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刘伯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事家。原名刘明昭,字伯承。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当时,亲朋好友多不赞成此举,他却慨然作答:“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他剪掉辫子,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刘伯承
1927年4月,刘伯承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这是中共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被任命的第一个军长职务。7月下旬秘密转赴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同年底奉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0年夏学成回国,协助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举办短期军事训练班,并负责讲授游击战、运动战等课程。
1932年1月前往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在前方指挥作战,取得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期间,撰写《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等,并翻译多篇苏军教材和理论文章,促进了红军干部军事素质的提高。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任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等职。
刘伯承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他经常用“勇是男儿头上的桂冠”、“无角绵羊受欺压,有蛰的黄蜂不可侮”等话语来激发将士们的对敌斗争信心。他指挥部队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两场经典战役。
夜袭阳明堡
1937年10月10日,在忻口会战中,为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奉师长刘伯承之命,前往代县、崞县以东地区,执行侧击南犯日军后方的任务。此时八路军3个师刚完成整编。
16日,第769团进抵滹沱河南岸的苏龙口村一带。这里位于忻口至大同公路的东侧,是侧击日军的理想地点。部队刚刚到达,团长陈锡联就看到天空中不断有日军飞机连续地飞过,飞行架次之密就像在马蜂窝附近,飞行高度之低就像在头顶上飞。看了一会,陈锡联猛然一惊,他想道:是不是在周围有日军的机场啊?找来老乡们一问,真是如此!就在河对岸十里地外的阳明堡有日军的一个机场,是简易的机场。这时,打不打这个机场,陈锡联有些犹豫,打的话,以往没有打飞机场的经验,如有闪失可能会代价惨重。不打吧,错失如此好的战机,又不甘心。各营官兵纷纷向团长请战:“下命令吧,坚决干掉它!”
陈锡联虽然很想打,但是心想还是要慎重。他决定先派人乔装成民夫摸清敌情后,再定作战方案。第二天天亮,3营长赵崇德组织战士化装成民夫沿河岸去侦查。刚登上河边的一座山峰,最前面的战士突然叫道:“快看啊,飞机!”所有人急忙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就在阳明堡的东南方,一架架灰白色的飞机整齐地停在空地上。
大家正要返回时,一个老乡慌慌张张地跑来。原来他是被鬼子抓去修机场的苦力,大家把他带了回来,团长陈锡联向他详细了解了飞机场的情况:位于阳明堡镇南侧的这个飞机场,共有24架飞机,分成3列停放着,每列共有飞机8架。白天分成三组轮番去太原、忻口轰炸,晚上就全部返回到这里。飞机场里修有工事,日军香月师团的一个联队负责守卫机场,但是,大部分日军都住在阳明堡镇里面,平常在机场里只有一小部分,包括地勤人员在内约有200人。集结在机场北端。日军眼下正在忙着夺取太原,做梦也想不到八路军就在他们的背后。
这个机会真是难得,“打,坚决打掉这个飞机场!”团长陈锡联终于下定了决心。可怎么打?从来没打过飞机场啊!“用火烧,用机枪打...”官兵们都抢着提建议,最后大家决定还是用手榴弹炸比较稳妥。团长陈锡联还决定必须发挥我军的长处——夜袭。分配3营为正面突击任务,炸掉日军飞机。1营负责破坏阳明堡四周道路和桥,并阻击敌人增援部队。2营为预备队。
夜袭阳明堡
时间到了19日的深夜,团长陈锡联命令作战开始。趁着夜色,3营长赵崇德率领两个连悄悄地摸进了机场。忽然,在西北角方向听到有一个日军呜了哇了地大叫起来,日军已经发现了!“打!”赵崇德带领大家与日军打了起来,整个机场顿时火光冲天,机枪声、爆炸声、喊杀声不断。大家将一捆捆拉响的手榴弹,扔向飞机,一架架飞机纷纷起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不一会儿,整个机场成为了一片火海。日军看到飞机着火,被激怒冲杀出来,白刃战随之展开,大家与鬼子奋力拼杀。
此时,还剩有几架飞机没被炸,3营长赵崇德带着几个战士冲向那几架飞机。突然之间,一颗子弹击中了赵营长,战士们去扶他,他忍着伤痛大喊:“去炸飞机,别管我,去,快去!”话音刚落,他就倒在了血泊之中。战士们忍着悲痛,冲向敌机,将手榴弹塞了进去......
夜袭阳明堡
经过激烈的战斗,日军守卫机场部队大部分被歼灭,共炸毁日军飞机24架。这场战役,成为抗战初期八路军继第115师平型关战役、第120师雁门关切断日军交通运输线之后的三个“首战告捷”之一,它创造了以步兵歼灭大量敌机的光辉战例。
1937年10月20日早晨,在忻口阵地上空,日军飞机的袭扰突然没有了,国民党军队正在纳闷之际,听说日军机场被八路军部队袭击了,飞机全部被炸毁后,阵地上的战士们顿时一阵欢呼。在阳明堡机场被炸毁之前,忻口战役的总指挥、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一直承受着日军空袭的巨大压力,事后他致电八路军总部:“阳明堡烧了敌人24架飞机,是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我代表忻口正面作战的将士对贵军表示感谢!”
连环伏击七亘村
1937年10月中旬,由于忻口久攻不下,日寇被迫改由正(定)太(原)路西进。国民党守军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晋东门户娘子关告急。
刘伯承
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时任第129师师长刘伯承率部火速向娘子关东南及以南日军侧后进发,寻机歼敌。为阻日军西进,刘伯承指示第386旅第771团在平定县桃家岭、七亘村一线采取运动防御,争取时间,同时调第772团回马山村,准备侧击西进日军。
听闻八路军的部署后,国民党第2军团司令兼第13军军长汤恩伯与刘伯承通话说:“我们几万人都顶不住,你们一个旅怎么能行呢?还是撤吧。”对此,刘伯承凛然答道:“游击战行不行,过后打给你们看看!”
