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千年瓷都”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以及600多年的御窑史。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陶阳里”)是景德镇的瓷业中心,涵盖了景德镇最丰富、完整的陶瓷文化历史。为了更好地保护瓷都老街独有的历史文化肌理,由中建一局以“修旧如旧”的理念主导修复的陶阳里,正推动陶瓷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成为历史保护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典范。
修旧如旧:让古建重现原貌的匠心之道
陶阳里,拥有108条千年老城里弄、400余年明清窑作群和10余年陶瓷工业遗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陶阳里部分古建筑和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2019年,中建一局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0.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含民居街区修缮、古城市政里弄镇历史文化遗址加固以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还原建筑的历史美感,老城区的墙和路通过使用遗留的旧窑砖填补空缺,每平方米约由140多块大小不一的砖块铺设而成。在对墙体中间层采用技术处理的同时,内外墙面原始喷漆、铸铁构件、破旧墙皮能保尽保,使经过修缮的部分与原墙体别无二致。在对由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造型组成的御窑博物馆的修复中,团队先后进行了11次样板实验,以确定变曲率;通过对190万块新烧制的窑砖和90万块老窑砖进行实验和筛选,并对每一块砖进行编号、打孔以及不同砖块比例和位置反复调整,再将每一块砖用手工砌上去,最终才确保了8个拱体弧度的平滑度,这也造就了“每一平方厘米都不同”的建筑美学。
图为项目施工过程中挖掘出的瓷器碎片
技术创新:高科技赋能古建修复的成功实践
历史古迹的修复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在陶阳里,每一处都能感受到“技术创新”赋能古建修缮。为了保证御窑博物馆变曲率的精准度,中建一局率先引入BIM+MR、GIS云协同平台、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用于建筑结构的精准定位和复原,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极大降低了人为误差的可能性。基于 BIM 的智能放线机器人宛若“蜘蛛侠飞檐走壁”,实现每100米误差从1厘米降低至5毫米之内;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施工人员可预先查看异型拱体完成情况,达到身临其境的模型交底效果。
图为御窑博物馆一角
匠心坚守:跨越时空的团队精神与文化传承
“我驻守在陶阳里已经快5年的时间了。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像御窑博物馆这种采用复杂双曲面结构的建筑的项目,最终项目前期设计耗时一年多,实际施工又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中建一局陶阳里项目建设者李亨通说道。在这里,还有无数个和李亨通一样的一线工匠和文化保护的践行者。在项目团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短剧中,生动再现了古代师徒在反复烧制失败后仍坚持探索窑砖奥秘的执着精神,以及现代项目团队在经历数十次样板实验后,不断尝试、追求完美的匠心精神。剧中,两组师徒以对话形式相逢,共同讲述了从古至今,匠人精神代代相传的故事,为陶阳里的修复项目赋予了更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共鸣。“我们一局的参与者都能讲一段故事。”中建一局陶阳里项目建设者赵涛自豪地对记者表示道。
陶阳里新颜:从历史遗迹到活化地标
古城的改造激活了陶阳里陶瓷文化的生命力。如今,修复后的陶阳里不仅是一片文化遗址,更成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旅新地标。据中建一局陶阳里项目机电经理梁辰淮遥介绍,街区内现已入驻了民宿、陶瓷工坊和手工体验区和餐食区域,游客可以参与陶瓷制作,亲身体验陶瓷文化的美学。同时,陶阳里也引入了文化创意产业,为青年艺术家和创客提供了发展平台,形成了“非遗+文创”的新型生态圈。
图为街区内的陶瓷工艺店
保护历史,不仅仅是复原建筑,更是延续一种精神与文化,让它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从千百年前的陶瓷历史文化遗迹到如今景德镇市的活化地标,陶阳里的成功实践不仅成为了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范例,也开启了景德镇迈向全球文化传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