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相继失败后,蔡申熙成为被通缉的对象,用邓文仪的话来说,国共分裂后,蔡申熙是个“常败将军”,穷得只剩下一身骨头架子。艰难逃亡的蔡申熙身无分文,但他迫切需要一笔路费到上海与中央军委接头。穷途末路之时,蔡申熙想到在黄埔军校中交情不错的同学邓文仪。

邓文仪与蔡申熙不仅是同学,还是同乡,从中学起就是同窗好友了。

蔡申熙开门见山:“我现在缺少盘缠,来向你化缘。”

已经官至少将的邓文仪一边掏钱,一边教训的说道:“你呀,就不该加入什么共产党,还是趁早回头吧。”

蔡申熙非常生气驳斥道:“当共产党人有什么不对?!是谁破坏国民革命,自有公论!”他将邓文仪递过来的钱往桌上一扔:“承你顾念旧交,慷慨解囊。但是,大丈夫不受‘嗟来之食’。”

说完,蔡申熙就往外走,走到门口又回过头说:“你现在就可以杀了我去请功。我今天死,明天你的脑袋也要掉在广州街头。”

邓文仪慑于蔡申熙的正气,没敢动手。

本篇文章将带你了解蔡申熙将军的传奇事迹,文章比较长,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历史的读者,不妨静下来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申熙,1906年2月12日出生,世代贫苦,从他祖父起,便上无片瓦遮风避雨,下无寸地养家立世,还曾沿街乞讨。虽然贫苦,但父母仍咬牙供长子蔡申熙读了私塾,蔡申熙从小聪明好学,先生只教了一年,就教不动了,转入国民小学后,蔡申熙只用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初小四年的课程。英杰之气,年少即有显露。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时,才十三岁的蔡申熙就已走上街头积极进行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这个时候,家里再也供不起蔡申熙读书了,无奈只能让他停课,先后送他去做了道士、郎中,最终重新开始务农。在得知蔡申熙辍学务农后,当地的老师和有识之士都觉得可惜,蔡姓一族为改变蔡姓在当地屡受大族欺凌的地位,也想培养一个“为族争光”的后代,于是最终由蔡氏公堂提供了蔡申熙的上学费用。

1924年蔡申熙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在陈赓的引荐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向了革命道路。

其革命生涯虽短暂但轰轰烈烈,成为了革命事业中永恒的丰碑。1924年蔡申熙初入共产党到1930年以红15军的主要创始人成为军长时年仅24岁。

年龄虽小而威望崇高,说明蔡申熙有过人之处。骄横跋扈的张国焘在回忆录中对与他共事过的领导人大加鞭挞,但只对两个人一直保持敬意,这就是徐向前和蔡申熙。并不是张国焘不想挑刺,而是他无法责难这两个才能和品格近乎完美的同事。

艰难的“回家”路

南昌和广州的起义相继失败,革命正处于低潮的十字路口,蔡申熙毅然放弃通天路,三次拒绝黄埔同学邓文仪、薛岳、胡宗南的招降。穷得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但就是这身清筋傲骨令昔日同窗望尘莫及。

蔡申熙在校时与邓文仪、胡宗南等同学关系较好,毕业后又与薛岳同时供职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都被视为前途远大的“后起之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以“清党”为名发动政变,开始捕杀共产党员

他们本来可以成为生死之交,却在1927年春时分道扬镳。邓文仪、胡宗南、薛岳追随蒋介石向昔日的战友开刀;蔡申熙则跟随周恩来举起了反抗的刀枪。

着急筹集路费到上海的蔡申熙从邓文仪处出来后,盘缠仍没有着落,于是,他又硬着头皮去找四军副军长薛岳。

薛岳见蔡申熙面目黝黑消瘦,衣衫褴褛,不由分说,招呼沐浴,然后摆酒设宴。

酒过三巡,薛岳说出真心话:“我知道你是个热血青年,有理想。但共产党成不了气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名将薛岳

蔡申熙算是明白了,薛岳与邓文仪其实是一样的。他本想拂袖而去,但是,因为路费的问题,他只好捺着性子,虚与委蛇。

蔡申熙筹到路费后,当天就离开了广州。在上海,他与刘伯承共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刘伯承后来回忆:“蔡申熙给我的印象是:忠诚勇敢,工作认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承年轻照

蔡申熙遇险不惊的大将风度也让刘伯承佩服不已。

一次,蔡申熙奉命将三支短枪运送到秘密联络点。结果在路上被岗哨拦下。
“赶紧下车,接受检查。”哨兵一个劲地催促。
蔡申熙下车抬手就是一个耳光,呵道:“我是卫戍司令部参谋,有急事要办,延误了公事,你有几个脑袋?”
哨兵被打得云里雾里,连忙立正,看着蔡申熙离去不敢阻拦。

