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海上,烟波浩渺,远航的船在海天一色、碧波万顷的风光中缓缓前行。16岁的林徽因走到船头,专注地凝视着远方,她的眼中透露出对船那头新奇世界的好奇,又夹杂着一丝不安与担忧。

这是林徽因第一次留洋,在父亲林长民的带领下,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旅欧游学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之所以有这一次远行,却与一场新文化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919年初,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在和会上提出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归还我国。最终,由于美国的突然倒戈,英、法、日、意等国竟然一致要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这种完全不公平的消息传入国内政府,林长民从国务院打听到时任政府即使无法维持山东的权益,也预备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听到消息后,他痛心不已,随即撰写了一篇《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的文章,内容字字震动人心:

“呜乎!此非我举国之人所奔走呼号求恢复国权,主张应请德国直接交还我国,日本无承继德国掠夺所得之权利者耶?我政府、我专使非代表我举国人民之意见,以定议于内、折冲于外者耶?今果至此,则胶洲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末尾,林长民又慷慨激昂加上一句:“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林长民写好后,连夜将手稿送至《晨报》印刷部,第二天一早刊登出来,该文一经见报,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起了国内各界爱国人士的一片哗然,其中,尤以北大学生的反应最为激烈。

5月4日,北大学生们聚集在天安门,愤怒地立起了“还我青岛”“声讨卖国贼”的旗帜,由此,拉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接下来,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开展爱国抗疫运动,街上的宣传单均不乏有“胶洲亡矣!山东亡矣!”的字眼。

林长民无意间成为了五四运动的“点火者”,因为场面大失所望,时任总统徐世昌差点因此而提出辞呈。在纠察这场运动的幕后主使时,政府将矛头对向了林长民,也因为他的那篇文章遭到总统府严加训斥,他本人更是被亲日派视为眼中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长民

没过多久,林长民主动请辞了外交委员会职务。

就在父亲林长民为国家之事殚精竭虑之时,其爱女在小小年纪之时却正为家里琐事烦忧不已。

林徽因是林长民的长女,也是其在近而立之年方得的第一个孩子,虽是女孩,但她的出生却给子嗣单薄的林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喜庆。林长民初抱爱女时,心中无限欢喜。

但是,林长民是一个心系国家改革,身怀远大抱负之人,对于女儿的成长究竟是疏于陪伴了。

林徽因自小是跟着祖父、祖母、母亲一同生活的。

祖父林孝恂出身清末翰林,光绪年间考进进士,与康有为同科,后在浙江海宁等地为官。林孝恂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的七个子女和子侄们,无论男女,皆在他的林氏私塾就读过,长大一些后,皆由他送出国留学。

林徽因的启蒙教育也是在祖父开办的林氏私塾开始的,启蒙老师就是她的大姑林泽民。在大姑的悉心教育下,林徽因很快能从背诵诗书,六岁已经能用文言文写信了。她天资聪慧,在学习上又很愿意下功夫,早早的便掌握了古文的基础知识。

林徽因的祖母游氏亦是一位难得多才的女士,尤其在书法的造诣上更是一绝。祖母非常疼爱林徽因,祖母在世时,林徽因对她的感情超过任何人,包括她的母亲。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并非对女儿不好,只是因为她出自于小商家庭,既不读书识字也擅长为人处事。当年,林长民奉父母之命娶她进门,相处之后,才发现两人思想相差甚远,与她很难沟通,再加上两个人性情也是截然不同,所以,夫妻间的感情亦是非常淡。

和丈夫沟通不了,跟公公婆婆也是交流不到一块去。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家庭,何雪媛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久而久之,当真过上了“公婆不闻,丈夫不爱”之人。

父母关系失和,最受影响的当属小林徽因了。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见父母争吵,让本该在无忧无虑的年纪,却过早地为林徽因的童年抹上了一片阴影。

何雪媛很爱抱怨,尤其是她后面生的两个孩子都不幸夭折,偏偏林长民因为国事缠身,很少回来。好不容易回趟家来,又要听何雪媛讲一通埋怨一些怨天尤人的话来,渐渐地更加不愿与其亲近。

林徽因7岁时,最疼爱她的祖母过世了。之后,祖父身体状况也总是欠佳,偌大一个林家就只有林徽因这一个孙女,母亲不识字,父亲经常不是远在外地就可能是在异国他乡,和他通信问安便都是年仅7岁的小林徽因所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期的林徽因不仅已经熟读四书五经类的古籍,而且还练就了一手好字,当父亲林长民每每看到女儿用文言文写的来信时,总不免有些惊喜。

