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黄河,真的可以彻底摆脱“地上河”的命运吗?
2023年推行调水调沙工程以来,黄河总输沙量仅为0.95亿吨,下游主河槽平均降低了3.1米。
取材网络
这项成就背后有哪些关键技术?
而长期的泥沙入海,会不会对渤海造成影响呢?
千年水患与“地上悬河”的困境
这条哺育了无数代人的河流,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黄河的水灾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取材网络
主要是因为黄河下游形成了特有的“地上悬河”状况。
河流因为泥沙积累,河床越来越高,最后甚至比周围地面还高,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地上悬河”。
黄河里的泥沙,一路冲刷到下游后,不断积累,导致河床一年比一年高。
为了抵御河水泛滥,只好不断加固堤坝,使其越来越高。
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了“地上悬河”的奇特景观。
“地上悬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与黄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特征密切相关。
况且,黄河周边的土地松散,草木不茂,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问题。
暴雨季一到,黄河里泥沙汹涌,常见的水里多半是沙子。
取材网络
河里的泥沙往下游飘,到了地势平缓的地方,慢慢堆起来,河床就变高了。
为了防止洪水,大家不停地提高河堤,结果河床越来越高,河堤上的水就像悬在半空中。
在此之前,黄河有过不少次溃堤记录,每次溃堤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不得不说“地上悬河”问题绝非儿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取材网络
如今,黄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悬河情况已经非常严重。
在郑州到开封这一段,河床的高度比两岸地面高出差不多7米。
想想看,一条奔腾的大河,它的河床竟然比周围的平地高出两三层楼的高度,这是多么令人担忧!
一旦发生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取材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河堤如同一道脆弱的防线,时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河下游数百万人民,就生活在这样一种“悬河”的阴影之下。
人工干预下的河流改造
面对严峻的“地上悬河”问题,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持续的治理工作。
除了传统的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措施外,水利专家们还探索出了一种更具创新性的治理方法。
取材网络
调水调沙,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为调节水流和泥沙的运行,达到降低河床、减少淤积的目的。
这一方法的原理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水库的蓄水和泄洪功能,人为制造“人造洪水”,对下游河道进行冲刷,将淤积的泥沙输送入海。
调水调沙的核心,在于对水库水位的精确控制和对泄洪时机的精准把握。
在此实践过程中,水利专家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和试运行,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技术。
2002年,小浪底水库首次启动调水调沙试验,标志着调水调沙技术的正式应用。
取材网络
经过多年的实践,调水调沙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02年实施调水调沙以来,黄河累计输沙入海已超过32亿吨,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降低了3.1米。
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水利科技的进步,更展现了中国人民治理黄河的决心和智慧。
生态系统考量
虽然调水调沙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取材网络
治理黄河是个大工程,得持之以恒,多方面想办法。
调水调沙本身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需要反思的地方。
大量的泥沙被输送到渤海,是否会加剧渤海的淤积。
这个问题并非杞人忧天,毕竟每年数亿吨的泥沙输入,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
然而,科学的研究和实地观测数据表明,这种担忧是多虑的。
渤海这片海域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随着时间沉淀,地壳正在缓慢下沉,这意味着渤海的容积也在不断增大。
取材网络
更何况,渤海的海流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强大的海流能将泥沙带到深海,这样能减少渤海的淤积问题。
此外,黄河入海口的泥沙沉积,也并非完全是“坏事”。
适量的泥沙沉积可以为沿海地区的土地增生提供物质基础,甚至可以形成新的湿地生态系统。
当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取材网络
持续监测渤海的淤积情况,以及泥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仍然是必要的。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监测和评估机制,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调水调沙这一单一手段来治理黄河。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那里的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
取材网络
要想彻底解决黄河泥沙问题,关键是要重视黄土高原的生态保护。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水土保持农业等措施,都是恢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
只有控制住泥沙的来源,才能真正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
治理黄河,是件既造福现在又惠及后人的大事。
黄河的每一次泛滥,都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创伤。
取材网络
而每一次治理的进步,也都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它以创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有效缓解了“地上悬河”的危机,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调水调沙只是众多治理措施中的一环,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
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才能最终实现人与黄河的和谐共生。
取材网络
我们也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黄河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澈、更加安澜,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之源。
我们需要从“征服自然”的传统思维中走出来,转而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遵循自然法则,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只有做到这样,咱们才能把“黄河安澜、四海升平”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
参考信源
大众日报2024年10月29日——诗话黄河|此水何当澄?这是来自千年后的答案
河南日报2024年0月18日——新闻发布厅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四 黄河何以从险在河南到岁岁安澜
大象时政2024年9月13日——【央视关注河南】二级悬河研究 为黄河安澜贡献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