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陕西省“四普”工作进展如何?近日,记者跟随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陕西线,实地走访了咸阳和宝鸡两市共7个地方的普查情况,亲身感受了“四普”组织工作的严密、省市县三级的无缝配合与衔接,更是了解到了一线普查队员的切身感受和故事。

01

礼泉县唐昭陵遗址:

无人机拍摄神道 RTK精准采集坐标

一个组4个人 两天复核完昭陵主陵

在不可移动文物中,帝陵要算是陕西省最为重要和特色的文物资源。10月29日,采访团第一站便来到了咸阳市礼泉县的唐昭陵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昭陵航拍(咸阳市普查办供图)

巍巍九嵕山,长眠着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开创了唐代“因山为陵”的先例,以昭陵为主体,辐射四周现有玄武门遗址、戟门遗址、番酋长石像遗址、北阙遗址、游殿遗址、祭坛遗址、昭陵六骏遗址、山门遗址、献殿遗址、朱雀门阙台遗址、栈道遗址、石窑遗址。陵区范围约30万亩,周长约60千米。周边现存可见陪葬墓约122座,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尉迟恭墓、房玄龄墓、燕妃墓、长乐公主墓、韦贵妃墓、李靖墓、魏徵墓等。

咸阳普查队四组组长岳明说:“尽管之前来过昭陵多次,但这次是要通过我们的工作,把它纳入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里,所以有一种使命感。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得很详细很精确。昭陵主陵是一个文物点,所有陪葬墓合起来算是另一个文物点。我主要负责对昭陵主陵及四周遗址的复核,需要走到所有的这些点,在手持终端上把它的范围在矢量图上标出来并做记录。基本上我们一个小队4个人两天就可以把野外工作做完。昭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旅游景点,目前没有新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查队员崔文涛介绍如何使用RTK打点定位

普查队员手持的RTK设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据了解,借助它可以通过卫星定位对文物点的四至范围关键位置进行精准的经纬度、海拔等坐标信息采集,便于后期在地图上对文物点进行呈现。同时在空中,还有无人机在工作。

咸阳普查队队长、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旭阳介绍,四普使用了RTK,比三普时使用的GPS更精准。这样国家实现“文物一张图”就更清楚了,想找到哪一个点,很容易就可找到坐标系,对于后面的普查也更方便。四普还使用了无人机,可拍摄山上陵园的全貌,也可拍单个文物点,比如用无人机拍摄昭陵神道就很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咸阳普查队队长赵旭阳给采访团记者介绍咸阳四普情况

“咸阳地形基本分为两个片区:北边是渭北黄土高原半干旱沟壑区的南缘,共5个县,冬季一下雪,山路就不好走了;南部是渭河盆地,属关中平原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咸阳的四普工作是先从北五县做起的。这几年随着退耕还林和新农村建设,北五县原来住着人的山沟里生产废弃后,普查队员经常在小路上会碰到马蜂窝,在秦直道附近我还看到过野猪出没的痕迹。”

普查队员杨岗说,田野工作经常会发生划伤、跌倒、被蜘蛛网黏脸、被马蜂蜇等情况,另外有些地方路很难走甚至很危险,但这些情况队员们都习以为常了。“晚上住宿,四普要比三普好,一般都安排住在县里,三普时是住在镇上旅馆。”

02

旬邑县唐家大院:

曾经的地主大院如今成民俗博物馆

普查队到县里就分为8个组展开工作

唐家大院位于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内,如今已辟为民俗博物馆,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少有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传统民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家大院航拍(咸阳市普查办供图)

据了解,唐氏为晚清当地豪绅,唐宅原有87座院落,今存5座,主体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其中1号、2号院皆保存完整,平面呈长方形,坐东面西,由门房、厢房、中房、后厢房、上房组成。3号院原为阶级斗争纪念馆,现存门房和厢房,其他建筑为后建。4号院上房及院内现存放拴马桩、石雕和碑刻数十件。5号院地处现存建筑群最北端,为近年新修缮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留下来的这些院子看起来依然气势不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有瞒天网,下有砖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雕《梅竹图》

10月29日,讲解员刘欢欢向采访团介绍了唐家大院的昔日繁华。当年唐家建造庄园时,最多时一天有3200多名工匠,而建成这个庄园花了43年。一共有87个院子、2700多间屋子,保留下来的只是两个中次等的小院子。1992年,故宫博物院专家曾来考察过,评价说虽然保留下来的砖雕作品规模比较小,但在同期中国建筑的细节程度上来讲,还是非常罕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组组长王亚飞在一处断崖采集高处的陶片标本(受访者供图)

咸阳普查队三组组长王亚飞介绍,咸阳普查队共有8个组,每到一县就分开,每组负责一两个乡镇,在旬邑县他是负责太村镇的。“我们组共3人,每到一个点要做文字记录、照相、测绘,还有航拍。我们分工协作,我主要负责文字记录和现场测绘,就是测经纬度坐标。唐家大院是复核点,我们主要是结合三普资料,看它有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上没多大变化,维护得比较好。”

“普查中会有一些提供的线索,需要我们到现场去核实。比如在旬邑县太村镇畔子村有个畔子遗址,原来是个复核点,但线索所指位置和原来的畔子遗址还有几百米距离,我们根据提供的线索去现场核查,发现也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存,包含物不是很丰富但发现了陶片和灰坑遗迹等,推测可能和畔子遗址属于一个遗址,把原来遗址的面积扩大了。”

03

彬州市下马河遗址:

四普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现场发现兽牙和龙山文化陶器口沿

下马河遗址是咸阳四普的新发现。这个遗址位于彬州市永乐镇红岩河村下马河小组东南约30米处,在红岩河西侧与下马河村旁山间交汇的一阶台地上,东边紧临222县道。据了解,这个遗址是咸阳普查队在彬州开展工作时接到文物点线索,指派普查二组前往核查后发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马河遗址文化层清晰可辨(咸阳市普查办供图)