还有一次,党的秘密会议选在一家饭店中召开,不想突然涌出一伙国民党稽查队人员。蔡申熙急中生智,操着官腔说:“我看今天是大水冲了龙王庙,我是党军驻沪参谋长,在这里商量要事。你们不信,可以问你们驻军长官嘛,他是我同学。”
稽查人员听后也不知是真是假,不敢造次,他们没胆直接打给这位高官,便打电话给他的副官处确认。副官处的人平时骄横惯了,还没听清就大发脾气:“你们是活腻了?司令的同学都敢抓”
稽查人员放下电话,满脸赔笑:“误会,误会。”然后灰溜溜地走了。
事后,刘伯承问:“如果穿帮了怎么办?”
蔡申熙说:“怎么穿帮?黄埔军校中,他确实与我有同学之谊。”

忙碌的“救火队长”

1928年11月,南昌党的地下组织遭受大破坏的情势下,蔡申熙来到白色恐怖最严重的地区,担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和重建起军委组织系统和秘密机关,重新打通了与苏区的联系。

1929年夏,靖卫大队大队长罗炳辉不满国民党对工农群众的屠杀政策。蔡申熙多次赴吉安与罗炳辉谈话,最终介绍他入党,促成了吉安起义。

1929年下半年,蔡申熙奉命前往东固任游击队第一路总指挥。仅用半年时间,就建立起江西红军第二、三、四团,后来又与罗炳辉的第五团合编为红六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炳辉

1930年,蔡申熙又远赴湖北,指挥红八军四、五纵队北渡长江,在二十多天内战宿松、取六村、攻广济、克漕河、占英山,五战五胜,打出了军威。10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红八军四五纵队改编为红十五军,由蔡申熙任军长、陈奇任政委,全军下辖两个团共二千余人。

1928年到1930年间蔡申熙奔走于各个战略区域,这也是他最忙的一段时间,扮演着“救火队长”的角色

蔡申熙这段时间,在每个地方呆的时间都不长,但是,他都发挥了起死回生、扭转局势的作用。在南昌,他重新盘活了江西全省地下军事系统;在东固,他以东固圩为中心,指挥部队向吉安、永丰、兴国等县波浪式地扩张,有力地配合了井冈山的斗争;在鄂东,两个月内亲手组建红十五军,创造了红军历史上建军时间最短的纪录。

骄人的业绩使他的名字在广大红军战士中所传唱,不过,这位天才军事家最精彩的华章是在鄂豫皖苏区创造的。

两军合编为红四军

1930年11月中旬红十五军奉命到大别山与红一军合编,千里来寻大别山,红十五军原指望可以得到一些物资补充,谁知进入苏区后才发现国民党正集结十万部队在“围剿”根据地,而根据地红军主力已全部外出。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的重担就这样被历史搁在了蔡申熙的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民党军出发欲对红军围剿

1930年10月,国民党集结十万部队准备对鄂豫皖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根据地的主力红一军当时并未察觉,因为天气逐渐寒冷,为了解决部队冬装,红一军原计划奔袭新洲,误打误撞竟然将毫无防备的郭汝栋第二混成旅悉数歼灭,结果打乱了敌人的“围剿”部署,国民党被迫重新部署部队。

这时的红一军仍然不知根据地正处在危险边缘,一个转身,竟然大踏步离开根据地到了皖西。此次围剿的国民党总指挥何成浚大喜,认为是天赐良机,立即下令总攻,进入苏区后,他们才发现这里竟然还有另外一支红军队伍。

可对于红十五军将士来说,这次遭遇强敌也是误打误撞。

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大别山,却在皖西与红一军擦身而过,一头撞进国民党的重兵包围圈里。

红十五军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

首先是装备,隆冬将至,红十五军战士却都只穿着单衣、草鞋,比御寒衣物短缺更为揪心的是每个战士平均手上只有三发子弹,如何抵挡得住十万大军。

其次,战士们都是抱着求援的心理来会师的,没想到却钻进了国民党的包围圈,许多人都觉得根本打不过,士气严重受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中生

鄂豫皖特委书记曾中生亲自到部队进行动员,但成效不大。

曾中生把目光投向蔡申熙,这个时刻,蔡申熙的态度可以影响全军。

“部队留下来凶多吉少,很有可能全军覆没。”曾中生一听蔡申熙说这话心里凉了半截。

“但是,我们现在回去就安全吗?”

“就算是回去,首先也必须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即使能够安全回去,谁能保证那里没有敌军?”

