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在西安博物院内,以“探长安”为主题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开幕。这里集中展示了西安地区30多个重要考古发现出土的280余件(组)珍贵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座长安城,半部中华史。一众考古人,探索大西安。1994年至2024年,不仅是西安城市飞速变革的三十年,也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展壮大的三十年。每一个考古成果都鲜活了城市的历史,每一次考古突破都延续着城市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渭水先声

旧石器时代,在渭河平原,人类便开始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原始聚落不断出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支点,绘就“最早中国”的文明谱系。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的鱼化寨、鱼包头、米家崖等史前遗址,分别代表了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龙山文化的典型聚落形态,建立起西安地区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完整链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帝国奠基

公元前1059年 ,周文王在沣河西岸营建丰京,后来周武王在对岸营建镐京,拉开西安作为国家都城的序幕。历经春秋战国,秦国定都咸阳,在渭河南岸营建章台宫和阿房宫等建筑群,成为秦国和统一后秦朝的政治中枢。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丰镐遗址范围内的兆丰村,发掘西周时期墓葬553座,显示出浓郁的商遗民特点。同时,在栎阳城遗址,发掘三座古城,发现时代最早的都城轴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国之大都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后,定都长安城,革除秦朝弊政,促进文化和民族认同。精心营建的长安城体现了“象天法地”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汉帝陵的布局变化和陵邑的设置彰显了“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理念。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在汉长安城北侧发现三组七座渭河桥,分别是厨城门桥、洛城门桥、王家堡桥。同时,在西安市灞桥区江村发现一座超大型汉墓,周围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园,被考古学家确定为汉文帝霸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融合新生

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与汉族杂居,共同谱写出一段复杂而多彩的历史篇章。十六国至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先后在长安建都,政权交替,文化碰撞。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南郊少陵原发掘三座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出土278件随葬品和土雕建筑、壁画,乃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十六国墓葬。同时,在西咸新区北城村发掘一处兆沟完整、规模庞大、布局有序的十六国大型部族墓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盛世华彩

公元 581年 ,隋朝建立,定都长安。随后,开始营建大兴城,开创“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长安城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最辉煌的时代。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唐长安城朱雀大街发现五桥并列遗址,与朱雀门和明德门遥相呼应,体现了都城礼制的最高等级。同时,在唐长安城周围发现大量墓葬,出土众多珍贵文物,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尽显长安胡风唐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文韵雅致

唐代以后,长安逐渐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褪去昔日的辉煌与尊贵,保留下一份从容与淡然。宋元时期,这里生活的人们充满优雅气质,展现出来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形成属于西安的另一种独特魅力。

在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的北宋范氏家族墓地和元代耿氏家族墓地中,出土相当大比例的文房用品、日常器物和茶具等随葬品。同时,在元代张达夫及其夫人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器,成为元代瓷器的标准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匠心守护

在过去三十年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陆续发表49部专著和数百篇研究论文,详细介绍西安市考古工作的科研成果,为西安历史文化成就写下详实的注脚。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能力。

三十而立,展望未来,新时代召唤新的考古精神,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将继续肩负着探索未知和传承文明的使命,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砥砺前行,不懈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下方,观看相关图文——

我是申威隆,陕西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非优秀”毕业生,著名的90后“陕西文博一哥”,被领导和同事们称为“申局”。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关中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