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又称客家人,客家。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粤闽赣三地,是特殊的,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

如今,全世界的客家人超过了1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2023年中国富豪排行榜第二的张一鸣,就是福建客家人。

对于客家民系的形成,学术界也多有争论。

一部分认为,客家人就是畲族等少数民族人,为自己增加文化附加值而美其名曰客家。这种观点就是“客家非汉论”。

一部分认为,客家人是南迁汉人和南方少数民族融合而成,这种观点是“客家为汉族与苗、瑶、僮、畲等族的混血种说”。

更多的学者认为:客家民系源于中原,形成于唐宋时期的闽西、赣南、粤东,在明清时期,持续迁徙,至今遍布世界各地,是中原纯正的汉人后裔。

而近年来,随着医学、基因技术的成熟,人们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这其中,复旦大学教授李辉做了一个调查:

福建长汀是客家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居住地,他通过对长汀各地148名客家男子血样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客家人Y染色体汉族成份约80.2% , 畲族成分约13 % , 侗族成分约6.8 %,所以客家人的主要成分应是中原汉人。

在民间,有“客家人根在河洛”的说法,这是因为在每一次北方人南迁的潮流中,河洛人都占绝大多数。

而更进一步梳理客家人的南迁之旅,我们可以了解到河洛汉人的6次南迁与客家民系形成的关系:

第一次南迁始于西晋“八王之乱”,标志为“永嘉南渡”。

这次迁徙是中原汉人或者说中原河洛人的首次大规模南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这次南迁人口具体的数量,历史上并没有太明确记载,但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写到:到达长江流域的至少有70万人,另有20万人留在了山东一带。

这次迁徙的人口质量,也属于较高的。陈寅恪认为,“南来的上层阶级,为晋的皇室及洛阳的公卿士大夫”。

第二次南迁在唐朝初期。

当时,泉州、潮州一带发生啸乱,唐朝的第三任皇帝高宗李治派遣陈政、陈元光领兵南下。

平定后,在泉、潮二州间设漳州。由于二陈为光州固始人,因此无论是其带领的府兵,还是后来漳州投奔的北方人员,固始人居多。

时间到了宋代,因为陈光标的功劳巨大,被宋高宗追封为“开漳圣王”。

第三次和第四次南迁,也都发生在唐代。

一次为安史之乱后,一次在黄巢起义后。

特别是第四次的时候,又是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兵南下,揭开了光州固始向闽台移民的又一恢弘篇章。他们统一福建,建立闽国,史称“开闽三王”。

第五次南迁发生在北宋灭亡之际。

当时,高宗赵构在今天的杭州建立了新的都城,大量中原汉人跟着皇室一起来到这里,他们大多在江浙一带定居下来。进入江西、广东的很少。

最后一次发生在南宋末年。

随着临安被元军攻陷,南宋政权灭亡了。

但是以文天祥等人为首的忠臣,扶持端宗南下,继续抗击元军,他们在闽粤一带坚守。

抗元失败后,为躲避追捕,大量从中原迁来的人口,继续向福建、广东的偏僻地区迁徙。

经过这次大的动荡后,客家民系终于逐渐形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如清代广东进士徐旭曾在《丰湖杂记》中表述的那样:

“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而在此之前南下的北方人,为客家人的先民。

徐旭曾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客家研究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