林徽因8岁那年,父亲娶了后母程桂林,这让何雪媛性情更加喜怒无常。尤其是他们一起全都搬回北京同住一起时,父母间的矛盾更加深化,一度到不可调和的阶段。

那时,父亲林长民带着后母及弟弟妹妹住前院,林徽因和母亲住在后院。通常,前院一片欢声笑语,后院只听一顿牢骚满腹。

好在,学习可以治愈一切!林徽因爱进学校学习,父亲对她的学习一直也挺上心。林徽因12岁时,父亲给她安排进北京培华女中就读,这所教会所办学校,教学方式很有特点,不仅是全英文式教授,课程科目的设置也很全面,治学也相当严谨。

热爱学习的林徽因很快融入了新学校当中,每次考试出来的成绩单,她都是毫无例外地“优”,不只是学习,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林徽因同样很出色。她还培养了不少业余兴趣爱好,不同于在家时的沉闷压抑,在学校时的林徽因是快乐的、热情的、开朗的,同学们也都很喜欢她。

她长得貌美,又才华横溢,在培华女中就像学校明星一般的人物。

这样优秀的女儿,回到那个半新半旧的家中却要时时刻刻顾及到母亲的心情,因为父亲长期不在家,又要帮后母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在十岁出头之时,林徽因仿佛就像家中的大人一样,帮扶着处理家事。

在对待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上,不谙世事的林徽因也非常矛盾,她爱父亲又怨他不顾母亲的幸福与心情;她爱母亲可是又恨她为何总是如此“不争气”,不知道改变自己只知道发牢骚和吵闹。

原本,母亲何雪媛还想在名份上争一争的,在程桂林连续为林家生下四个儿子后,她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只会在一些很小的琐碎事上揪着身边的人烦,这样一来,她在这个家更不受待见。左右为难又敏感的林徽因却要承担这份因母亲带来的苦楚,为了减轻母亲带给这个家不好的影响,为了和父亲、后母更好地相处,她早早的收起稚嫩的心,担起责任,过早的成熟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亲林长民是看在眼里的,他是这个家里唯一知晓女儿出色之人,不愿她总为家中这些琐事烦心。1920年4月,待五四运动之嫌解除后,他已不可能再复原职位,遂决定赴欧洲考察西方宪法,此次远行,他决定带着爱女一同前去。

临行前,林长民先给林徽因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我此次远游携你一同前行。第一:要你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你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你暂时离开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可以想见,这是一位多么有远大抱负的父亲,能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写出这么有前瞻性的计划和设想。同时,也能看出这位父亲的教育观是多么超前。

也正是这几句话,影响了林徽因的一生。

后来,无论是她在游学、留学、人际交往当中,还是后来在文学领域、建筑领域方面所从事工作当中,均谨记父亲教给她的:胸怀、见识与改良社会之才。

实际上,林长民不仅这样教育女儿,他自己更是以行动来影响儿女们。早年,他曾两次留学日本,凭借渊博的学识、善治事的才能以及乐于助人为人排忧解难成为日本留学生中公认的领袖人物。

他遇事从不畏惧,有胆识肯担当,学成归国后,一直致力于以改良的方式实现立宪政治。在他立志的改革抱负里,一直秉承着“政治家须有容人的雅量,中国前途尚不可知,尤须联络异己,为沟通将来政治之助。”

要有容人的雅量,始终心怀国家,实际上,他本人在政界、文人界、外交界都是广结朋友 ,梁启超是他的挚友,徐志摩与他是忘年之交……

父亲的雅量与胸怀之广,林徽因在经过一年半的欧洲游学生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1920年4月,她随父亲坐上了驶向伦敦的轮船。随后,她和父亲一起游历了多个国家,结识了张奚若、金岳霖、胡适等等多个文人名士,听他们探讨时事、评论文学……通过一年半的时间,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异国文化,还给自己设定了人生未来的目标:学习建筑学。

1924年,她将这个愿望付诸行动,与梁思成一同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因该校建筑系当时不收女生,她只得改报读美术系,进校后再选修建筑学课程。

