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苏州环太湖1号公路马拉松的赛道上,一场关于“能量胶”的风波在各大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迅速发酵,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无数网友点击观看相关视频后,纷纷感到愤怒,纷纷在网络上表达对涉事者的强烈不满。
有人甚至讽刺道:“这是来进货的吧?”还有人质疑:“负重跑是为了锻炼身体还是为了占便宜?”
一场马拉松引发的问题
回到2024年11月17日,苏州环太湖1号马拉松正式开跑。在这场聚集了众多跑步爱好者的赛事中,一对穿着特步速干衣的夫妇和一名装扮成媒婆的女子成为了焦点。他们并非因为出色的表现而受到关注,而是因为他们的“进货”行为让人瞠目结舌。
据现场目击者和网络流传的视频显示,这对夫妇背着装满能量胶的赛事包,一路“狂奔”,却丝毫不显疲惫,仿佛这些重量对他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战利品。
面对其他参赛者的质疑和拍摄,这对夫妇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羞愧,反而显得理直气壮。那位丈夫甚至回应道:“拍就拍呗。”这种傲慢的态度无疑激起了更多人的不满。
对于大多数参赛者来说,能量胶是维持体能、完成比赛的重要补给。而“进货者”的行为不仅剥夺了他们获取能量胶的权利,也扰乱了赛事的公平秩序。
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进货”行为直接导致后面的参赛者无法获取能量胶。一位贵州跑友表示,他之前一直以为是组委会没有准备足够的能量胶,直到看到这对夫妇的“壮举”,才明白真相。这无疑是对其他参赛者公平参赛权利的侵犯,也让这场马拉松的体育精神蒙羞。
而那位装扮成媒婆的女子更是夸张,左右手各抱着一大包零食,仿佛要把整个补给站都搬回家。她在网上晒出自己的“战利品”,并声称“苏州马拉松很好,明年还要来进货”。众多网友点开一看,该名女子一场马拉松就搜刮了将近五十斤的零食。
这位网红将自己搜刮的“战利品”拍成视频发送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不少参加马拉松的网友也将自己在现场拍摄的照片发到了她的视频下方。可能是经过互联网的发酵,不少网友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缘由。
纷纷在下面调侃,一场马拉松,还能够背着将近五十斤的零食跑步也是挺不容易的。但也有网友表示,难道免费的香吗?但你有没有想过后面的人因为你的作为从而没有补给?但也有人表示,可能是一种新型的引流方式,想要在网上爆火,毕竟“黑红也是红”。
赛事组委会发言
面对突如其来的“能量胶事件”,赛事组委会的回应显得有些被动和无奈。他们表示,赛事规则并没有对能量胶的领取数量进行限制,因此无法取消“进货者”的成绩。
这种规则的空白无疑为“进货者”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然而,组委会也并非完全没有作为,他们表示会将此事上报领导,并考虑将“进货者”拉入黑名单,或进行道德教育。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不能完全平息公众的愤怒,但也体现了组委会在维护赛事秩序和公平性方面的努力。
据报道,苏州马拉松组委会已经对“进货者”进行了处理,并将他们列入黑名单。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是对“进货者”行为的惩戒,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参赛者的警示。我们期待,组委会在未来的赛事中能够吸取教训,完善规则,加强管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能量胶事件”不仅影响了马拉松赛事的形象,也损害了苏州这座城市的声誉。吴中区政府及文体旅游局对此事高度重视,表示会利用号码牌找到涉事者,并进行教育。苏州马拉松“能量胶事件”并非孤立现象,它反映出的是当前社会中规则与道德的复杂关系。
规则的缺失
赛事组委会承认,规则中并未对能量胶的领取数量进行明确限制。这种规则的缺失无疑是导致“进货”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进货者”的行为并没有违反明确的规定,他们正是利用了规则的漏洞,才得以肆无忌惮地“进货”。这提醒我们,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尽量避免出现漏洞,否则,规则就可能成为不法行为的保护伞。
加速事件发酵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事件都可能被迅速放大,并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能量胶事件”也不例外。
从现场视频的拍摄上传,到网友的评论转发,再到媒体的报道,整个事件在短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话题。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一方面加速了事件的曝光,促使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舆论的过度渲染,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监督社会,促进问题的解决,但也可能被滥用,导致网络暴力。在“能量胶事件”中,网络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论,甚至对涉事者进行了人身攻击。这提醒我们,要规范网络舆论,引导网民理性表达,避免网络暴力。
结尾
在当今社会,类似“占小便宜”的行为屡见不鲜,比如超市里偷拿免费的塑料袋,在公交车上套票等。这些行为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影响却十分恶劣。但在这里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遵循社会秩序才能够构建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
文章信源:牟视大观2024年11月18日---11月17日,江苏苏州。这俩袋子里装满了参赛补给“能量胶”被拍下!极目新闻2024年11月19日---苏州马拉松两选手被曝拿走大量补给,组委会回应:道德问题,不取消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