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种观点广为流行,说二战时日本人思想保守,即使在用航母取得了偷袭珍珠港的巨大成功后,依然痴迷于战列舰的巨舰大炮,反而是因为战列舰都被偷袭击沉、击伤而不得不重用航母的美国海军因祸得福掌控了海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事实上,日本海军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只有12艘战列舰, 也就是4艘“金刚”级、2艘“扶桑”级、2艘“伊势”级、2艘“长门”级,以及2艘“大和”级,其中前面的四级10艘都是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就建成服役的,其中最晚的“长门”级也是在1920年下水。而最后服役的同时也是最强大的“大和”级,首舰“大和”号在1937年开工,1940年8月下水,并于1941年12月7日(几乎和偷袭珍珠港同时)完成海试并随后不久交付部队;二号舰“武藏”号在1938 年开工,1940年11月下水;三号舰在1940年5月开工,以最后建成为标准的话,这已经是日本最后一艘战列舰,全都是在太平洋战争开始一年以前下水。

也就是说,战争开始后,日本没有再开工建造过一艘新的战列舰,像完成度低的“大和”级的四号舰直接就取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对于战列舰建造的全面停止,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就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集中于航母建造,战前日本有10艘航母,而在空袭珍珠港后,日本海军陆续又接收了13艘航母,如全新设计的性能优良的“大凤”号航母,总数量甚至还超过战前,和战列舰的情况形成了明对照。

随着战争的进程,日本甚至早早就开始将已经或者还没有建成的战列舰改装为航空母舰,比如“伊势”级战列舰限于工期要求,在1943年改造为一种四不像的航空战列舰,也就是既保留了8门主炮,同时在舰体后部拆掉两座双联装主炮炮塔后铺上了40米长的航空甲板。

至于“大和”级,则干脆将三号舰“信浓”号投入大量资源改造为完全的航空母舰,而且是当时世界上装甲最厚、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

这足见看出日本人对于航空母舰如饥似渴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美国海军反而是在继续建造新战列舰,美国在战前有18艘战列舰,其中停泊在珍珠港的8艘都在日军空袭珍珠港时或被摧毁或受损,但后来美国不但将受损的那些全部修好,还在战争期间新完工了4艘“南达科塔”级以及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其中第四艘“衣阿华”级,也就是“威斯康 星”号是在1942年战争全面爆发后开工建造的。

美国继续建造战列舰并非是头脑僵化看不到海战的新趋势,事实上美国战列舰固然造了不少,但航母造的更多,战争期间美国下水了20艘全新的“埃塞克斯”级航母、2艘“中途岛”级重型航母、9艘“独立”级轻型航母,以及100多艘商船改装的护航航母,总数远远超过战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实际上美国人继续建造战列舰主要就是两个原因:首先这点花费和对工业产能的占用对美国来说不算什么大事,那些已经开工的就继续建好了;其次就是这些战列舰还有点用,比如每一支航母编队总得配上几艘作为护航,不然英国那艘被德国战列巡洋舰击沉的“光荣”号航母的悲剧出现怎么办,再有就是搭载最多防空炮火的战列舰对保护航母也是有重大价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反攻需要大量对岸轰击的炮火,战列舰的大口径主炮在这方面的效果也是无可替代的。

总的来说,日本人并没有认错海战主力,在有限资源情况下优先发展航母,目的是强化争夺制海权的主战用途,而美国人同样没有认错海战主力,但是在资源充沛的情况下,有条件继续强化战列舰力量,但主要是看重其用于防空护航和对地攻击的“功能性”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