四年的学业完成后,林徽因与梁思成缔结姻缘。可惜,她的父亲林长民都来不及亲眼见证爱女的婚事就在一场混战中被军阀乱枪打死。但是,林徽因从来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不辜负他对自己的期待,以增长的见识,开阔的胸怀,改良中国之建筑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留学归国后,她先同梁思成在东北大学教授建筑学。1931年,夫妻二人进入营造学社考察中国古建。

从1931至1937年,整整7年时间,林徽因、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成员先后在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各大地区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这项工作是极其辛苦,莫说一个娇弱女子就算是一个正常男子可能都吃不了这样的苦。

在还没有重视古建的年代,古建往往都隐匿在荒山野谷中,这样就需要林徽因他们一群人通过史学资料判断出目标方向,经过沿途跋涉多方打听来找寻。往往走在荒山野谷时是没有交通工具的,有时不得不借助骡子驮运行李与测量工具、拍照设备,连这个都没有的时候,就只能着泥泞背着行李徒步跋涉,古建考察工作通常都是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中进行。

即使如此,如果能在考察中寻得一处唐代建构或是保存完整的宋辽建构,林徽因一行人会立马卸下所有疲累,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欢呼起来。通过他们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许多有价值的、成貌尚存隐没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谷的古代建筑,被他们发现、勘测并通报给政府得以保存了下来,甚至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认识。比如五台山佛光寺、山西的应县木塔、河北赵州石桥……

日本人曾经妄下谬论:“要看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梁思成与林徽因偏不信,在他们一起努力下,他们直接用现实勘察结果打了日本人的脸。

梁思成、林徽因与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历经7年,总共在全国15个省、200多个县、近千处恶劣古建现场对200多个古建筑物进行考察测绘,透过这些古建岁月的积尘,他们想尽办法勘定出它们建筑的年月,计算它们的尺寸,细研它们的结构,绘制出它们的图纸。

林徽因早年曾患有肺病,由于常年的野外艰苦生活,让她几次病情加剧,即使如此,她依旧坚持陪着梁思成一行人翻山越岭,到处寻找古建。

她和梁思成夫妻二人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既冷门又艰辛的事业中来,从不计较名利与财物。要知道,与他们同期毕业的同学大都傍着留学背景回国开办了建筑事务所,做工程与设计,很多都过上财富与名利兼收的日子。

林徽因与梁思成可以义无反顾放弃这些轻松快速赚钱的事,专心致志把建筑中的冷门:以中国古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来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项事业无异于是最难走的,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有一次与梁林二人同行,观看他们的考察工作,他是这样描述的:“他们踩着泥泞,坐着驴车,顶着炽热的阳光,时常像一群逃荒者一样奔走于乡间小道。”

“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

是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他们一群人就是这么可敬又可爱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以近乎奉献的精神来做古建研究事业,他们的行为也影响到了身边的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家坐落于北平东城北总布胡同,在那座铺有方砖的平房中,没有奢华的家具摆件,有的尽是旧货店里淘的老式家具、一两尊野外拾得的残破石雕和堆满了屋的各类书籍。那时,梁思成的弟弟妹妹和林徽因的弟弟妹妹们尚小,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来总布胡同,听二人讲奇闻趣事,来这里品读诗书,高谈阔论,一家人在书香的世界里笑语喧声……

抗日战争打响后,林徽因、梁思成带着一家老小开始了长达8年多的流亡生涯。期间,他们一家面临过住所被飞机炮弹击中,与死亡仅在分毫之间。在昆明,一家人生活无着落时,林徽因带着病体爬过两座大山,到要经步行三四个小时的郊外一所学校教学。尽管所得的学费在物价上涨得厉害的时期显得那样少,但还是给一家老小有了吃穿用度的一点保障。

逃亡到李庄时,他们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生活,好在营造学社的工作得以部分复工,林徽因所患肺病严重到不能起身时,她坚持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最终,完成了初稿。

期间,好友费慰梅曾多次邀请她回到美国生活,她却说:“我的祖国正在遭难呀,我岂能在这个时候离开她……”

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受美国耶鲁大学邀请赴美讲学,他不忘带着和太太林徽因一起完成的划时代巨著《中国建筑史》与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两本书稿与图片,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展示在国际学术面前。得到国外学术界的高度赞扬,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教授更是直称梁思成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宗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他们在建筑界的杰出成就,美国很多单位都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夫妻二人均一一拒绝了。其实,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一贫如洗,林徽因又重病缠身,但他们依然拒绝那份“高薪厚禄”。