10月29日在下马河遗址,咸阳普查队二组组长郑勋介绍,当时普查队员在指定位置及周边区域进行细致核查,发现了一系列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器、动物骨骼等遗迹遗物,证实这里曾是古代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

华商报记者看到,这里有一道土崖,土层颜色明显不一致,在一定高度呈现出灰色或灰黑色土层,还有一些不规则的“袋状坑”,这便是考古人员常说的“文化层”。在这些文化层里可以看到灰色陶片,也可以看到红色的绳纹陶片。普查队员拨开一蓬草,下面竟是一块龙山文化时期灰陶陶器口沿残片。在一处土崖浅表位置,普查队员又有意外惊喜,发现了一枚兽牙。普查队员现场拍照记录,并用RTK打点定位,录入了发现这些遗物的位置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层中包含的陶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层中包含的陶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集下来后竟是一块龙山文化时期灰陶陶器口沿残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组长郑勋向大家展示介绍刚采集到的灰陶陶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装入标本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场采集到的兽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场采集到的绳纹陶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查队员现场工作,观察记录遗址文化层包含物

郑勋介绍,下马河遗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面积约20000平方米。在这里采集的标本质地有夹砂红陶、灰陶,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刻划纹、麻点纹、布纹及篮纹,可辨器物有鬲、罐、钵、缸、板瓦等。年代应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西周、秦汉时期。“四普增加的无人机非常好用,通过它从大的遗址、地形地貌可以看到为啥古人会居住到这里:这一块是突出河沿的地方而且很平缓,非常适合古人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古城堡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古城堡遗址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东南角,还发现了一处清代古城堡遗址。普查队员马锋英介绍,堡址现存西、北两面城墙,西城墙长约50米,北城墙约40米,呈倒L状分布。城墙高约10米,厚约4米,城墙上夯土层明显,夯土坚硬,夯层厚约10-15厘米,内夹杂有红陶、灰陶等器物残片。堡址内地表含有少量清代建筑材料残片。从这些发现来看,下马河遗址时间跨度长,遗存内涵丰富,保存完整,是泾河流域古遗址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04

彬州大佛寺石窟:

主洞最大佛像或与李世民相貌有关

年轻女队员负责文字记录操控无人机

彬州大佛寺石窟是陕西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位于彬州市城关街道大佛寺村西200米,312国道旁。据三普资料记录,它始凿于北朝晚期,唐贞观二年(628)开凿大佛窟,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10月30日上午,采访团来到了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彬州大佛寺石窟航拍(咸阳市普查办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彬州大佛寺石窟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时尚未县改市)

据彬州大佛寺石窟博物馆馆长杨静介绍,大佛寺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和超度在豳州浅水塬大战中阵亡的战士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为庆寿寺。明景泰年间称大佛寺,沿用至今。大佛寺洞窟位于泾河右岸的砂岩山体中下部,窟龛上下、左右参差排列,共计562座,造像窟龛集中分布在西区和中区,禅窟主要分布在东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专家推测大佛窟内佛的面相与李世民有关

大佛寺中心为大佛窟,两侧有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其中大佛窟内阿弥陀佛为陕西第一大佛,曾有专家推测佛的面相与李世民有关,窟前建有3层护楼。千佛洞由3个洞窟组成,其内开龛340个,造像690余尊。罗汉洞内开龛34个,造像103尊。丈八佛窟位于大佛窟西100米处,有窟龛8处。修行窟位于千佛洞东侧的清凉山崖上,东西长约70余米,分布有大小洞窟98所。大佛寺护楼明镜台上西北侧有明景泰年造的洪钟。护楼西侧和东侧保存有记载历次重修大佛寺的碑刻8通。

咸阳普查队一组队员邢钰婷参与了对大佛寺石窟的四普工作。她说自己本科、硕士都毕业于西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新疆史前考古。今年1月入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5月份四普第二阶段就开始了。“文物普查一般隔20年左右才会有一次,刚好让我赶上了。虽然我是陕西人,但因研究方向不同,对咸阳文物还是不够了解,刚入职就能参加四普工作、实地了解咸阳市文物的基本情况,能对咸阳市的文化脉络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我觉得非常荣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查队员邢钰婷接受记者采访

邢钰婷说,她的主要任务是对大佛寺石窟的普查情况做文字记录,“四普采集系统,每个文物点都会有表单,包括名称、文物类别、空间位置、年代、保存状况、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我主要是负责填这个表单。如果文物点体量较大,测绘老师忙不过来,我也会操作一下无人机。大佛寺主要有5个主洞,其他小的洞窟现在可以用无人机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因为大佛寺石窟属于复查点,我们主要是对三普的基本情况进行复核,主要复核的是保存状况、文物点的本体是否变动,另外国保单位有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对于这些范围也都要了解清楚。因为本来就有保护规划,三防系统也比较完善,保存状况比较好,目前没有发现明显变化。”

她说,除了大佛寺,普查中她还去很多其他地方。“四普的重要性,我觉得是能够全面掌握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的信息数据、摸清文物家底,这些文物基础信息的采集有助于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的建立,对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的整体规划及文旅融合等相关工作都有重大意义。”

数字看“四普”·咸阳

“三普”复查完成率66.39% 新发现文物点85处

截至2024年10月29日,已完成礼泉县、淳化县、兴平市、长武县、旬邑县、彬州市、永寿县、乾县实地调查工作。完成复查“三普”文物点1833处,完成率66.39%;核查新发现线索1355条,完成率64.89%;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85处。

(图文来源于“文物陕西”,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