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作是一场孤独的大型主题月集章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熙灵

郭熙灵,广东汕头人,04年生,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在读本科生,曾获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青少年科幻征文大赛(大学组)银奖。

采 访 实 录

高校 科幻: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

郭熙灵最开始是初中课本上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但当时只是简单地当课文学过去了,留下了一个“小说里有科幻这一分类”的模糊印象。要说接触的话是高一时买了个mp3,里面附赠了《流浪地球》的电子小说,看完后又听一个喜欢看书的朋友聊起刘慈欣写的《镜子》,之后看完了她推荐并借给我的《球状闪电》和《超新星纪元》,这就算一脚踏入科幻小说的开始了。偶尔也会和那个带我进科幻圈的朋友模仿《超新星纪元》里的片段对话,比如互称“将军”然后开始演戏之类的。以及讨论中短篇的情节,比如《朝闻道》里科学家为了求知走向献祭般的消亡对家人而言是否过于残忍,《光荣与梦想》里辛妮将生命尽付于奔跑最后是否到达了渴求的终点等等。

高校 科幻:科幻吸引您的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科幻”?

郭熙灵科幻像另一种哲学,一些生死观和情感观借由镜面的虚实映照而生:对无限、时间和空间的探索,对宇宙模型的描述,对社会议题的大胆假设与求证等等。科幻拥有混沌、主观、相对、静止的结构,是一团流动着光辉的无形物质。

高校科 幻:为何为尝试进行科幻写作?您觉得创作科幻跟创作其他类型作品有什么区别?

郭熙灵 高二时我听了一首名为《山顶洞人与夜航船》的说唱歌曲,被里面丰富而狂乱的意象震撼,也很喜欢里面意蕴深厚的歌词,总觉得短短两三个字后面一定还隐喻了什么,于是以此为素材给当时嗑的cp写了篇末日设定的短篇同人文。但当时只在草稿纸上写了两三个片段,全文是等到高考结束才一点点补齐的,大概两三万字。后来在此基础上改了改进行了第一次征文投稿尝试,遗憾的是进了终评便没后话了。在我看来,创作科幻与其他类型作品相比,书写人物的情感与意志会来得更加浓烈。因为科幻总涉及更辽远更宏大更飘渺的世界,人的渺小与对命运的无能为力便被万分突显出来,此时生离死别、情天恨海等命题在极端空荡或狭窄的背景下掷地有声,有时荒谬,有时沉重,却总是格外扣人心弦。

高校科 幻:您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是什么?是否对您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郭熙灵按科幻小说的分类来说,我最喜欢的是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里面“平行世界相互独立而交织缠绕”的主旨姑且算我唯一一个弄得比较清楚的科幻设定。当时是高三尾声的五月了,博尔赫斯留白而深幻的文字与我幼稚的迷茫相互映照,到现在我还能说得上当初印象很深的另外几篇,像是《死亡与指南针》《环形废墟》《南方》《秘密的奇迹》《叛徒和英雄的主题》。“现实生活喜欢对称和轻微的时间错移”“房子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大,使它显得大的是阴影、对称、镜子、漫长的岁月、我的不熟悉、孤寂”“世界是个走不出来的迷宫,尽管有的道路通向北方,有的通向南方,实际上都通向罗马”......我认为,以上这些涉及时间暂停、多重空间变换和梦与现实界限的小说,像哲学也像预示人生与命运的谶语,潜藏着无穷的隐喻,自然也是科幻。当文字涉及幻梦与命运的主题时,我总会多次翻阅博尔赫斯的作品。

高校科幻: 您觉得什么是好的科幻作品,如果用几个词去概括,您觉得是什么?可以展开分享一下。

郭熙灵 我觉得是“幻”吧。既拥有让读者步入另一个如梦似幻世界的强大引力,也蕴含着近乎无限的可塑性,如科幻本身可以和其他领域的文学融合联动,像冈岛二人的《克莱因壶》和市川忧人的《水母不会冻结》《蓝玫瑰不会安眠》《玻璃鸟不会归来》是科幻+推理,小林泰三的《玩具修理者》《醉步男》是科幻+恐怖,以及诸如科幻+日常、科幻+历史、科幻+冒险等等,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校科幻:您目前创作的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想通过创作这篇小说表达什么?

郭熙灵应该是投给星云奖大学生组的《夜雨向北漫溯》,因为当时的主题是“历史科幻”,所以我选取了李商隐的仕途经历和《夜雨寄北》悼念亡妻的历史背景(考据说李商隐在巴山时妻子实际早已病逝),加入了一个取自《太平广记》中的奇人“逆旅客”,让两人在巴山夜雨中进行了关于时间、生死的哲学思考,以及逆旅客寻找熵减之地、前往理想世界的旅程。最终,逆旅客在一场倒流的夜雨中消失,而李商隐则继续他的仕途直到病逝。在这篇小说中我致力于营造一种“命运虚无缥缈如梦一场”的哀伤感,涉及到了时间逆流与平行世界、古代志怪小说《玄怪录》、儒道释的观时方式、晚唐唐诗中佛教无常思想的特殊内涵、“逆旅”的文化意蕴与演变等等。而且有一些很巧的相应,比如文中借逆旅客讲述的《玄怪录》作者是牛僧孺,正是李商隐卷入的“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减少了时间对不上的史实错误,让小说的历史感也更强。

高校科 幻:作为一个年轻作者,您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和帮助?

