要是不放在中轴线上,又看上去就不对称了。他们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所以建造人民大会堂这件事再次搁浅。
直到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召开会议正式提出要在北京建设万人大礼堂的设想。同年8月,下达为了庆祝1959年的建国十周年,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建设一批具有时代纪念意义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决议。
而且其中人民大会堂当时被选定为1959年的庆祝建国十周年宴请众国领导,名流的场所,所以说是将要修建的众多建筑中重中之重的事情。
在下达命令的那一刻起,所有人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毕竟任务重,工期短,要在1959年10月1日前就要完工。
就这样,人民大会堂从提出到实施,也就仅仅花了10个月后就正式竣工了。
1959年9月9日,毛主席与众人到大会堂视察,在万里的建议下给万人大会堂起名为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的建造经历
现在世界上有哪几个国家可以像我国这样没有花费很长时间就能建设出容纳万人的大礼堂,像瑞士的日内瓦“万国宫”耗费8年之久,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更是花费了14年才完工,就连当时美国那么有经济实力的国家在建造联合国总部大厦时也用了七年。更别说,我们还突破了苏联专家所说的无法建设。
这其中的艰辛,不是一言一语可以说得明白的,当时为了尽快地拿出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方案,特意向全国上千名建筑师发出邀请信,共同进京研究相关事宜,其中包括:梁思成、杨廷宝、张开济、吴良镛等人。这些建筑专家纷纷从五湖四海聚到北京,设计初稿。
主席观看建造方案
中央对于这次建造人民大会堂提出要求,必须保证具有中国特色,展现中国特色文化。
当时,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面积已经规定好了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在这17多万平米里,不仅要有能容纳5000人的宴会厅,还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室。
由于众多的建筑师从来没有设计过规模如此宏伟和高质量的大会堂,再加上这些建筑师都是中老年人,思想比较固执,还是延续以前的老套路,抹不下脸和其他人交流沟通,导致设计方案迟迟下不来。
由于方案半天定不下,这边时间又不等人,各方面的领导焦急万分。
周总理得知后,提出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青年专家一起参与进来,因为年轻人思想解放,脑子活跃,没有老一辈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更快的做出方案,以达到目的。
周总理这个提议非常好,很快建筑师们便拿出方案,随着一套又一套的修改,终于在经过30多天的日日夜夜,第七次方案通过了。
最后这个方案是选定“山”字形的平面布局,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既有中国特色又有西方古典设计,满足了周总理的“中国不古,西方不洋”的经典方案。
建造人民大会堂之前,拆迁工作成第一个难题
10月28日时,距离十周年国庆庆典只有10个月时,万人大礼堂就要正式动工,但这就有一难题摆在面前。
万人大会堂占地面积为17.18万平方米,拆除机关单位67处,民宅684户,所涉及的房间就达到3993间。要知道当初人民大会堂的选址是在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和西长安街南侧,要知道这里在但是可是一等一的繁华地段,再加上这些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可想而知困难丛丛。
除开这些烦恼外,还要考虑这些居民的意愿,考虑要是这些居民同意拆迁,这么大量的住房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在来的时候,负责拆迁工作的工作人员就知道这些住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居民都是老住户,让这些人自动放弃自己的祖宅,不容易。工作人员已经做好面对万千困难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在开始真正工作的时候,这些居民是多么的配合,在听闻国家想要建造万人大礼堂的时候,纷纷主动搬迁,支持他们的工作。这件事在他们预料不到的顺利完成。
这样顺利完成搬迁,随即带来的便是这些居民的住宿问题,北京市房管局便将这个急事汇报给周恩来,周恩来当即决定,要暂停其他正在建造的大型建筑,优先解决居民没房住的问题。
在这些民众的配合与支持下,原本需要一月的时间拆迁任务,最后才用了短短10天的时间里快速完成,为紧张的工期俭约时间。
人手不足,物资匮乏
大会堂在选址的时候就派人去勘察过地质条件,由于大会堂建设面积大而高,专家认为需要挖至4米深的老土层,这样才能确保大会堂的地基稳固,不容易倒。但是实际开始施工的时候却发现不是这样的,这里的土质疏松,要是挖个4米深的位置是根本不行的,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往下挖4米才能差不多。那这样一来,人手就不够,毕竟这是比之前多了整整一倍的工作量,这可怎么办,这可是个大事,当务之急是赶紧找到足够多的人。
大礼堂正式开工
10月28日,天刚蒙蒙亮,在大会堂施工后,这个问题便不是问题了,很多群众在得知大会堂在今天施工,靠着对于祖国的热爱,大早上自发到工地上热火朝天的义务劳动,弥补了由于突发情况导致的用人紧缺的问题,据记载,当时来参加到这次的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的义务劳动就有30万次,甚至还为了能参加上,凌晨三四点起床,排队等候,就怕太晚了就轮不到他了。
