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我国桥梁数量的增加和使用年限的增长,桥梁“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对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之相适应,近年来,我国桥梁养护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从过去的“重建轻养”到如今的“建养并重”,桥梁养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如何高效养护桥梁、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价值,并降低全寿命周期的养护成本,是桥梁养护管理领域的重要导向。为应对挑战,需要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创新研发,提升桥梁养护的科学性和效率,确保桥梁在其服役期内始终保持良好的性能。

我国高速公路网中,跨越江河湖海及深切峡谷的关键节点,很多采用了大跨径钢桥,钢桥的飞速发展成为我国公路交通桥梁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但钢桥桥面长期遭受两大病害的困扰:

(1)钢桥面易疲劳开裂,通常运营15年左右就会出现较严重的开裂病害;

(2)钢桥面沥青铺装频繁破损,往往运营约10年就出现开裂、推移、坑槽等病害(图 1)。特别是对于长期服役、带病运营的大跨径钢桥,如何根治钢桥面的两大病害难题,使其服役寿命达到百年以上,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国家重大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1 钢桥桥面的两大病害难题

造成上述病害的根本原因是钢桥面局部刚度低,在重载车作用下局部变形大、应力集中现象严重。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是在不增加自重的前提下,大幅提高桥面系的局部刚度。因此,笔者团队于2010年率先提出在钢桥面上增设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薄层,形成一种钢-薄层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构建了考虑UHPC应变硬化-配筋-钢板协同工作的—薄层UHPC组合桥面新体系静力/疲劳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目前,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在我国已应用于200余座桥梁。

然而,我国90年代修建的大量枢纽性钢桥桥面服役已超过20年,钢面板存在大量穿透型裂纹以及难以侦测的隐形裂纹,且裂纹无法完全修复。此时,传统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尚不能直接应用于长期服役受损钢桥的加固,主因是:UHPC层较薄(仅4560mm),只能布设纵横两层钢筋,当桥面横向受弯时,横向钢筋靠近UHPC顶面,以抵抗负弯矩下的拉应力,UHPC底面横向抗拉则由钢面板承受。对于受损的钢桥面,由于钢面板裂纹无法修复至完好,失去了协助UHPC底面抗拉的作用,导致UHPC底面横向抗拉不能满足受力要求(图 2)。因此,传统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不能直接用于加固长期服役受损的钢桥面,必须对UHPC底面的横桥向抗裂性能进行强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2 钢面板受损对UHPC层底面横向拉应力影响

鉴于此,笔者团队又提出一种应用于长期服役受损钢桥面加固的钢板条-UHPC组合桥面新结构。新结构由原钢桥面板、焊接有短栓钉的钢板条和UHPC薄层组合而成(图3)。焊接栓钉的钢板条作为横向加劲UHPC薄层抗拉的主要构造,沿横向布置在原钢面板之上。钢板条与钢面板之间采用临时连接方式,包括点焊、胶黏等非传力连接。钢板条埋于UHPC薄层的下缘,通过短栓钉作为抗剪连接件与现浇UHPC薄层协同受力。钢板条-UHPC组合桥面保留了传统轻型组合桥面结构中的密配钢筋网、原钢桥面栓钉、UHPC薄层之上的沥青磨耗层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3 钢板条-UHPC组合桥面结构(尺寸单位:mm)

长期服役受损钢桥面

加固新结构的基本性能

UHPC薄层的

抗裂与抗疲劳性能

在抗裂性能方面,笔者团队开展了钢板条-UHPC组合桥面新结构与传统轻型组合桥面结构的静力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钢板条对UHPC底面裂缝的抑制作用明显,当UHPC底面裂缝宽度达0.05mm时,新结构的UHPC名义开裂应力为43.2MPa,而传统结构仅为8.9MPa,提升4余倍(图 4a)。相比实桥有限元计算所得的12.9MPa设计拉应力,新结构中的UHPC层抗裂强度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在疲劳性能方面,针对新结构开展了1000万次疲劳试验,试验应力幅控制为22MPa,当裂缝宽度达到0.04mm时,已完成800万次应力循环(图 4b)。若以UHPC层最大裂缝宽度0.05mm作为疲劳损伤极限,表明UHPC层具备800万次的疲劳寿命,对于钢桥面500万次的常幅疲劳极限,UHPC的疲劳寿命更长。同时,UHPC与钢板条、钢面板之间始终未出现滑移破坏,三者相结合组成了永久性组合桥面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4 钢板条—UHPC组合桥面新结构基本性能

改性环氧树脂碎石薄层

(TPO)的抗剪与抗拉拔性能

TPO是一种以改性环氧树脂为胶结剂,以坚硬耐磨玄武岩为集料的高性能超薄铺面结构。TPO厚度薄,总厚度通常为7~10mm,不仅有效减轻了铺装自重,同时具有高抗剪强度和抗拉拔强度(表 1),能够提供长久的抗滑能力,温度稳定性好、无车辙和推移破坏。根据《NCHRP Synthesis 423: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Polymer Concrete for Bridge Decks》中的研究,其服役寿命为15~20年。TPO施工前,需先对UHPC表面抛丸糙化处理,随后分两次摊铺胶结剂和集料,即首先在UHPC层上刷涂第一层树脂,撒布第一层集料,然后重复进行第二层树脂和集料的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