军长的这一席话让嚷着要回去的战士心里也凉了半截。

“我们是红军战士,为人民、为革命打仗牺牲理所应当,况且,在我们后面,红一军正在日夜兼程地往回赶呢!”

蔡申熙的一番话,稳定了战士们的情绪

1930年12月下旬,敌人重兵突入根据地,占领了特委所在地,此时缺衣少穿的红十五军势单力薄,粮食供应也发生严重困难。

蔡申熙与曾中生等人商量后,决定先突破敌人的重围,到皖西与红一军会合,然后一起杀回来!

经过几天整顿后,红十五东进至福田河,在这里遇到敌军一个团的堵击。在绝大多数战士有枪无弹的情况下,蔡申熙毅然下令吹“冲锋”号。

“接近敌人就是胜利!”战士们都明白如果不能尽快冲入敌阵,就会变成敌人的活靶。一批批战士被敌人子弹打倒,但是密集的火力并没有迟滞他们冲锋的速度。

敌军指挥官愣住了,大呼:“这些人不要命了,哪有拿着脑袋往刺刀上撞的打法!”红军战士无畏的精神终于压垮了敌人,他们奋力冲到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战将该团一举击溃,歼敌数百人,解决了部队弹药问题。

1931年1月上旬,与红一军成功会师,两军合编为红四军,红十五军改编为新编红四军第十师,蔡申熙任师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四军成立

“围点打援”“坑道作战”“运动战”之父。

两军的会师反攻,迫使敌军处于守势。侵入根据地的敌军采取深沟高垒的战术,坚守不出。战士们嘲讽为“乌龟战术”。但红军部队缺少重武器,一时间,还真拿国民党军没有办法。

曾中生、徐向前、蔡申熙、许继慎四位黄埔高材生反复讨论,经过几天的琢磨,他们想出了围点打援、坑道爆破和飘忽战术三种破敌之法,并将率部试阵的任务交给了蔡申熙。

试阵的第一仗是围攻磨角楼。

1931年1月26日,在麻城以北的磨角楼驻军随只有一个营,但有着坚固的防御体系。按计划,蔡申熙率主力向磨角楼发起强攻,国民党军不知是计,紧急派出四个团支援,殊不知许继慎率红十一师已等候已久,对援敌迎头痛击,将其击溃。磨角楼守敌见大势已去,也放弃抵抗。此战歼敌虽不过千人,但却开创了围点打援的先河,从此这个战术成为红军克敌制胜的主要法宝之一。

试阵的第二仗是强攻新集。

1931年2月上旬蔡申熙率部强攻新集镇,新集城墙高两丈有余,城池碉堡全部用长方岩石灌糯米浆砌成,异常坚固,机枪迫击炮都奈他不得。蔡申熙不动声色改变策略,每天依旧发动佯攻,暗地里利用城北一家小店作掩护,悄悄地挖通了到城墙底下的坑道,然后将数百斤烈性炸药全部塞到城墙下面。

几分钟后,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城墙被炸开了一个豁口,战士们冲进城内,全歼守敌。

攻克新集,在战略上意义更大。此战打通了鄂豫边和商南根据地的路线,新集由此也成了鄂豫皖根据地的政治中心。

这次坑道作战战例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次尝试,更是一次创举,为后来作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性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桥镇大战是试阵的第三仗。

1931年3月,为扩大战果,红四军向平汉路发起攻击,这次出击使国民党军北部交通大动脉完全瘫痪。国民党急令岳维峻的三十四师前往解围。得知敌援军动向的红四军星夜奔袭在孝感双桥镇与之交战。在蔡申熙等红军将士的英勇战斗下,愣是将这场与兵力超过我军的岳维峻部的阻击战打成了歼灭战。对于这场战斗,徐向前心有余悸地回忆说:

“战斗十分激烈、残酷。我们站在山头,看得清清楚楚:敌我双方反复冲杀,扭成一团。我们的部队真英勇,干部带头冲锋、肉搏,伤亡再大也不打退堂鼓,我十师师长蔡申熙胳膊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这是个硬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地庆祝反围剿胜利

这是红四军第一次通过飘忽作战(运动战)取得歼敌一个师的空前大捷。这场战斗同时也宣告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蔡申熙因此也成为了 “围点打援”“坑道作战”“运动战”之父。

蔡申熙的一生短暂而传奇,这个天才军事家原本能有一番大作为,却在命运手中戛然而止。

1932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严重受损。“救火队长”蔡申熙于危难之际任第二十五军军长。10月9日率部在掩护红四方面军西撤时,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红十五军的主要创始人,蔡申熙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有着重大贡献。蔡申熙也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去世时年龄最小的一位。徐向前元帅称赞他“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

谨以此文纪念蔡申熙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