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沙俄政府缺乏远见加大出口,是这样一个农业国家,为了维持国家财政平衡,在工业品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增加农业输出,没有其他的办法。沙俄一边自己吃不饱一边出口粮食的状况,说白了就是工业水平低端,只能通过贩卖初级制品参与国际分工。而苏联制度无论过去现在都是对现有产权制度的威胁,这也是要主流一个劲的要诋毁苏联的原因。
沙俄的农业远不如苏联,沙俄领土包括苏联、芬兰、波兰等六个国家和地区最高产量才8600万吨,而苏联的最高产量是2.3亿吨,人均粮食产量苏联也比沙俄高了2倍多。苏联多高寒地区,高寒地区亩产能怎么高?苏联农业在世界范围内都事上都属中上水平,另外集体农业水平最高的不是苏联,而是前社会主义匈牙利,人均接近两吨,五十年代初才人均300公斤,低于苏联50年代的400多公斤,可匈牙利70年未就接近2吨。排队买面包绝大多数时候根本就是冷战宣传,当然戈尔巴乔夫时代,改革去计划经济化开始的1987年后例外,首先生产不再取决定预算,而让它们成为企业,自主赢利,同时允许国营经济之间虚拟资金,向现实消费的现金流贴现。
这不是等于人为的鼓励变成企业向国营组织,以高于计划价格的价格,把物资倒弄出国营供货系统套利,甚至把工业品拆卖成原件原料倒卖国外么?这些混乱根本是人为制造!沙俄是粮食出口国,苏联变进口了,这也是那本书里的观点,问题是肯尼迪写那本书的时候苏联还没解体,各种经济档案材料还没公开,流行说法都是冷战的阵营宣传,所以作者只能根据黑市价格,国际市场进出口等因素结合理论进行分析,现在来看很多是有问题的。另外沙俄领土包括波兰、芬兰,这些也是历史常识吧?大国崛起的拍摄者选择性失业,单说斯大林死时产量8300万吨是低于沙俄,但断言至到斯大林到死时都没超过沙俄最高产量就是无视事实,1937年到1940年都高于沙俄产量,至于斯大林死时为什么只有8300万吨,那是因为经历了二战人口和拖拉机的损失。
1、副产品,苏联产量也是远高于现在俄罗斯,奶制品产量世界第一,80年代肉类消费量与当时美国一样的人均75公斤。
2、另外苏联不是票证供给,而是计划供给,即计划价格供给!苏联1934年就取消票证,只有二战时使用票证,到1950年又重新取消票证。
《1881-1917年俄国财政研究》
沙俄有1.9亿左右的人口。并且我以前没有注意到,1913年沙俄事实上净进口了32万吨粮食。虽然1913年出口的粮食数字很高,但进口减去出口数字为正。1913年土豆产量3200万吨,合计起来差不多就是1.2亿吨。土豆易活,单位产量高,虽然淀粉含量没有小麦这种主要粮食作物高,但是饱腹感强。在沙俄那种生活水平低得很时代,土豆完全可以计入为口粮,并无不可。但是到了苏联时代,生活水平高了,能吃小麦的也会减少土豆的摄入量,把土豆剔除出粮食单列一个种类是合适的。事实上即便是斯大林所谓的饥荒年代人均粮食产量都是高于沙俄。
斯大林时代粮食最高产量是1937年,仅谷物就达到9700万吨。(而1937年苏联并未从波兰手中收回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更没有像沙俄那样占有五分之四的波兰领土)。另外说一点即便是1974年以后苏联成为粮食净进口国,苏联每年出口的粮食也是千万吨级别的(比如苏联是小麦出口大国,其小麦产量是高于美国的),因而某些人玩数字游戏走火入魔了,沙俄出口的粮食是很多,但是进口的粮食也不是,1913年沙俄是粮食净口国,进口减去出口净进口32万吨。
这是国际贸易的规则,不是必须但是必要,美苏虽然争霸,但是也不是经济上不来往,苏联不进口美国粮食,能购买美国其它物品吗?美国农业生产是严重过剩的,它需要市场,这东西不卖出去,美国农场主能愿意?不愿意了,共和党哪里来选票?当时你觉得有哪个国家可能承接美国的过剩生产?所以苏联就需要承担一部分美国农业的过剩生产,作为回报,美国在其它领域的回报也会给苏联优惠。看现在的某国,粮食产量绝对够自给,为什么也还要大规模进口美国农产品?
