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苏联采取"一边倒"政策,可鲜为人知的是,在1949年的莫斯科,两位中国将领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待遇。同样是代表新中国军队赴苏谈判,刘亚楼将军受到苏军总参谋长、空军元帅的隆重接待,谈判进展顺利;而张爱萍将军却只见到了一位海军中校,连海军参谋长的面都未能见到。这天差地别的待遇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是个人因素使然,还是大国博弈的战略考量?让我们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开这个谜底。

一、新中国海军的艰难起步(1949年4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雨绵绵的1949年4月23日,江苏泰州城外的白马庙镇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个普通的小镇,因为一场简短的会议,成为了新中国海军的诞生地。当时的白马庙,不过是长江北岸一个不起眼的渔村,但正是在这里,张爱萍召开了海军"成立大会"。

"成立大会"选在白马庙并非偶然。这里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位置隐蔽,既便于渡江作战,又适合秘密筹建海军。当时的会场就设在一间普通的农家小院里,除了几把简陋的木椅,连张像样的会议桌都没有。

这支初创的海军,可谓是白手起家。张爱萍虽然担任了华东海军司令员,却连一条像样的船只都没有。他们的第一艘"军舰",竟是一艘改装的木质渔船,甲板上连一门像样的炮都没有。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张爱萍想出了一个妙计。他让人在泰州城里贴出了一张特殊的"招贤榜",上面写道:"凡有航海经验者,精通轮机、电机者,熟悉水性者,皆可报名参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消息很快在当地传开。第一个来报到的是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船长,此人在长江上跑船几十年,对江面的暗礁、水文了如指掌。接着,陆续有退伍的国民党海军官兵、商船水手、渔民前来报名。这些人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都怀着同一个愿望:为新中国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就在海军组建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部投诚,这支舰队共有25艘各型舰艇。这些舰艇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对于刚刚起步的海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为了尽快培养海军人才,张爱萍又在白马庙创办了一所简陋的海军训练班。教员们白天带着学员们在长江边实地训练,晚上挑灯夜战讲授理论知识。训练条件虽然艰苦,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他们用木板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舰桥",用来练习瞭望和信号;用竹竿扎成"炮位",训练炮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