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慢性胰腺炎病因复杂,无法根治,患者只能依靠止痛片来缓解疼痛。加上癌变的高风险,它一直被公认为是难以攻克的疾病。

文/吴苡婷

《上海科技报》主任记者,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理事。

胰腺仅重200多克,不怎么起眼。其实,它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胰腺癌、急性胰腺炎等让人恐慌的疾病都与它有关。相对于前两种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似乎没有那么凶险。

“大火猛煮”与“小火慢炖”

十二指肠是消化道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这里有胰腺和胆道的开口。胰腺是同时具备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的一个腺体。内分泌功能是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外分泌功能主要是分泌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等胰酶,促进体内的食物消化和吸收。胰酶的转运可看成是“危化物运输”,胰管是一条“河道”,胰腺腺泡是河流上游的“化工厂”,小肠相当于“组装工厂”。胰酶在胰腺腺泡产生,它们在胰管中运输时是没有活性的,在进入十二指肠后,会被小肠分泌的肠激酶激活,开始发挥“消化”功能。如果这个过程发生了错误,就会导致疾病产生。

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通常与过度饮酒或者胆结石引发的胆汁流入胰管有关,它们会在胰管中激活没有活性的酶原,启动消化功能,开启危险的“自我消化”,活化胰酶,并激活更多的酶原,由此形成连锁反应。各种消化产生的物质无法从胰腺排出,从而进入血液,形成炎症反应,由此对各大器官造成严重损伤,引发多脏器衰竭。

相对于急性胰腺炎的“大火猛煮”,慢性胰腺炎属于“小火慢炖”,其炎症反应以一定频率出现,导致胰腺内部发生纤维化。纤维化其实是器官的自我保护,类似人体某个部位损伤后的结痂。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蛋白质、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等成分,在炎症和纤维化的作用下,逐渐沉淀结合,形成胰腺结石。结石产生后,胰管会膨胀,加重炎症和疼痛,最终导致胰腺萎缩。约50%的患者患有胰腺结石。胰管很窄,难以实施微创手术。胰腺手术是全球公认的高难度手术之一,并发症多,而且术后,结石还会复发。因此,一般情况下,慢性胰腺炎患者不选择手术治疗,只靠服用止痛药缓解疼痛。

精准有效的冲击波治疗

上海长海医院院长廖专教授领衔的团队为攻克慢性胰腺炎的治疗难题,进行了多次尝试。他们首先考虑将肾结石的“体外震波碎石”冲击波治疗技术运用到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中。然而,想法很好,前行的道路异常艰辛。

胰腺结石和其他结石不一样,它紧紧贴在胰管壁上,很难剥离。一旦使用冲击波冲击结石,会引起胰腺内部的震荡,而胰腺周边有大量神经,患者会产生剧烈疼痛,不由自主地闪避,靶向瞄准治疗无法完成。

廖专及同事们想方设法,多次尝试,终于逐步破解这一世界级的治疗难题,给出了中国方案。团队采用麻醉技术让患者处于全麻状态,利用X射线对结石进行精准定位,从患者身体的前部完成震波碎石。很多碎石掉落到小肠中,直接排出体外。震波碎石技术本身有一定的胰腺炎发生风险,为了避免此并发症,团队提前为患者术前准备消炎痛栓(吲哚美辛),实现有效预防。为了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团队还专门制定了技术规范和指南,对冲击波的频率、能级和使用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截至2024年10月,廖专团队已经累计治疗1万例次,成功率接近100%,住院时间仅需一周。术后追踪发现,采用该方法治疗,复发率低。

除去因长期饮酒和暴饮暴食而导致慢性胰腺炎发作外,有另一部分患者生活习惯较好,为何还会患病?廖专团队深入研究慢性胰腺炎的生物学基础,发现慢性胰腺炎的发生与人体的基因突变有关:“有些基因突变会分泌大量的胰腺蛋白酶原,另一些基因功能原本像‘警察’,不让酶原过早激活,但基因突变后,功能丧失了。我们发现其中涉及的基因有10多个,目前正在进行中国人最常见的慢性胰腺炎特有的SPINK1基因突变的修复工作,希望从根源上解除病人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磁控胶囊机器人实现消化道无痛全面检查

胶囊机器人的突破

尽管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已获得巨大成功,但廖专团队依然奋勇前行,寻求突破内镜的技术局限。

他们通过医工结合打造了第一代胶囊内镜,目的是为了“看清楚”小肠内部的情况。之后,团队根据磁场原理,打造了第二代胶囊内镜——磁控胶囊机器人。患者躺在一个下方有磁球的检查床上,一个小指甲盖大小的胶囊内镜从食道进入体内,医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磁控胶囊机器人进退的方向,完整地“看”到胃部和肠道各处的状态。磁控胶囊内镜既可以用于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观察服用双抗药物导致的胃肠道黏膜损伤情况,还能早期筛查消化道的肿瘤。目前,多功能诊疗一体的第三代胶囊机器人正处于研发中。未来,期待它在精准检测胃肠道病灶的同时,能定点释放某些特殊药物,治疗各种疾病,甚至癌症,造福更多的患者。

本文相关成果“慢性胰腺炎临床诊治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更多上海科技奖励获奖成果科普化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