到最后了,由于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太多,采取排队,登记的方式进去。
现在想想,那么大的场面就算是现在也很难看见,不得不说,政府与民众上下一心带来的凝聚力是一股不可估量的力量。
由于工期紧张,工程师们为了简约时间,保证施工进度,直接到搬到大会堂工地现场办公,甚至是吃住也全在工地上。
材料匮乏
在继人手不足的问题后,有新的问题出现了。
要知道当初的中国还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像这些钢铁什么还没有办法大量的批量生产,资源紧张,而且现场这个局面是材料是不能断的,要是钢筋供应断裂就要停工,这样的会影响整个工期的。
随着上报给周总理,周总理强调这次建造人民大会堂所需的材料必须都是中国自己制作的,随后立马向全国发出求援的消息。各地的工厂纷纷响应,立即加大建造人民大会堂所需的材料生产规模,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北京运输。
还有一些能力出众的企业,不仅在提供应材料还接到一些重要的生产任务,就好比人民大会堂门口那个挂的2000公斤,高4.85米、宽4.5米的巨大国徽,那就是由北京市东城区五金机电厂制作而成,还有大礼堂棚顶上的那颗红色的五角星,是蒙古包头钢铁公司二局和上海长征化工塑料制品厂共同制作而成的等等。
这一切都不是最值得骄傲的,什么是最骄傲的,那就是我们在建设人民大会的全部材料里都是用的我们自己制造的,哪怕是一枚小小的螺丝钉。
在经过多方人士的帮助,终于在1959年8月31日历经304天的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了。
在水一方的提出
9月9日,毛主席等众位领导相约一起来万人大礼堂视察,只见大礼堂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万人大礼堂位于大会堂中心区域,南北宽76米,东西进深60米,高33米,抬头看其顶是穹窿顶、大跨度、无立柱结构。三层座椅,呈扇面形,层层梯升,总计可容纳1万人。在礼堂一层的每个席位前还装有会议代表电子服务单位,在这里可进行12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和议案表决即时统计。同时为了防止二、三层的人听不清主席台说话的声音,在每个座位里装有喇叭。
毛主席在视察
当时这里已经竣工了,现场还有工人在进行细节部分的收尾工作,面对毛主席的到来很是激动,毛主席一一与这些工人握手。
主席巡查了一圈对此很是满意,问工作人员:“这里可以抽烟吗?”
工作人员回答道可以,毕竟已经竣工了。
听完这个回答后,毛主席便拿出烟,这时他突然注意到了大礼堂的天花板。
只见大礼堂顶棚呈穹窿形,与墙壁圆曲相接,顶部正中间是如红宝石般的巨大红色五角星灯,周围有70道镏金光芒线和40个葵花瓣,四周还有三条往外用的水波形暗灯槽,这些集体组成一个葵花形状的顶棚,又见顶棚500盏满天星灯如同群星一样围在五角星灯周围。
这寓意着党在中心,人民在周围,葵花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水波代表着我们在未来可以一浪再比一浪强。
毛主席看见一幕笑到:“这创意不错,是谁的想法?”
听见主席这问了,人们才发现天花板上的秘密,都被这“水天一色”的布局所吸引。
只听见旁边的工作人说是源至于周总理的创意。
原来,当时在建设这个万人大礼堂的时候遇见一个难题,那便是顶棚设计。怎么说呢,这个大会堂17万平方米,其中万人大礼堂就占了近一半的面积,你想这么大面积,怎么保证让所有与会者都能听得清、看得清而且还没有回声,还能避免坐在最上面的人不会被顶棚所压抑,这就是个大难题。
就在众人愁眉苦恼的不知道怎么办好的时候,就听见周总理笑着说:“你们想想,平时人站在地面,也没有察觉天有多高,站在海边,更不会觉大海有多远。既然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方式去设计这次的灯饰,大家可以往水天一色、满天星斗的这个设计理念想想,看看可行不可行。”
周总理害怕他们没有听明白他的意思,一边用笔勾勒一边详细地讲解他地想法,就像天花板还有墙面这边就可以改用圆角去过渡,那边的灯光也不要过于刺眼,可以使用更温和的淡青色,这样设计的话,就能给人带来一种空间上的无边无际的感觉,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压抑感。
在听取周总理的意见之后,设计师张鎛开始往那边思考,在周总理的意见上做出创新,最后万人大礼堂的棚顶就变成现在这样,穹顶的正中心装饰着犹如红色宝石的五角星灯,周围还有环绕在五角星灯旁3圈的水波形暗灯槽,再配上棚顶上镶满的500盏满天星灯,形成了星空顶的效果,这样的话呆在三层的人就不会出现压抑感,在一层的人不会有空旷感。当然,为了解决声音回音的问题,在你看不见的穹顶上有着很多数不清的小“星孔”,它们是起吸声作用的,这样的话,穹顶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吸音板,从而不会产生回音。
毛主席得知这是根据周恩来的创意后,忍不住说道,果然我们想得一样啊。
在人民大会堂的庆功会上,只见周总理举起酒杯,真诚地向在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们敬酒,你们可以如此完美地诠释我的想法,值得表扬。
最后写道
国之兴盛,匹夫有责,在短短10个月的时间,人民大会堂便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它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在拥有这样深厚地凝聚的国家带领下,我们的人民才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越来越好。
愿祖国繁荣昌盛!!!
作者 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