汤恩伯
25日,刘伯承带着参谋、政工人员及警卫班共30余人到七亘村南三郎庙一带察看地形,寻找失联部队。刘伯承发现,七亘村附近道路宽不足2米,路南边大部分是高约10米的土坎,北边是几十米深的山沟,乃理想的设伏之地。当天,又获悉日军第20师团已向平定方向进犯,其轴重部队1000余人,尚留在距七亘村仅10公里的测鱼镇宿营。刘伯承判断,敌次日必经七亘村向平定输送军需物资,当即决定打一场伏击战,并将任务交给了386旅旅长陈赓。
刘伯承在地图上“七亘村”三个字上果断地画了一个红圈:“我们就在七亘村石峡沟至石门关之间埋伏下来,出其不意地打击日军,切断第20师团与后方的交通联系,牵制敌人西进。” 作战方案确定以后,第772团副团长王近山主动请缨率第3营执行伏击任务。
受领任务后,陈赓明确了772团主要作战任务:第3营第12连担任主攻,夺其辎重;第11连负责穿插、阻击和包围;特务连的1个排负责阻击后退之敌;第9连、第10连两个连为预备队,于村南青垴山高地集结待命。领到任务后,各连迅速占领阵地,伪装隐蔽,执戈待敌。
七亘村伏击
26日一大早,驻测鱼镇的日军约500多人果然出现在七亘村东的路上。9时,日军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区,但我军有意将其放过。战士们耐着性子等待着敌人辎重部队的靠近,90米、70米、30米……待其全部进入伏击圈后,随着王近山副团长的一声令下,刹那间,成群的手榴弹,密集的子弹倾向敌群。这时候,第11连按照原定计划,迅速抢占了七亘村南大道两侧及该村西南的定盘山,将日军步兵和辎重部队拦腰切成两段。当日军先头步兵企图掉头增援辎重部队时,遭到第11连的强烈阻击;日军后面的掩护部队,被之前击毙的横躺竖卧的马匹、骆驼及抛弃的军用物资挡住道路,亦前进不得,无法增援;被截击在中间的辎重部队,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束手待毙。只见骡马和骆驼受到惊吓,四处乱窜,畜撞畜、人撞人、人畜相撞,在狭窄的道路上自相践踏,尘土飞扬,血肉四溅。残存的日军一窝蜂似的往后撤,又遭到预先埋伏在那里的特务连1个排的猛烈袭击。激战至11时左右,日军除少数漏网之敌逃回测鱼镇外,其余均被歼灭。
七亘村伏击
第一次伏击战用了两个多小时便胜利结束了。我军伤亡10余人,毙敌3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及驮运物资的骡马300多匹,还有一份山西省和华北地区的军用地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军用地图都是中国印的。
第一次伏击取得胜利以后,在要不要再次设伏的问题上,刘伯承长认为:敌人的作战计划虽然被打乱,但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在平定地区的部队急需补给,而在未打通正太线以前,七亘村仍是日军输送补给的必经之路;而且,日军军官熟读中国古代兵法,他们应该深知“战胜不复”的道理。如果此时来个出其不意的“战胜有复”,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刘伯承大胆决定:对敌人来个守株待兔,再打一次七亘伏击战!
为了迷惑日军,当27日日军派兵到七亘村来收尸时,第772团主力专门当着日军的面佯装撤退,给敌人造成七亘村无兵把守的假象。实际上第772团第3营绕了一圈又返回来,集结在七亘村西改道庙公路南侧山地里。
七亘村伏击
不出所料,10月28日早晨,驻测鱼镇之日军由1个骑兵连、2个步兵连、1个炮兵连编成的400多人的兵力,掩护着辎重部队又循原路过来了。上次他们吃了亏,这次明显加强了搜索警戒,一路上遇有可疑之处便炮火轰击,大道两侧不断响起轰隆轰隆的炮声。由于有了第一次战斗的胜利,指战员们斗志十分旺盛,经验更加丰富,纵使炸弹落在身边,他们也隐蔽如初,纹丝不动。
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日兵,看到山上山下均无动静,便得意地吹起口哨,朝后面打“旗语”,通知辎重部队大胆前进。待其全部进入我军伏击圈时,第3营的战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日军辎重部队发起猛烈的火力袭击。顿时,日军被打得建制大乱,人仰马翻,鬼哭狼嚎。这次战斗,我军以20余人伤亡的代价,毙敌100多名,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50余支和大批军用物资及驮运物资的骡马100多匹、骆驼24峰。
两次七亘伏击战的胜利,切断了日军由井陉县至平定县的交通供给,打乱了敌人西进太原的部署,沉重地打击了日军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同时,被困在旧关以南山地的国民党曾万钟部1000多人,也终于从敌人的包围之中被解救出来。事后,刘伯承将缴获日军的战马、军刀、大衣等战利品,送给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一部分,卫立煌不得不佩服地说:“还是八路军机动灵活的战术好啊!”
卫立煌
七亘大捷中,刘伯承对前人的经验“师其意而不泥其迹”,一反“战胜不复”“兵不重伏”的常规,从实际出发,活用原则,在三天之内,连续两次在同一个地点,用同一支部队,伏击同一股敌人,创造了连环设伏的战争奇迹。后来,刘伯承亲自把这次伏击战命名为“重叠的待伏”,它不仅生动地体现了刘伯承精深的用兵韬略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为我国兵法的发展增添了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