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作者:归途如虹
No.1
守寡
读过很多遍《红楼梦》,自己也经历了一些聚散离合,送别过一些亲人之后,我觉得《红楼梦》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人生无常,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这样的观念在《红楼梦》里反复出现,贾宝玉“喜聚不喜散”,林黛玉“喜散不喜聚”,众姐妹咏柳絮的时候,贾探春写到“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林黛玉写到“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薛宝琴写到“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薛宝钗写到“任他随聚随分”……“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探春在命运面前依旧无可奈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对生离死别有切身体会;热情洒脱的薛宝琴在感慨悲欢离合的时候居然语气如此沉痛悲壮;“山中高士晶莹雪”薛宝钗则是早就看透了聚散离合是人生常态,反而选择了以积极乐观,随缘自适的态度坦然面对。
No.2
咏白海棠
每个人无论面对离合聚散的态度如何,都改变不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个客观规律。在古代,更是如此。古代的女子一旦嫁人,就会各自走向各自的命运,难以再像过去那样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无忧无虑地欢聚,在父母亲人们面前尽情撒娇。而且,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婆家对于女子而言,极有可能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夫君也极有可能是一个陌生人,是一个不知道美丑善恶的人。所以,分离的痛苦对于她们而言是及其沉重的。正因如此,贾宝玉那么不愿意看到女儿们嫁人,希望少女永葆青春,可以长久地陪伴在自己的身边。
《红楼梦》里除了柳絮,风筝也是象征离别的意象。远嫁的贾探春在制作元宵灯谜的时候就以纸鸢为谜底,谜面里有“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样的谶语。第七十回里,众人放风筝,唯有林黛玉不忍剪断风筝线,因为敏感的她早就预料到众姐妹相聚的时光越来越少,迟早要诸芳流散,心中充满不舍。相聚的时候越欢乐,离别的时候就越感伤。
《红楼梦》里还经常出现扇子,扇谐音“散”。《红楼梦》就是扇面的结构,一面是聚,另一面就是散:“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元妃省亲不过是短暂的相聚,离别的时候众人都泪水涟涟;晴雯撕扇取乐的时候是多么欢乐,和贾宝玉诀别的时候就有多么煎熬;“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青春聚会的高潮,但是“开到荼靡花事了”,“桃红又是一年春”等花签又是不详的征兆……可以说,经历过人生的大悲大痛的曹雪芹早就看透了离别是人生的宿命。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这句话在《红楼梦》里出现过两次:一次是第二十六回里林红玉对小丫鬟佳蕙说的;一次是第七十二回里司棋对鸳鸯说的。可以说,这句话是《红楼梦》的点睛之笔。
但是,人生有离别,就有重逢。司棋就说过,“浮萍尚有相逢日,人岂全无见面时”。贾宝玉在家破人亡之后就会和史湘云重逢,那时候,两个人必定是感慨万千。
No.3
三观不合
我特别喜欢帮人转发各类寻亲的信息,就是希望那些离别的人可以重逢,可以不留遗憾。
如果离别是宿命,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只能束手无策呢?
不是的,我们虽然不可能规避无常,却可以好好珍惜当下,珍惜相聚的时光,好好善待身边的人。贾宝玉就是这样,他知道和姐妹们早晚要分离,所以只想和她们在一起过一天就算一天。这样的人生态度自然有些消极,但是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人生无常,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所以我们更要及时相聚,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未来无法预测,唯有当下是可以把握的。既然天长地久是幻想,那么在拥有的时候就要惜福。
史湘云在《对菊》里写到“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相聚的时光总是匆匆,所以格外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