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阳的广袤大地上,流传着一种承载了深厚农耕文化底蕴的民间舞蹈——垛石大庙李花鼓。这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世代农耕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距今已有300余年的辉煌历程。每当春耕的序曲即将奏响,大庙李花鼓便以它那震天的锣鼓声、生机勃勃的集会游行,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催促着农人们投入新一年的辛勤劳作。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寄托了农耕民族最质朴的愿望与梦想。
每当春耕的序曲即将奏响,大庙李花鼓便以它那震天的锣鼓声、生机勃勃的集会游行,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催促着农人们投入新一年的辛勤劳作。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寄托了农耕民族最质朴的愿望与梦想。
鼓声震天 伞影婆娑
大庙李花鼓,以鼓为主,伞为辅,两者相互映衬,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绚丽的民俗画卷。鼓声,是那穿越时空的呼唤,铿锵有力,激昂澎湃,仿佛能瞬间唤醒沉睡的大地,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向往。而伞,则是那轻盈飘逸的精灵,在伞头的巧妙操控下,时而旋转跳跃,时而轻盈摇曳,为整场表演增添了几分柔美与灵动。在这片被鼓声与伞影包围的舞台上,舞蹈队员们合着那铿锵有力的节奏翩翩起舞。他们的动作丰富多变,尤其是脚部的技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吸脚空转、双脚纵步、空中崴脚……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每一个转身都饱含力量与美感。这些看似简单的舞蹈语言,实则蕴含着农耕人民特有的勇敢强悍、豪爽开朗、刚毅大方的性格与品质,让人在观赏之余,不禁对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心生敬意。
器具繁多 匠心独运
大庙李花鼓器具样式繁多,一支表演队需具备鼓、伞、锣、旗、稠等。鼓选用的是牛皮小鼓,呈椭圆形,一尺二寸长,红色鼓身,用绸带系鼓,执于右手中。鼓手用小臂带动鼓棒击鼓,同时甩大臂做出气势,动作整齐刚劲、清新活拨,声音清晰响亮,拍子均匀,根据表演者的情绪、兴致而定,但多数庄重平稳,极少出现乱套现象。伞是顶头花伞,玩伞的称为“伞头”,一般的64人方队就是由8把伞头,每个伞头列8个鼓手组成。伞头则根据各自动作喜好,脚、腰、头等部位大幅度摇摆晃动,动作干净利索,气势磅礴。旗是“配角”,一般一支队上10面旗,负责拉大场景,烘托气氛。锣为“开路锣”,一支队伍一个开路锣,直径长达45公分,花鼓舞前先用锣鼓作为前奏,烘托气氛,激发热情,振奋人心,喝声阵阵。
人物分工明确 团队协作默契
在垛石大庙李花鼓的表演中,每一个角色都至关重要。他们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总指挥是整个团队的灵魂人物,他负责将各个乐器、演员的表演个性和水平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进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表演形式。伞头和鼓手则如同龙头龙尾一般引领着整个表演的基本队形,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气势磅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而丑角则是大庙李花鼓表演中的一大亮点。他们人数众多,穿插在队伍中扮相各异。有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猪八戒的憨态可掬、嫦娥的温婉柔美……丑角们通过诙谐幽默的表演方式与观众互动,为整场表演增添了几分轻松与欢乐。他们的存在不仅让大庙李花鼓的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这份传统文化更加贴近人心、深入人心。
表演形式多样 艺术价值极高
大庙李花鼓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4把伞式和8把伞式两种。4把伞式打圆场,一个圆场按顺序打5个花样,分别是井良木、十字街、里四外八、二胡八方以及剪子鼓收场,每一个花样都蕴含着不同的寓意与情感。鼓手们上身灵活多变,下身沉稳有力,他们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在同一节奏里姿态变化万千,显得热烈奔放、刚健有力、活泼欢快。而8把伞式则更注重方阵的变换,鼓打前方阵、后方阵、长方形,伞形成圆形玩转十六开花。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大庙李花鼓还将天女散花、服装展示等舞蹈动作融入表演中,舞蹈者以手持花伞的女性为主,灵活多姿的动态,热情奔放的灵性,显得格外轻松愉快。踮脚跟碎步慢行,穿梭于花鼓手之间,为花鼓舞增添了色彩。
世代相传 薪火不息
大庙李花鼓的表演艺术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离不开那些默默付出的民间艺人。如李成龙、李进义两位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这份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坚守。他们曾多次参加各级文艺汇演并荣获多项荣誉称号,为大庙李花鼓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保护好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多年来大庙李村的民间艺人们积极投身于花鼓的传承事业中。他们不仅自己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还积极培养年轻接班人将这份宝贵的艺术财富传承下去。如今的大庙村花鼓表演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他们中既有14-15岁的小表演者,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女性。每逢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舞蹈队都会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练习,共同将大庙李花鼓的表演艺术和精神传达给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这片被鼓声与伞影包围的土地上,垛石大庙李花鼓如同一股清泉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