林徽因曾在一次和她的学生中谈到为何拒绝,她说但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

是的,这不正是父亲林长民也所践行的爱国思想吗。

解放前夕,林徽因与梁思成已经回到清华大学工作,林徽因主持设计了教学住宅区——胜因楼,这里面前前后后住进过二百多位知名教授。她们一家人也住在12号楼一栋平房内,这也是林徽因最后的一个家。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的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但她仍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建设。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她做了三件大事:

一、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主要设计工作;

二、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

三、挽救了濒临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品。

众所周知,林徽因的成就远非只有建筑学领域,她在文学领域更让她享有了“一代才女”的美誉。她的诗歌、散文、小说就有好些篇出现在语文课本里,或是现代文学作品选的教材里,被当成经典供世人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林徽因就是这样耀眼的女子。

可越是锋芒毕露,越是非议颇多。当徐志摩遇难后,各种八卦舆论直指林徽因,让她伤心的同时又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徐志摩是因为要听她的学术报告搭乘飞机失事,再加上当年为追求她而与包办之妻张幼仪离婚的事件又被拿出来众议,更是将她推向了吐沫星子的风口浪尖。对于这些,林徽因没有作任何辩解,懂她的人自然懂,无需多说;不懂她的人,辩解又有何用。

收拾起悲伤的情绪后,林徽因主动让丈夫梁思成帮助徐家人料理徐志摩的后事,梁思成为她捡来一块飞机的残骸,林徽因将此挂在卧室的墙上,以此来悼念昔日的友人。

还有人拿林徽因与陆小曼相比,不可否认,陆小曼确是一位才女,尤其是绘画方面。可惜如此有天赋的女子却在最青春年华之时,在父母的包办下早早结婚,后与徐志摩因爱生情勇敢与王庚离婚,却一生陷在情爱之中依靠男人供养。又因身体的病痛,以吸食鸦片虚度了多少光阴。

连一直视她为宝一样珍爱的徐志摩都失望喟叹:

“你不知道我怎样深刻的期望你勇猛地上进,怎样的相信你确有能力发展潜在的天赋,怎样的私下祷祝有哪一天叫这浅薄的恶俗的势利的‘一般人’开着眼惊讶,闭着眼惭愧。”

遗憾的是,他终究没有见到陆小曼成为他所希望的那个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来,这也与父母的家庭教育观有一定的相关吧。

林徽因曾接受美国《蒙大拿报》的采访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一个女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她的家庭。”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确是如此,那是自己能否上学、嫁给什么样的人都不能自己做主的年代,可不是取决于家庭吗?能够遇见林长民这样有远见的父亲,林徽因是幸福的。她后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与处事之态度都透露出父亲当年超前的教育方法以及开明的态度。尤其是林长民在游学前给林徽因写信说的三点:见识、胸怀、改良社会之才,让她终生受益无穷。

晚年的林徽因一直带病工作,那时,她的身体已经有诸多不变,还时常有不少人登门拜访赐教。1953年,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编辑出版《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委员会的人请林徽因审稿并作序,当林徽因审到其中太和殿所用效果图时,不甚满意,她以严谨而犀利的评语当即写信告知对方:

“原来的纹样细密如锦,给人安静的感觉,这次所印的浑圆粗大……五彩缤纷没有主次,犹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片热闹却又不知所云。”

即使身体不佳,她的思维还是那样敏捷,嘴还是那样厉害,所谓”太太的客厅“无非就是很多人来想跟她聊一聊,因为她谈话有内容又有深度,看问题还很尖锐。

她在做景泰蓝挽救工作时,曾几次抱病亲自带着三个组员到濒临停产的景泰蓝、烧瓷工厂实地调研。

在作纪念碑和碑身设计全套纹饰时,林徽因还兼了其他很多工作,她的学生关肇邺说:“时常见她好一阵持续咳嗽,身体都蜷成一团了,过了一会,好一点了,又继续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4月1日,年仅51岁的林徽因在北京同仁医院安静的离世了。后来,她的女儿梁再冰在回忆母亲时说:

“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她和我父亲梁思成是长期的合作者,这种合作基于他们共同的理念,和他们对这个事业的献身精神。”

知母莫如女。林徽因的心思从来都不在“才女”的名分上,“才学”才是她毕生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