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大连构建美丽国土空间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大连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大连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并成为全国面向东北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进入新时代,大连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全球和区域网络中加快发挥所能所长,践行中国式现代化。
在全球层面
进一步提升大连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地位,强化区域发展的核心和龙头作用,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国家层面
深入贯彻海洋强国战略,高质量推动新时代大连“两先区”建设。
在区域层面
大力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力建设“三个中心”,支撑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辽中南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点明大连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规划》是我市首部陆海全要素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大连市城市性质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为大连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三个城市性质与四项核心功能,立足全球视野、国家职责、历史传承,要求大连成为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点明了大连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这就要求大连——
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合作分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增强服务带动区域发展功能;
响应东北振兴战略,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做好结构调整,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我国构筑独立自主工业体系奠定基石;
落实生态文明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与海湾融合、创新与品质并重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实施“廊道生长、沿湾集聚、多心网络、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
大连将以创新开放为驱动,优化与区域多层次城市节点的联系,协同辽中南城市群共同构建东北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
着力优化市域城乡空间格局,统筹沿海经济带陆海空间,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沿黄海翼、渤海翼、哈大发展轴以及长普皮、长瓦庄、长太发展廊道和滨海发展带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以快速交通串联各大组团,实现城市核心功能从大连湾向外有机生长。
完善“一城两区六组团多节点”的城镇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加强沿湾功能集聚和空间优化,形成大连湾和金州湾两大核心功能湾区,优化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类要素向湾区集聚,形成经济密度更高、产业链更完善、现代服务业更集聚的中心城区发展核心;周边地区顺应自然地理格局,延续组团式发展的空间格局,强化沿廊道布局的紧凑型组团发展,形成以都市新区、都市组团以及乡镇(街道)为核心的“一城两区六组团多节点”的网络化、多中心城镇空间结构。
强化用地用海空间要素保障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支撑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构建高效绿色交通,建设国际性综合枢纽,打造区域枢纽机场,形成以“两岛三湾”(大孤山半岛、长兴岛、大窑湾、鲇鱼湾、太平湾)为重点的港口总体发展格局,打造国际性海港枢纽。
预留大连至东北内陆节点城市的通道空间,预留大连至山东半岛的渤海海峡通道,改变大连交通尽端格局,强化区域衔接能力。
加强陆海统筹,以岸线为轴线,以港口为依托,着力推进复合型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海洋渔业、临港产业及旅游业陆海联动发展;完善陆海公路、铁路等交通互联体系,推动供水、供电以及海上风电等陆海重大基础设施协同;分类保护和利用海岛,优化海岸线利用。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间产业协作共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中心。
构建东北亚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创新策源区-创新集聚区-创新功能区-嵌入式创新空间”的创新空间体系。
加强区域产业协作,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推动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合作,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融合发展。
落实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发展战略,促进“渤海翼”和“黄海翼”协同,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形成区域发展合力。
传承历史文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魅力滨海名城。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专属大连的城市“文化名片”。
加强整体城市设计,将大连建设成具有滨海魅力的国际文化名城。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公共服务网络,构建“自然—郊野—城市—社区—口袋”五级全域公园体系,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信源:大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