郭熙灵 希望像开帖一样一章有一章的回应,有时候一些埋的小伏笔和反转被认出来会很开心。但在写作里,作者和读者的热情往往是一场错位的时空交流,而且我感觉驱使写作的初心往往是“爱”,现在的生活让人内耗,心里没爱了,就什么都不想写也写不出了。

高校科幻: 在科幻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会关注同代人和同代人的作品吗?

郭熙灵 一定要去查阅相关领域的资料和专业文献,以及在有限篇幅中尽可能呈现更多东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会在公众号和学习通的电子期刊上关注同辈人的作品,真的写得很好,很羡慕。

高校科 幻:您觉得现在创作的科幻作品已形成明显的特征吗?还是一直在尝试?最想形成什么样的明显特征?

郭熙灵有在尝试,从之前的故事为主转向更加注重背景和结构设定,但反响不是很好,说不够跌宕起伏,可能还是不能太放掉情节。最想形成的特征,贴几个关键词:幻梦、荒诞、癫狂、悲剧。

高校科幻: 从何时开始有自觉意识地写作?与那时相比,您对文学的理解是否发生了变化?

郭熙灵 其实我写作更像是在集章和参加主题月活动。大学以来,最开始是看别人在写论文,本着“现在什么都不会但我可以熟悉一下word文档”便给我高中嗑的cp写了同人贺文,写完后发出去就不写了。大一下学期看了《我在岛屿读书》,开始重拾起高三看完博尔赫斯《诗艺》后的写诗热情,但目前没有啥成就。接着是小说,仿着乔伊斯《死者》最后一段大雪的意境写了篇带一点点《锈湖》风格的,关于潮汕、家族、台风与校园欺凌的小说,投稿但在最后一步被刷了下来。然后就到了科幻,写了些小说与童话,一篇得奖,一篇过了儿童杂志,虽然成果寥寥,但也算是我在集章本上终于拓下了两枚章吧。再然后,终于该“回归初心”写论文了,美其名曰体验式写作,结果可想而知。

此后一些零零碎碎的小说和散文大抵重复着平常的命运,不是过了二审毙在三审,就是过了终评但没有拿奖。

文学,果然还是应该顺其自然吧。

高校科 幻:您大学时的专业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您觉得专业对您创作的影响大吗?

郭熙灵 我大学的专业是中医学,22年入学,现在大三。学医总是有点吃力的,尤其是像解剖、生理、免疫一类的必修,但医学之于科幻创作是非常适用的,只是介于感觉这些课程我并没有学好,所以我的小说里几乎没用过相关设定。用的比较多的还是中医里涉及到的古代哲学思想,像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类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在学《黄帝内经》的时候套用过里头一些文理,如用《至真要大论》中:“五味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和《汤液醪醴论》中汤液在上古、中古与当今之世的应用对比来解释热力学的熵增,用《上古天真论》中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等理想人生意境来构筑乌托邦社会……中医经典并不单单是医学典籍,同样也是指导人生的哲学思想大成。此外中医学也让我对宏观命题的看法趋于平和,高下不相慕,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但知道和做到显然是两码事。

高校科 幻:现在来看,科幻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您生活和学习中扮演什么角色?

郭熙灵科幻现在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能在一个温暖午后坐在大落地玻璃窗旁,配着一杯奶茶看完一本纸质书的平和从容。这学期开始因为莫名其妙的内耗,已经失去了看小说的动力,连电子书都封在虚拟书架上了。怀念科幻呈现的光怪陆离而梦幻的世界,似乎能将人从日复一日的生活与停滞的学习中短暂牵扯而出。

高校科 幻:创作科幻小说会注重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吗?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作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郭熙灵完全认同,这也是我最开始尝试写小说时遇到的问题。我认为小说创作是需要实践经验与社会阅历的,就算只是一个短片段也同样如此。比如写到医院就诊,我起码得知道挂号流程;写到菜市场,我起码得真的在市场买过菜……科幻小说本来就有想象力的加持,要是再不与现实有所连结,那就是高高飘在天上、不接地气的产物了。

高校科 幻: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郭熙灵借用一下选修课《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课上老师的寄语:“耐下心来,静候佳音,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许多事情实际上都是同样的命题,所以也可以用同一个窍门去解答。

采访 | 赵文杰

文字编辑 | 李子夜

排版 | 宋城薇

审核 | 杨冰莹

往期新星专访

点击作者名字即可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愿景生生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送那个文明如积木般轰然倒塌,这是我心目中的科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幻”对我而言代表的是一种的“松弛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