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甘肃大地,一支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某部队,静静地坐落于荒漠戈壁之中。这里,风沙与蓝天交织,艰苦与荣耀并存。
每年,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层次的官兵,怀揣着报国之志来到这片土地。他们犹如坚韧的胡杨,在这里深深扎根。在漫长的岁月里,许多人选择与这片土地相融,在这里成家立业。身处边远艰苦地区,军人常常忙于执行任务,一出去就是几个月,和家人聚少离多,子女入学教育问题往往极大干扰和分散了他们的精力。部队如何为年轻军官们解除后顾之忧,从起点实现军人子女学前教育高质量培养?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戈壁滩的军娃身上,和驻甘某部队幼儿园园长何玉红聊聊。
戈壁滩“军娃”毕业了。
南都对话:
南都:身处戈壁滩的部队幼儿园,在建立之初面临哪些困境?
何玉红:我也是以军属的身份来到了这所幼儿园。这里,出门即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地广人稀,教育资源格外有限。幼儿园规模虽不大,却也精心划分出大、中、小三个班级,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成长空间。
遥想幼儿园最初成立之时,面临的最大困境无疑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想要招到专业的幼儿教师绝非易事。然而,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一开始,只能依靠家属们的无私奉献,她们自愿报名,勇敢地挑起了幼师的重任,用爱与耐心填补着这个巨大的缺口。
但部队领导深知,专业的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们高度重视,不辞辛劳地从省里精挑细选了两位年轻而专业的教师。为了留住这宝贵的人才,领导们给予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从生活上的悉心照顾到工作上的充分肯定,只为让她们能安心地在这片戈壁上扎根。
在部队党委领导的持续关怀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幼儿园如今已步入正轨。教师队伍从最初的两位不断壮大到目前的十一位,彻底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也创新了教育模式。每一位老师都以专业的素养和无私的爱心,呵护着军娃们的成长。
福娃照。
南都:在学前教育质量上,你们如何满足高知家长的高需求?
何玉红:我们的学前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这里的军人家庭,父母多为高知青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有着极高的期望和需求。然而,无论是当地的教育水平还是资源,有时确实难以满足这些高知青年军人的要求。来到这里后,容易面临教育断层的问题。刚来到这里时,他们满心忧虑,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这里学习会落后于人。有的反复斟酌要不要让孩子回老家或者大城市读书,毕竟那里有着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多数家长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他们非常注重幼儿园的教育课程和教育理念,常常会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而我们的幼儿园规模较小,没有专业团队去专门研究课题,师资队伍也较为紧凑。但困难从来都不是我们退缩的理由。为了让孩子们能拥有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我们充分发挥军队的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与北京、南京共建的部队幼儿园交流,努力为孩子们带回优质先进的教育资源。我们学习他们的特色课程,汲取先进的教育经验,再结合我们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作出改进,开展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军娃都能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南都:军娃的父母经常外出执行任务,往往不能兼顾对孩子的陪伴,幼儿园如何帮助家长化解这方面焦虑?
何玉红:在军娃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外出执行任务,不能兼顾对孩子的陪伴,这确实给家长们带来了深深的焦虑。而我们的幼儿园,作为军队后方的温暖港湾,始终致力于化解这份焦虑。
每年,部队军人外出执行任务,家属和孩子留在营区。工作时长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归来时,常常惊喜地发现孩子已长高一大截。为了巩固部队后方,让军人安心执行任务,我们幼儿园定期拍摄照片、制作各类小视频,用镜头记录下军娃们的每一个可爱瞬间、每一次成长进步。这些影像犹如一封封充满爱意的家书,传递到远方军人手中,缓解他们对孩子的思念之情。
我们还专门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宝贝成长纪念册,把军娃们每次活动成果、创作作品都用照片精心记录下来。年底的福娃照,更是为这份纪念册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部队官兵们无论何时,都可以随时翻阅自己孩子的成长纪念册,不错过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瞬间。
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家长和老师留影。
有的军人出差大半年回家一趟,孩子与父母难免会出现生疏的情况。我们充分发挥军队的组织性和行动力,根据父母的工作行程,在非任务期精心举办亲子活动,邀请父母一起参加。活动中,欢笑与感动交织,亲情的纽带被重新紧紧系起,军人与军娃的距离瞬间拉近。
为了让孩子们熟悉家长的训练生活,感受军人保家卫国的不易,我们经常邀请单位里的官兵来幼儿园担任军训教官,给军娃穿上训练迷彩服,一同体验军营一日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军人父母的优良作风,以他们为榜样,更加懂得军人的伟大,也更能理解父母的辛苦。
我们深知,军队的强大离不开每一个军人家庭的支持。而我们幼儿园,就是那座连接军人与家庭的桥梁,用爱与关怀为军娃们打造一个温暖的成长乐园,帮助解决后院、后代问题,让军人在前方冲锋陷阵时无后顾之忧。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军娃们的未来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
采写:南都记者莫倩如 潘珊菊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