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个正回馈效应,简单讲就是,好事可以强化好事,越来越好,坏事也能强化坏事,越来越坏,那么做事的关键就在于要明白事情的本质是好是坏,这样才能大概率地做对事。
——坤鹏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一卷第二章(1)

这一章所讲述的内容涵盖了第三卷的第二~四章,

不过,在这里讨论的更为简明扼要,

我们可以将它和第三卷第二至四章对照起来阅读。

原文:

又,我们需要假定有某些脱离各个个体的事物,

而我们这门学术所研究的正是这些事物?

解释:

本章一开头,亚里士多德在提到关于哲学的对象时,

他着重从是否有与个别事物分离存在的现实状态下的存在问题——也就是柏拉图学派所主张的“理型”——的问题说起,

他提出:

哲学研究的是不是这些事物——理型——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事物?

原文:

但个别事物为数无尽;

事物之脱离个体而独立者,或为科属或为品种,

而我们这们学术并不研究这些。

解释:

个别事物的数量是无穷无尽,数不清的;

脱离了个体而独立的事物,不是种就是属,

但是,我们这门科学并不研究这些。

原文:

为什么不可能研究这些问题,这在上面已说明了。

在可感觉本体(即这世界中的本体)之外是否需要假设一个可分离的本体,

抑或就将可感觉本体看作是智慧所关切的实在事物,这一般是难言的。

解释:

至于为什么不研究这些(种或属),在上面已经说明过了。

在可感实体(也就是这个世界中的实体)之外,是否需要假定一个可分离的实体,

还是就把可感实体当作智慧所关心的实际之物,这一般来说很困难。

换言之,哲学到底研究的是这个世界中可感事物呢,还是与可感事物分离存在的事物?

原文:

因为,我们似乎在寻觅另一类本体,

而这正是我们的问题所在——是否在事物自身以外另有不属于可感觉事物的独立存在——假如真有这样一些本体相应于可感觉事物,却又是脱离它们的,

那么这又得询问那些种类的可感觉本体才会有这些相应的本体?

解释:

因为,我们似乎是在寻找另一类的实体,

而这正是这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否在事物自身之外还别有脱离了可感事物的独立存在者——如果真有这类和可感实体相对应的一些实体,它们又是如何与脱离的呢,

这就又要问及哪些种类的可感实体才有此对应的实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

何以人们会假设人与马较之其它动物或一般无生物更该有这样相应的本体?

解释:

为什么人们会假设人和马较之于其他的动物或是一般的非生物更应具备这类相应的实体(即理型)?

原文:

另一方面,制造另一系列与可感觉并可灭坏本体相等数目的永恒本体,似乎是无可赞赏的。

——但是,若说我们所求的原理不能从实事实物分离开来,那么,还有那一名词较物质为更可称道?

解释:

另一方面,创造出另一类的,与可感且可消灭的实体相等数量的永恒实体,似乎是超出可能范围的。

——但是,如果我们所求的原理不能于实际事物中分离出来,那么,还有什么较之于质料更为可说的(也就是说,质料是可以分离的,那么它应该才是事物最底层的逻辑)?

原文:

可是物质只是潜能而不是实现。

较之物质,似乎这宁取形式或形状为更重要的原理;

但形式是可灭坏的,

那么能得独立自在的永恒本体是全没有的。

解释:

但是,质料只能是潜能而不成为实现。

较之于质料,似乎还不如说是形式或是形状才是更为重要的原理,

可是,形式是可消灭的,

那么,便是没能独立自存且为永恒的实体了。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