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王朝中后期,各种问题频发,犹如一个漏风的“大房子”,处处要修补,稍有不慎,整个王朝就会土崩瓦解。而在这些漏洞中,最严重的就是腐败问题。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王朝不管积蓄多少元气都会被漏空。但统治者该怎么做才能遏制腐败,避免朝代倾覆呢?呼声最高的应该是“斩杀贪官”这一选项。

原因很简单,因为王朝后期贪官最为显眼,也是造成问题的直接原因,大家对他们的怒火是最大的。可是偌大一个王朝的生死存亡,真能够通过这来解决吗?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我们可能要细细的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王朝过程中腐败的滋生

一个王朝在刚创生的时候,往往勃勃生机,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僚阶层,都有干劲。

他们会针对当前之局势建立新秩序,而且在其励精图治下,积极捍卫百姓利益,并针对问题进行完善和修补。因此王朝新生阶段,腐败现象比较少,王朝的运转状况也良好。

然而,伴随着初创集团离去,新朝气象慢慢褪去,王朝也从积极有为到趋向于保守。

可时代是变化发展的,老的体系无法应对新局势,难免会出现漏洞。有漏洞不修改,于是就有人借此以权谋私,开始贪腐。

而与此同时,承平日久,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法制意识开始淡薄。百姓不再相信法律,更相信送礼;而官员则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并且官官相护、彼此勾连,形成了利益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一来,腐败的现象也蔓延开来,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

当大家对贪腐习以为常,甚至当时读书人还积极参加科举试图融入其中,形势就彻底改变了,贪腐从个人行为演变为制度性的腐败。

第二,腐败对王朝有多大影响?

如此一来,整个王朝也从上升期走向下降期,濒临迟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权的后期。那么腐败会给古代王朝带来多大影响呢?

1、王朝行政成本增高

一个王朝的运转是需要成本的,政令从中央首脑传达到地方,过程是有损耗的。一个健康的王朝,可以承担这些损耗,并且能够尽力减少损耗。

可一个王朝腐败盛行的时候,其运转成本将会大到难以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明朝为例,正德时期的大宦官刘瑾,一次性受贿便达千金,后来朝廷查没其家产,居然抄出了250万两黄金和5000万两白银。

还有嘉靖时期的大奸臣严嵩,此人为相二十余载,抄家时家产数目也相当惊人,有金窖十数个,每窖有黄金百万两。

而这两人的财富,皆来自于官场的收受贿赂。官员的升迁,不问能力大小,全靠行贿多少。而官员的犯罪,也以金额为定,可以予以免罪。

可给这两个贪官行贿受贿的官员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那自然是更加疯狂的盘剥百姓和侵吞朝廷资产而来。

因此,凡是王朝大型工程建设,例如兴修航运和水利,其结果就是大量资源被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凡王朝从地方上的税收,也必然出现大量的亏空,例如《大明王朝1566》中的盐税。凡王朝灾年赈灾,财政必然难以落实到地方,导致更多百姓破产。

以上种种,最终造成王朝无法承担行政成本,财政严重紧张。

2、王朝机关运转失灵

在王朝财政紧张后,王朝就开始进入恶性循环。

如若接班的君王是守成之主,那么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收缩中央权力,以不扰民的姿态,放任中央的弱势,造成地方强藩的出现,可能导致地方割据,甚至分裂。

而如果接班的是一个有为之主,那么他想改变现状,也会变得非常困难。

例如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他们推行了一系列的利国利民的政策,结果最终成为了进一步伤害百姓的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苗法”,本是一个帮助百姓度过青黄不接时期的好政策,可因为吏治过于腐败,导致地方官府借此对百姓摊派,进一步压榨百姓。结果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容易导致动荡隐患。

如果接班的是一位更加昏庸的君王,那王朝的下降速度会更快。

以明朝的万历皇帝为例,在王朝财政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他不断的加派各种赋税,甚至还派出了太监去催征税务,结果搞得民穷财尽,大批百姓破产,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其后果就是,万历以后,陕西,河南,山东和山西等省不断掀起农民起义,直到李自成的登场。

3、王朝的崩溃

在王朝的行政系统难以调和社会矛盾之后,农民起义就真正大爆发了。

以明末李自成大起义为例,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以均田免粮追赃助饷为号召,仅十余年时间,就发起了百万大军直指京师,最终摧毁了大明王朝,逼得崇祯皇帝在煤山上上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斩杀贪官的作用有多大?

在了解腐败给王朝带来的危害后,再来看开头的问题:如何解决王朝后期的崩溃呢?

