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天堑长江,解放南京,
“累累若丧家之犬”的蒋介石眼看难掩颓势,只能溃逃台湾。
一胜一负,地位颠覆,正应了毛主席挥毫写下的那句: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而这位昔日的中国国民党总裁,
在台湾半岛仍做着困兽之斗,
面对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结局,
蒋介石在自己的日记中,
将原因归结到三个人身上,并高声疾呼:
“若不是这三人,我也不至于败退台湾!”
这三个人究竟是谁?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
今天的就带您走进那段历史,
去探寻表象背后的历史真相。
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
方便浏览往期视频,接收最新资讯。
自从1928年东北易帜后,
蒋介石领导下的南京国民政府,
正式成为代表中国利益的合法政府,
其统率的国民革命军也以正规军面目,
投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中去。
彼时手持高级美式装备,稳坐正统地位的老蒋,
估计不会想到,自己一手策划的内战,
到头来却应了那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在解放战争中溃败的蒋介石,最后不得不收拾细软,奔逃台湾。
在回忆这一惨痛经历时,蒋介石在自己的日记中怒骂了三个人,
并将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全都归咎到这三人身上。
被蒋介石痛批的第一个人,正是美国的五星上将--马歇尔: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是美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参与过两次世界大战,同时兼任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
他提供的“先攻纳粹,后歼日本”(先欧后亚)的作战策略,
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后为恢复欧洲经济,他还以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部长的身份,
推出了举世瞩目的“马歇尔计划”……
这位在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人物,
为何在蒋介石的日记里,成了政权溃败的始作俑者呢?
原来,在日本天皇以广播形式宣布投降后,
蒋介石便心生旁蔓,想要成为中国土地上唯一的合法政权,
再加上常年受到美国和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有些飘飘然的老蒋,认为自己军队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
便打着“追求和平”的幌子,在背地里筹谋发动内战的相关事宜。
老蒋的这种小心思,很快被美国总统杜鲁门捕捉到了,
中国一旦发生内战,美国的在华利益便会首当其冲,受到伤害。
于是,杜鲁门派马歇尔立刻飞往中国,与蒋介石会面。
眼看美国方面派出如此重量级的人物,蒋介石喜不自胜,
认为这次内战的胜利,有了美国的加盟,更是势在必得。
但在双方沟通的过程中,蒋介石逐渐回过神来:
马歇尔根本就是美国利益的忠实代表!
在其提出的“国共军队以二比一的比例混编”
以及提交的《临时政府组织法》中,
无一不显露着“拒绝内战”的意思。
这让蒋介石大为光火,原本以为是美国派来的军事援助,
到头来却是赤裸裸的政治调停!
碍于美国当局的面子,蒋介石只能客客气气地送走马歇尔,
但在后来的日记中,老蒋却狠狠地批评了这位美国高官,
称其“神经错乱,军人头脑”,还说马歇尔中风去世是“罪有应得”。
此前,为了赢得美国支持,蒋介石不惜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将中国的领海领空、修筑铁路和制定关税等各项权利,
全都拱手让给美国:《中美三十年船坞秘密协定》、
《成渝铁路修建协定》、《中美宪警联合勤务议定书》、
《中美航空协定》……诸如此类的不平等条约,对国民的侮辱程度,
丝毫不亚于清末政府与西方列强订立的各项条约。
蒋介石已经向美国人献媚至如此地步,
杜鲁门还派遣了说客进行调停,并以断绝武器供应作为要挟,
这让意图发动内战的蒋介石不由得破口大骂。
因为不肯实行美国佬要求的“美式民主”,
1946年7月29日,美国宣布,停止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实行军火禁运,并断供美钞,而丧失了外部支援的国军,
一时间变成了“没有电和石油的工业城市”,几度陷入瘫痪。
除了不伸援手外,马歇尔还一味怂恿蒋介石出兵东北,与苏联对抗,
这也为苏联日后偏向中共,埋下了伏笔。
1948年,在与华北野战军交手的过程中,
蒋介石驻派在东北的五大主力部队被全部消灭,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已经回天无力,
最后的大溃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蒋介石在日记中痛骂的第二个人,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
二战时期,中苏是关系亲密的战友,也是反法西斯同盟的盟友,
在中国独扛反法西斯大旗,苦于没有支援孤军奋战之际,
苏联向中国伸出了援手,但其提供的数以万计的资金和装备,
最终都落入了国民党手中,并成为其贪腐的资本。
根据1922年《致共产国际的报告》显示,
从1921年10月到1922年6月,不到一年时间里,
中共收到的援助款项不到两万元,
而苏联前前后后一共运送了总价值56.4亿卢布的军火、资金
以及其他各种武器装备给国民党。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值苏联国力强盛之际,
卢布尚未大幅贬值,其购买力水平是人民币的几倍之多,
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225卢布。
难怪在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苏联把军火给了国民党,把马列主义留给了共产党。”
可见,在战争前期,斯大林是相当看好国民党的,
但在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日本的军事补给和国内经济都难以为继,胜利的曙光近在眼前之际,
由国民党领导的豫湘桂战役,却成为继1938年10月以来,
在正面战场上的第二次大溃败,丢城失地无数,
丧失了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百多座城池和几十万军队。
再加上蒋介石在美苏之间一直摇摆不定,
最后竟然直接倒向了美国的怀抱,对苏联采取了强硬态度。
这让斯大林十分恼火,并转而支持共产党,
这也是老蒋在日记中狠狠记了斯大林一笔的原因。
第三个人则是蒋介石的竞争对手--桂系首脑李宗仁: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在国民党内部名不见经传的蒋介石
一心想要执掌军政大权,他先是软禁了党内元老胡汉民,
随后又发配了自己的直系上司许崇智,
又和桂系军阀李宗仁和白崇禧称兄道弟,
妄图利用二人手中的军权,巩固自己的地位。
但李宗仁却没有那么好诓骗,在北伐军被孙传芳的军队击溃后,
李宗仁很快联合国民党其他势力,迫使蒋介石在1927年通电下野。
卷土重来的老蒋还没将领导人的位子坐热,
1931年,李宗仁在广东地区培植势力,并以此为要挟,
联合多方势力,要求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的职位,
迫使其二次下野。李蒋二人的矛盾一直延续至抗日战争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为了家国大义,两人勉强握手言和,一致对外。
“和平”的情况一直维持到1948年,蒋介石为了赢得美国支持,
开始施行美式民主,意图“还政于民”,
并推选出了李宗仁这个“民主将军”,担任中华民国首位副总统。
但随着国民党正规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国内经济持续凋敝,
这不仅挫伤了世界反法西斯盟的士气,
也使得一直援助蒋介石的美国,脸面上挂不住,
他们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逐渐丧失了信心。
1949年1月21日,美国终于放弃了蒋介石,并将手伸向了李宗仁,
这是蒋介石第三次被迫下野,他退位后,李宗仁成为代总统。
但混迹政坛多年的蒋介石哪能轻易交权,
当年11月,白崇禧部下桂系部队的有生力量被逐一剿灭,
失去了军事依靠的李宗仁很快被蒋介石逼退:
1950年3月,老蒋再次上台,并罢黜了李宗仁的副总统之位。
这就是蒋介石总结的第三点原因:
在国共交战的关键时刻,李宗仁总是来横插一脚,
导致自己的战略战术被全部打断,
领导人的频繁更迭使得国民政府内部动荡不安,士气不足,
并最终导致了“败走台湾”的悲惨结局,
但对于国民党内部高层的腐败和自己的管理不力,刚愎自用,
蒋介石在日记中,却只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