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时间11月16日,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成功进行了远程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试验。

结论放前面:盖子没破是因为印度人把原来的弹头给换了

这个弹体形状就不是高超音速武器

顶着井盖飞确实非常奇葩,但这事儿最奇葩的地方不在这里,在于印式“土法上马高超”。这个弹体并不是什么“高超音速武器”的构型,而是一个勉强飞3马赫的常规气动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不去看那个搞笑的盖子,那是迷惑你的,先看这个弹体和弹翼。高超音速武器不需要这么大的控制翼面,气动效率过剩了,这玩意儿过剩并不是好事儿,它会导致高超音速飞行状态下安定性不足,稍微一丁点儿加工瑕疵你就修正不过来,比如说弹翼表面的喷漆,一点儿不均匀,跑了。

所以这玩意儿的布朗运动概率非常大。

正常的高超音速武器是啥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米国鬼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老毛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咱们的。

仔细看这个弹体,两大特征:一是都不会刷白漆,二是弹翼都很小。

为啥呢?高超音速你起码得跑个3~5马赫以上吧?这就有气动加热,要不是为了阅兵好看,DF17也不会给刷个白头,高超音速武器黑黢黢的那是因为那玩意儿刷的是烧蚀/耐热材料。

你印度刷个白漆你是要闹哪样?

你这个弹翼也不对劲啊,这么大弹翼你阻力这么大,真的能飞3马赫以上?高超音速武器看起来都非常的“尖”,是因为超音速激波的原因。高超音速飞行激波会变得非常的“尖”,那么在弹头激起的斜激波外面就最好不要暴露任何东西,同时还要考虑膨胀激波与斜激波耦合的问题,比如下面这个航天飞机的风洞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斜激波、膨胀波刚好耦合,阻力可控。你印度这玩意儿我也不知道吹激波会是个什么样子,但是最起码耦合不到一块儿去,你这个弹体一定是阻力巨大的。

大致看起来会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得出来印度人对这些弹翼都做了修型,可是后端那个三角翼也太出戏了,那是典型的超音速翼型 ,而不是高超音速翼型。它的激波一定会飘出弹头激波后掠范围,引发巨大的阻力。

破案了:印度这“高超音速武器”实际上是用巨大无比的助推器,把一个阻力巨大的非高超音速外形的飞行器,强行给推到高超音速区段,所谓的“大力出奇迹”。

那么盖子顶不破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这个盖子其实是原来给卵圆形或者尖圆形的弹头用的,结果印度人强行给换了个尖劈楔形弹头,力学结构不一样了,顶的位置不符合原装盖子的破碎力学结构,结果没顶破。

为了追求所谓的“高超音速”,印度人把一枚原来只能飞超音速的导弹拆下来,强行换了一个尖劈形的“高超弹头”上去,结果这个弹头在顶盖子的时候,不像原来能够顶到破碎点去,在低速下只能顶飞、不能顶破,结果就出现了这搞笑的一幕。

说到底,印度人根本没有高超音速风洞,没有风洞就没法做高超音速修型,只能是按着想象随便搞了个气动外形,用巨大的助推器强行加速到高超音速段。这一发所谓的“高超音速武器”其实是个试验工件,类似于我们放在风洞里的等比模型,是拿来收集数据用的。至于能不能收集到数据、收集到多少,那个我就不知道了。也不是说这种方法就不行哈,你拿个工件去风洞吹,还是拿工件绑火箭上面打天上去,效果是一样的。

但成本不一样。

风洞只要建好了,吹一次顶多消耗电费;没有风洞拿去天上强行飞,飞一次一发火箭。风洞里还能多角度多传感器密切观察,天上飞的话收集数据那就只能靠湿婆神给你托梦了。

这就是印度的穷AC高超。

点击查看推荐文章:

作者简介:龙牙是一名曾在西藏戍边数十年的退伍军人,他热爱文学和写作,对时政问题、社会新闻有着独到的见解欢迎关注公众号“龙牙的一座山”、小号“黄科长锐评”。

感谢您的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名片后台回复关键词如“精彩推荐、“中美关系”、“军事”、“毛泽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