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乌克兰,这个东欧国家再度成为新闻头条。11月17日的早晨,平静被刺耳的警报声打破,俄罗斯发起了规模空前的空袭。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指责说,俄罗斯用120枚导弹和90架无人机袭击了包括基辅、敖德萨在内的多个地区。而这场大规模攻击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从这个角度看,普京的意图显而易见:削弱乌克兰的抵抗能力,同时向西方展示俄罗斯依旧强大的军事决心。不用说,这场战役给欧洲大陆带来了新一轮的震荡。
随着俄军导弹的呼啸声,一些北约国家开始行动。波兰宣布启动所有可用的军力以应对“威胁”,甚至派出战斗机进入最高戒备状态。然而,问题在于,尽管这些飞机在波兰领空来回巡逻,但它们并没有尝试拦截俄军的导弹或无人机。这种行为让人不禁要问:波兰是真的准备好与俄罗斯正面对抗,还是仅仅在做姿态?
波兰军方总参谋长库库拉的言论似乎暗示了某种防御决心,他强调波兰必须加强军事准备,因为与俄罗斯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高。但是事实是,波兰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在为乌克兰打气,表明一种支持姿态,而不是直接介入冲突。更何况,波兰国防部长卡米什明确表示,他们将不再向乌克兰提供武器,除非乌克兰支付相应的费用。看起来,波兰的优先事项仍然是其自身的安全,而不是将自己卷入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中。
2025年1月,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这一消息给欧洲带来了新的不安。特朗普之前多次表态要终止对乌克兰的援助,并促成俄乌和谈来结束冲突。此刻,他的胜选让乌克兰有些措手不及,也使得欧洲内部陷入担忧。因为,如果特朗普真的停止援助乌克兰,那乌克兰还能撑多久?早已习惯了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乌克兰政府,会不会因此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为了应对这种潜在的局面,北约和欧盟纷纷表态承诺继续支援乌克兰,希望借此激励乌克兰继续奋斗下去。然而,波兰在这场博弈中露出的却是另一种面孔:看似强硬,实则小心翼翼,不敢与俄罗斯有太多的碰撞。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场空袭之前,德国总理朔尔茨久违地拨通了普京的电话。这是两国领导人两年来首次直接对话。通话内容难免令人失望:双方毫无进展,各自坚持立场。朔尔茨要求俄罗斯撤军,而普京则提出了要求乌克兰放弃乌东四地并保持中立的条件。这种僵持不下的局势,似乎预示着俄乌之间还远未到和平的时候。
普京在挂断电话后迅速下令进行大规模空袭,这背后的策略无疑是想进一步打压乌克兰的士气,迫使其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同时,这也向西方宣誓:只高喊口号是不够的,俄罗斯将在战场上继续走自己的路。
与此同时,美国拜登政府也在这场国际冲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根据最新报道,拜登似乎有意在他任期的最后两个月内,为乌克兰开放使用美制远程武器的权限。这一决定可能会打开“潘多拉魔盒”,将冲突的性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俄罗斯对此严词回应,认为美国和北约的这种举动会将他们直接拉入冲突,甚至可能催化一场更大范围的战争。
拜登的这一系列举动背后,或许是为了阻止特朗普掌权后可能带来的政策逆转。当前,美国政坛正在筹备这一重要的权力交接,拜登似乎不希望看到他的外交遗产被轻易推翻。因此,他可能会加深俄美之间的裂痕,以确保在外交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俄乌冲突看似正在步入某种新的阶段,但实际上,背后的国际博弈才是引人关注的焦点。波兰在其中的表现如同一个走钢丝的人,既想显示在北约框架内的存在感,又害怕引火烧身。特朗普的回归无异于一个搅局者,他的政策方向可能会给乌克兰和整个欧洲带来新的变数。
我们可以预见,在这场交接的过程中,拜登和民主党不会不做任何准备,他们势必将为特朗普设置一个个难以跨越的障碍,不仅仅是在俄乌问题上,还有其他国际事务上。随着特朗普的回归,他有可能按下俄乌冲突的暂停键,为世界带来短暂的喘息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