旧钢桥面加固改造工程

工程概况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是一座跨越长江的特大型桥梁,于2001年9月建成通车。大桥为双向四车道的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图 5),主跨为960m,主缆垂跨比为1/10。大桥断面采用钢箱梁形式(图 6),截面全宽30m,梁高3m。桥面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面板厚12mm;行车道区域桥面板采用U型闭口加劲肋,U肋厚6mm、中心间距590mm;横隔板间距4.02m,其中,无吊索处横隔板厚10mm、有吊索处12mm,每两道横隔板之间设有一道矮横肋,该横肋高450mm、厚16m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5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立面图(尺寸单位: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6 钢箱梁标准横断面图(尺寸单位:cm)

由于重载交通量大,2009年起,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的钢桥面系陆续出现了两类病害问题。一方面,钢桥面沥青铺装出现了开裂、拥包、车辙、剥离等破损现象,导致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2010年,大桥的钢桥面沥青铺装进行了翻修,翻修后的铺装方案经过约10年的运营,再次出现了病害问题。另一方面,钢桥面于2014年发现疲劳开裂现象,根据第三方2016年检测结果,大桥整体状况较好,但钢桥面疲劳裂纹发展迅速,导致钢箱梁评分最低,亟需进行裂缝病害处治。

钢板条-UHPC组合桥面+TPO

超薄磨耗层的加固方案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作为大跨径悬索桥,桥面加固改造的首要前提是满足自重要求。经过对大桥第一体系受力计算(表 2),对比多种加固方案,综合考虑整体受力影响与加固效果,最终采用55mmUHPC带80mm宽钢板条+10mmTPO的加固方案(图 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7 长期服役受损钢桥面UHPC加固新结构

高效智能的实桥施工工艺

大桥维修加固工程于2021年8月5日开始,12月4日结束并全面恢复交通。维修加固过程中先施工上游幅桥面,再施工下游幅桥面。其中,每幅桥面施工时仅在浇筑UHPC及其蒸汽养护期间保持全桥交通封闭状态(约7d),其他工序始终维持半幅桥面可正常通行。桥面的工艺主要包括(图 8):①铣刨钢桥面既有沥青铺装层→②钢桥面板喷砂除锈→③钢面板防腐涂装→④钢桥面板焊接栓钉→⑤粘贴钢板条→⑥防腐涂装补涂→⑦铺设钢筋网(含护栏处局部加强钢筋)→⑧浇筑UHPC层→⑨UHPC覆膜保湿养护→⑩UHPC高温蒸汽养护→⑪UHPC层表面抛丸→⑫洒布TPO粘结料剂→⑬撒布碎石→⑭开放交通。施工中,采用布料和整平一体化施工装备,通过精准布料技术严控薄层UHPC的厚度和平整度,将薄层UHPC表面平整度控制在3mm以内,并首次实现了约20h单次浇筑10250m2的高效施工新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8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加固工程施工工序

钢桥面疲劳细节实桥监测

为了监测实桥应用的效果,在大桥钢桥面加固施工的不同阶段,分别对大桥无铺装(原沥青铺装铲除)、UHPC完工后的两种桥面状态开展现场测试。结果表明,相比无铺装桥面,组合桥面结构状态下钢桥面应力显著降低。各疲劳细节应力降幅在36%~89%之间,其中面板-U肋纵向焊缝部位应力降幅89%,顶部过焊孔-U肋应力降幅54%,横隔板弧形切口应力降幅36%(图 9)。组合桥面结构显著降低了钢桥面各类疲劳细节的应力,既能有效抑制钢桥面现有疲劳裂纹的扩展,还能防止新疲劳裂纹的萌生,从根源上降低了钢桥面的疲劳病害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9 组合桥面应用前后钢桥面疲劳细节应力降幅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建大跨径钢桥,但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这些钢桥普遍面临钢桥面板疲劳开裂且难以修复的窘境,亟需形成有效的加固对策。为解决长期服役、带病运营钢桥面的加固维修难题,笔者团队率先研发成功钢板条-UHPC组合桥面新结构。新结构具有优异的抗裂与抗疲劳性能,大幅降低钢桥面的疲劳应力幅,根本性抑制钢桥面裂纹快速发展势头,TPO超薄磨耗层满足了大跨径悬索桥桥面加固对自重的要求。同时,发明的布料和整平一体化施工装备以及智能养护装备,满足了在役桥梁交通不中断的加固改造需求,为新结构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长期服役受损钢桥面的加固改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手段。

本文刊载 / 《大桥养护与运营》杂志

2024年 第3期 总第27期

作者 / 邵旭东 王洋 曹君辉 张家元

作者单位 /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 / 陈晨

美编 / 赵雯

审校 / 李天颖 裴小吟 廖玲

联系人:李天颖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3552183635

稿件投递

联系人:裴小吟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3264041120

联系人:黎伯阳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010-64282959-503

联系人:穆玉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8910480043

喜欢请转发吧!

原创稿件,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