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个关键背景:古代社会讲究人治大于法治。也就是说,一个王朝运转的中心,并不是法律,而是皇帝。因此想要改变王朝后期的衰态,最为主要的是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皇帝。

我们可能有疑问,前文已经提及,后期改革的君王也没落得个好,反而激化矛盾,积极向上的皇帝有用吗?还别说,那是真的有用。

一个积极向上的君王,想要挽救危局,是需要很多条件的。

第一,他要确保自己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第二,他要向全体百姓释放信号,证明他是个好皇帝,以收民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他要整顿吏治,以确保他的政令能够以较小的行政成本,正确的运转下去;第四,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完善制度,实现对权力监督,将行政体系掰回到正轨。

很明显,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很艰难,稍有不慎就会一步踏空,不仅没成为明君,反而成为加速王朝灭亡的昏君。

历史上这样的案例很多,例如清朝的嘉庆皇帝,唐朝的唐昭宗,都是积极有为,却把王朝差点干废。那么有没有一个办法,可以将这一过程进行简单化呢?答案还真有,就是杀贪官。

在王朝后期,百姓民不聊生,他们最恨的是谁?自然是贪官污吏。

皇帝大张旗鼓的斩杀贪官,可以最大效果的收获人心,让百姓相信皇帝是好皇帝,能够带着大家一起改革过好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点在《大明王朝1566》中体现的很好,嘉靖铲除了严世蕃一党,嘉靖对老百姓的罪过就一笔勾销,老百姓都说皇帝是好的,太子爷也是好的,就严嵩是坏人。

除此以外,杀贪官本身还是一个政治信号,皇帝要立威了。贪官犯了法,触犯了封建体系法律,皇帝依法将贪官处以极刑,这无疑维护帝王尊严,强调了皇帝的生杀大权。

只要皇帝是抓典型,不搞全员牵涉,那么皇帝权威就会再次被树立,能对官吏们进行震慑。

大臣们看到皇帝严抓严打,如果皇帝恰好又是唐宪宗、唐武宗和唐宣宗这样的中兴之主,那么吏治是有可能被整顿。

而一旦吏治被稍加整顿,王朝的行政成本也会降下来,中央的指令在传达的过程中也会得以较好的执行,再加上民心所向的拥护,那么接下来的完善体系,挽回王朝后期的颓势就有可能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嘉靖的努力

当然,这只是理论依据,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实践的证明呢?还真有,那便是嘉靖皇帝。

正如前文所说,嘉靖重用严嵩为相二十余载,而此人贪污受贿十分严重,用人唯钱,致使吏治腐败,整个王朝机构已经出现了制度性的腐败。

在此背景下,嘉靖朝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根据统计,嘉靖一朝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多达244起,其规模多的时候曾达到数十万人。

此外还北方的俺答连年入侵,首都之地数次戒严。东南倭患也在侵犯东南沿海,不仅威胁百姓,而且冲击了南方的赋税重地。此时王朝已经有了崩溃的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嘉靖44年,嘉靖皇帝废严嵩,杀掉严世藩。此举让原本高压的局面,像有了宣泄口一样,让压力慢慢的被释放,使得新上台的徐阶有机会开始整顿严嵩留下的烂摊子,让局势逐渐缓和下来。

到嘉靖45年,嘉靖皇帝去世,隆庆皇帝上台。这位新皇帝,在徐阶和高拱的帮助下进行了著名的隆庆新政。

首先,他废除了嘉靖皇帝所喜爱的方士,废止方士乱国浪费钱财的恶行;接着,重用高拱,让其严抓考核,整顿嘉靖朝以来的吏治腐败问题。

伴随着严嵩的倒台,再加上高拱的雷厉风行,明朝腐败之风被大大遏制,官场效率迅速提升。

紧接着他又放出因为反贪污和骂皇帝而入狱的海瑞,此后还对他一路提拔,一直让他干到大理寺丞,把他当做一面标杆,进行宣传。

一时之间,社会舆论风气也大为好转,清流成为推崇的主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衰退的大明王朝,居然再次获得生机——虽然隆庆皇帝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明朝的颓势,但他却踩住“急刹车”,为接下来的张居正改革提供转圜余地。

结合这个案例来看,杀了一个严世藩无法改变严嵩给明王朝带来的破坏,但是此举却改善了时局,让各方看到了新希望,也为之后的改革提供缓冲的空间、时间。

等到新皇帝上台后,朝廷又释放并且重用了因骂皇帝而被关起来的海瑞,这更加让所有人看到了朝廷改革的坚定决心。于是,矛盾慢慢被徐阶理顺,各种改革的条件也被高拱所准备好,一切只等后来张居正的登场。

所以在古代那个特殊环境下,杀贪官还是很有必要,而且的确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