1915年-1973年谷物进出口量节选
此图为 沙俄/苏联/俄联邦平均月工资换算成土豆的购买力
按《俄联邦统计局》数据,苏联时期人均石油收入最高的80年代,只不过年人均46美元水平,而且三分之二是向计划经济国家出口,反到是现在的俄罗斯年人均1600多美元是苏联高峰时期的37倍之多。网上所谓石油价格击垮苏联也胡扯,80年代的价格根本远高于70年代的价格,而1990年还有四个月价格暴涨,可这些苏联的财政赤字确让戈尔巴乔夫的市场外改出上升30多倍。机器设备、工程机械、工业品(如照相机、冰箱等),苏联在1979年一直是二战后的第一机械出口大国,之后被日本超过,但到解体前一直都是最大的特种车床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另外苏联没有储备美元,与资本国家也多以实物贸易为,外汇货币几乎要全花光用于进口或颠覆他国之用。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拆美国的台,与美国针尖对麦芒的对攻。
1、经济负担在哪的?有负担必须劳民或财政赤字,可苏联在没有失业率的情况下人均三分之一的时间不用上班,而1987年戈尔巴乔夫市场化改革前,苏联的财政赤字全世界都低水平,相反其改革短短两年时间财政赤字翻了39倍。而且苏联的军备开支成本是极低的,因为一切环节都无需向资本的利润上税!
2、产业,因为计划经济追求的就是消灭产业,产业是商品化的东西,非商品化下无产业。而至于行业不均衡是指什么?生产力越发达事实上重工业等比重应该越来越高,轻工业、农业才可能高速发展。因为轻工业等所需的一切原料、机器、技术都来自重工业,转工业只是在重工业生产的机器上简单增加劳动力,而重工业确可以让生产率、机器数量像1变2,2变4,4变8一样的指数性增长。而轻工业等确不可能,所谓重视轻工业只不过当西方的依附性国家吧。苏联农业的症结其实倒不在于量而在于质,这也是所有粗放经济的痼疾,其实讨论产量反而是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苏联农业产出的资本要素弹性太差了,以至于成为一个经济上不断流血的伤口,但是不加大投资力度又不行,那么多城市人口要养呢,这也是90年代的俄罗斯连口粮都要出问题的根子,一旦投资没有了,立马就死给你看。
由该图可知,俄国仍然落后于主要大国,并未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我举个例子:普通人80卢布可以很好的活一个月,而且是一个生产能力都没有的人,况且,苏联分房子看人口,不看级别,级别决定有没有专车,和安保措施,你可以去看一个州委书记的计划清单,多了一包烟,休假去黑海,安劳分配原则没错,劳动模范有终身固定电影院,剧院座位,斯大林和赫鲁晓夫规定4年一轮换,还分配不公,享受都来不及。而且法规明确规定,你超出了你级别享受的东西,要被撤职,克格勃1年干掉1200个干部就因为这事。沙俄时期不仅仅是粮食出口,而且还大量出口肉类和奶制品,苏联时期要进口肉类和奶制品,也要进口小麦。请不要光看生产量,这个数字很容易被篡改,即便苏联真能生产出来这么多粮食,但是由于没有积极性,所以运输储存零售环节上都很容易出问题,生产出1.9亿吨粮食也许到了商店就只剩下1.3亿了。苏联老百姓的感觉最重要,苏联人认为食物供应不足,那说苏联生产了再多粮食也没用。当时苏联重轻工业是7:1,而现在美国、日本是9:1,按某些人逻辑美国、日本更是失衡才对。而且1987年前苏联等的纺织品产量就排世界第一,之后才被超过。
