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在历史上有过很多“高光”时刻,从周人立国到秦人崛起,再到上世纪30-40年代支援前线的“工合运动”,每一笔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头戏”。
而在这些“高光”时刻中,被后人评价为“最不可思议”的时刻,竟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宝鸡。当时文化界的大文豪老舍先生和茅盾先生,亲自到过宝鸡、亲眼见识过宝鸡战时的昂扬状态,都大为惊叹,并且纷纷写下诗篇,赞叹宝鸡人的伟大。
工合运动
抗战时期,大部分国内地区尤其是沿海区域都生灵涂炭,民间的景象更是惨不忍睹,不是断壁残垣、田地荒芜,就是工厂关闭、市场萧条。
但是,当时的宝鸡却是另一番景象:从东边的十里铺,到西边的福临堡,一座座工厂厂房相连接,烟囱冒着黑烟,县城外热闹的新市区,商人忙忙碌碌;县城里车水马龙、商铺鳞次栉比,生意兴隆。
- “疯狂”生产的宝鸡人
1939年夏天,老舍作为文艺界的代表,打算到西北去慰问抗战的将士们。在路途中,他们一行人在宝鸡停留了一天,就只是这一天,让老舍先生大为惊叹,因为他竟然在战时举国萧条的时期,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经济繁荣的城市。
老舍先生在宝鸡的第一站,到达的是凤县的双石铺,而当时的双石铺正是“工合运动”事务所所在地。
1939年,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到了凤县,在双石铺镇成立了“工合运动”事务所,专门组织群众制造军需、民用物资,支援抗战前线。
前方炮火连天,宝鸡“工合运动”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搞生产。老舍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听,车轮急转、人马喧呼,汽车鸣笛、马达突突!”
工合运动
“工合运动”带动整个宝鸡人投入到支援抗战一线的生产中,除了凤县双石铺,宝鸡县城、陇县、凤翔都设有“工合运动”的事务所。
其中,宝鸡县城的事务所,就在现在渭滨区的永清村,当时还叫永清堡村。村里设有纺织社,宝鸡人叫纺毛站,这里的人们大量生产毛线。
当时的益门堡有一家纺织地毯的工厂,永清村的村民,或者用驴子或者干脆自己用肩膀,将地毯厂的羊毛运送回来,然后分发给每户。妇女们将这些羊毛,纺织成毛线,再送到其他工厂编织成军毯,送给前线打仗的部队。
合作社拣羊毛的人
这些“疯狂”生产的场景,在老舍眼里,像是新生一般。工人们和义务劳动的农民们,制作着刀斧,有的人在街道上搭起草棚、摆上货物,更有人像敲鼓一样敲打着锅勺。
从幼小的孩子,到年迈的老人,竟然都把战时的流亡和艰苦,变成了激情昂扬的自立自强。
- “偷偷摸摸”的宝鸡人
然而,抗战时期,没有哪一片国土是完全安宁的,在宝鸡如火如荼进行后方生产的同时,也没能躲过敌机的轰炸。
史料中的真实数据记载:1938年4月到1944年4月,日军先后26次出动243架次飞机轰炸宝鸡,投弹1178枚,炸死群众525人,炸伤449人,炸毁房屋1134间。
在战火纷飞中,宝鸡城涌动着抗日救亡的呐喊。
永清堡村就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宝鸡地下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宝鸡的“小延安”。
“工合运动”的毛纺厂成立后,一批地下党员“藏身”于此,带领文艺队在宝鸡18个村子演话剧,进行抗战宣传。
这里还诞生了一份《西北工合》的刊物,登载着从延安和西安传来的抗战材料,这本刊物在永清堡村被秘密传阅。
妇女们晚上则来到夜校学习识字,听共产党员宣讲抗日和革命的道理。在民族危难之际,人人都没有闲着。
媳妇们做军鞋、婆婆们缝棉被,家里有两个或三个男孩子的,必有一个壮小伙上了前线。年老的读书先生,把毛笔蘸满墨汁,书写着救亡图存的字句!
注:本文部分资料参考自《宝鸡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