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乘旦(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我们说的大国不是笼而统之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大”在中文语境中有好几种意思:一是体量大,如大树、大楼、大海等;二是伟大,如康熙大帝、彼得大帝或大人物、大发明家等;三是强大,力量大。“世界大国”中的“大”是强大的大,力量大。

进而,“世界大国”并非历史上从来都有,而是很晚才出现的现象。有人会说,历史上从来就不乏强大的国家,像罗马帝国这样的国家显然很强大,阿拉伯帝国和波斯帝国也曾经很强大,亚洲东部的中华帝国延绵几千年,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当然很强大。此外,中东出现过奥斯曼帝国,东欧出现过拜占庭帝国,印度次大陆也有过莫卧儿王朝,更早还有孔雀王朝。确实,它们是曾经的大国,但不是“世界大国”。因为当这些大国存在的时候,作为人类共同活动舞台的“世界”尚待形成。

严格来说,地球和世界不是同一个概念。地球是一个星球,世界是人类世界。也许有人会问:人类在几百万年前就形成了,人类文明至少也有5000年历史,人类都生存在地球上,世界是不是很早就出现了?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人们不知道“世界”的存在,不知道在这个星球上有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彼此之间不怎么往来。古代中国人知道有“天下”,而不知有“世界”;古代希腊人、罗马人有“世界”的观念,但他们的“世界”只是地中海世界,而不是全世界。居住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大体上也是这样,知识范围大多局限在一个较小的地理区域内。

汉朝的时候,西方有一个罗马帝国,两地文明都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了。中国人对罗马有一点点印象,知道在很远、很远的西方有一个国家叫大秦。班超出使西域,派手下人去寻找大秦,却没有成功;罗马那边的杂耍艺人到过长安,中国史书上有过记载。这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交往的故事。可见,两大文明在很长时间里是基本相互隔绝的。西方的基督教很早就传入中国,不过那是聂斯脱利派,属于一个边缘的东方基督教派,中国人称之为“景教”。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更是十分模糊,只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富裕国度,盛产各种珍贵物品。至于其他更多的,则近乎神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疆高昌古城景教寺院壁画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交往稍微多一点,大家知道《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以及玄奘西行印度的故事。即便如此,两种文明间的交流和了解仍然很少。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主要信仰之一,以至如来、观音这些佛教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中国人对印度社会几乎一无所知,对那里的人民知之更少。印度对中国的了解同样如此。两大文明之间隔着喜马拉雅山,可谓“近如比邻、远及天涯”。

中国与中东之间有着比较多的接触,尤其是通商。波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很早就从中国购买商品运往西方,也会把中东的物产送来中国,如波斯的马、阿拉伯的珠宝等。关于中国的传说,大体上也是通过中东流向西欧的。但商业活动夹带的各种传闻,大部分是道听途说加一些添油加醋的想象,甚至有无中生有的八卦。明清时期,中国出现过一批关于海外逸事的笔记、小说,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镜花缘》等,其素材常取自这些传闻。

相比之下,欧洲与中东之间的交往就相当频繁。中世纪时期,西欧处于弱势,古希腊、古罗马创造的文化成就有许多在中东地区保留了下来。如果没有这些保留,就不会有后来的文艺复兴。欧洲与中东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冲突,中世纪有欧洲人的十字军东征,稍晚出现的则是伊斯兰教向基督教地区的渗透乃至入侵,甚至消灭了拜占庭帝国。这两种文明在历史上的互动是频繁的、直接的,可谓既对抗又合作。

公元1500年前后,作为制度的资本主义在欧洲形成。此时的世界存在四大文明地区,亦可称之为四大文明圈。每一个文明圈都有其发展的轨迹,也有其核心价值取向。

最东面是东亚文明圈,这是个巨大的文明圈,不仅包括中国,也包括亚洲东部许多地方,受中华文化影响很大,其核心价值表达是儒学。往西、偏南是南亚文明圈,存在于印度次大陆,它的标志是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及受前者影响产生的佛教。东亚文明圈和南亚文明圈之间有一个过渡地带,兼具两种文明的特征。

再往西就进入一个庞大的文明圈,特点非常显著。其中,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形成,它的出现将中东这个地区许多古老的文明整合为一。现在学术界公认,许多古代文明都在这个地区发源,包括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以及古波斯文明、赫梯文明、犹太文明等。但到伊斯兰教创建之后,才真正形成共同的文明特征和价值取向,形成我们今天熟悉的西亚北非文明圈。

最西面的文明圈是欧洲文明圈,又因基督教而一分为二。东部以东正教为特征,西部是天主教。宗教改革之后,从天主教中又分裂出新教。这些都为以后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预设了前提。有趣的是,古罗马历史上曾经把罗马帝国分为两个管辖区,分别由两组行政机构管辖。东西罗马之间的界线,与后来东欧、西欧的地理分界线大体重合。

除了这四大文明圈,地球上其他地方也有一些文明存在。中美洲、南美洲曾经有过正在生长的古代文明,包括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它们长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成熟。非洲西部也出现过正在生长的文明,以加纳、马里、桑海等古国为代表。这些地区的古代文明后来被西方殖民者摧毁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各文明之间是隔绝的,彼此联系非常少,地理障碍是主要因素。比如,中国和印度之间有喜马拉雅山,中国和东南亚之间有热带雨林、“瘴气”弥漫;欧洲和中东被海洋分割,中亚则是大片沙漠和戈壁滩;美洲与欧洲相隔大西洋;大洋洲情况更是如此,它更像一个漂浮于大洋中的孤岛。人们当时的技术水平很难克服这些地理障碍,因此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隔离、文明与文明之间的隔离是正常的事。

15世纪以后,情况发生变化。由于技术的发展,地理障碍逐渐消除,文明隔绝的状态慢慢改变,不同地区的人彼此往来开始多起来了,“世界”逐渐形成。从那以后,地区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直到今天成为“地球村”。如今,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都可以被记录下来、传向全世界。这样一个“世界”从15世纪算起,到现在也只有600年左右。

所以,在“世界”尚未出现之前怎么会有“世界大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诸如此类,虽然是大国,却不是“世界大国”。无论它们的影响有多大,都不可能影响全世界。但从15世纪开始,能够影响整个世界的国家出现了,大国兴衰问题也只能从“世界大国”出现的时候开始。

(本文摘选自《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

钱乘旦 著

培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钱乘旦教授开设的颇受北大学生欢迎的“大国崛起”课程为蓝本,讲述了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