80年代苏联粮食年均产量2.1亿吨,美国2.8亿吨,相当于美国粮食产量的70%,也就是人均粮食产量苏联800公斤,美国1100公斤以上,苏联只有小麦产量超过美国,短板是玉米,美国的玉米产量是苏联的150倍左右。肉类年均产量苏联75公斤,当时美国90公斤,苏联仅羊肉产量超过美国,羊肉产量为当时世界第一,鸡、牛、猪产量低于美国。苏联只有牛奶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居世界首位。苏联的外贸,尤其是对西方贸易非常重要:这是苏联获取外汇资源以换取其他资源和技术等紧缺物资的唯一手段;即使是对经互会的贸易,也是可以决定苏联生死的:苏联解体的远期因素就是80年代初经互会国家普遍破产,无力为苏联提供生活所需要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品等,进而导致苏联生活水平迅速下降
上图可以看出苏联自留耕地占总量的3%左右,其余耕地分别是农庄、国营农场和农业企业掌控。
占有97%耕地情况下公有经济体各作物的产量占比
只有3%耕地的自留地产量占比
话说苏联除了乌克兰那会工业化还有什么时候饿死人?赫鲁晓夫时期人均产量650公斤,勃列日涅夫780公斤,这时苏联损失了波兰等粮食产地。这时期苏联进口的粮食都是以饲料制作原料进口的,换句话说,给牛羊吃。就算是最大笑话玉米运动,苏联当年粮食产量人均610公斤。乌克兰大饥荒发生在社会转型期,大批人口转化为工业,而农业来不及完成机械化,化肥产量不足,所以产生了粮食缺口,当年粮食产量下降30%。导致人口死亡,这在各个国家工业化时期很正常。如果说物资短缺,好吧,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人均工资4000卢布(货币改革未完成),1卢布可以买14斤西红柿,8升格瓦斯,20多斤土豆,4斤奶油冰激凌。
货币改革完成后,1:10兑换旧卢布,人均工资450卢布,而物价维持不变,补贴增高,每人每月在原基础上增加50%。特殊情况有另外补助,也就是说,一个姑娘16岁生孩子,期间不接受爸妈等一切亲人资助。生孩子住院等医疗费用由克格勃承担(要指责内务部或者克格勃,这个坎怎么绕)孩子7个月起开始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不用交学费(对1963年起苏联的孩子7个月开始上学),一个月单独补助100卢布,(一天3斤肉,面包管够,菜2道,外加一汤)每月总生活成本不足80卢布。没错80卢布,20卢布在买点衣服,勤工俭学。16岁小姑娘的损失也就上学推迟一年,以后不好找老公(1:1.15的男女比例,女性谁会在乎单身)。
归根到底,就是苏联人民被宠坏了。沙皇时期,有的吃就不错了,整个统治阶级极力压榨全国平民,平民买不起粮食,自然产生大量粮食盈余以出口换取外国商品(主要是工业品)。苏联时期人民的人均粮食远高于沙俄时期,但是这时的苏联人民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而不是沙皇时期的农奴,他们要每餐吃肉,而且是牛肉,加上社会主义制度物价极低而且长期不变,这样位处寒冷地带的苏联生产的粮食怎么也不够喂牛,以满足苏联人民因为低物价而持续升高的食肉需求。而解体后,苏联人民的财富瞬间蒸发,物价飞涨,别说是牛肉了,面包都买不起,自然不会再要求什么牛肉,结果本来生产出来喂牛的粮食量(牛的食量远远大于人的食量是毋庸置疑的吧?)就盈余了,本国人买不起当然就可以出口了和沙皇时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