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篇文《》里看到一些家长的发言,很感慨。这代表了国内很多家长在使用绘本时的误区:把绘本当做教材使用。关键是,还用不对。

那么这篇就分别讲下这两个问题:绘本为什么不是教材?以及,绘本应该如何使用。

1. 绘本为什么不是教材?

首先,绝大部分绘本都不是教材。

家长必须明白,绘本属于一般读物,是一种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带有艺术性与文学性的丰富补充(补充包括知识性与非知识性两种模式),但它并不具备教材的设计目的。

那么,什么是教材?

教材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一本书,而是一系列教学框架下的一部分。

以我大学本科的理论物理学专业为例,学习这个专业,需要先学习普通物理,力热光电,然后再学四大力学。除了这些专业课,还必须学习高等数学,以作为重要辅助。此外,还必须配备物理学实验的课程作为这一学科重要的实践部分。此外还有,英语学习来帮助阅读国外文献,一些选修课比如现代物理前沿,来帮助了解现代物理发展的最新成果,等等。

哪怕拿一本力学教材出来,那么这本教材本身也是有局限性的,它的学习需要其他方面的协同发展。而就这本教材本身来说,它的设计也要考虑其他科目中所需能力的发展的协调性。

说了这么多,简单说,教材一是要有全局性,是整体学习里的一环,同时教材还有局限性,需要其他方面学习的配合。

回到绘本。大部分绘本根本不是为了某一学习目标来配合设计的。绘本就像一道道小菜,每一道好吃的小菜都提供自己的风味体验与营养价值。

作为读者,阅读绘本就像一个食客,你可以挑选你喜欢的、好奇的、有意去补充营养的那些小菜去尝试。但是,你若想只通过某一道或者几道小菜就完全成为一道大餐,去完全均衡营养……不是不行,但这需要的是食客自己的组合能力与灵活应对能力。

换句话说,如果家长想把绘本当教材使用,那就需要家长具备使用教材的设计能力,是你去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材指使你。这是很多家长最大的思维误区。

所以像那篇文里家长的发言:用某绘本教孩子识图,孩子死活学不进去。这时候,作为一个正常的教育者,应有的应对是放弃这本绘本作为教学素材,而不是反过来完全否定绘本。

不适合你的不代表不适合别人,这个时候不适合不代表以后也不适合,这种情况下不适合不代表某些特殊情况也不适合。

没有任何一本教材能完全适合完全覆盖一个人的学习。就算是正常教学,我们也要考虑的是多样性,与多感官刺激,也不会完全指望一本教材就能达到什么目的。教材某种程度只是应对既定考试目标的一种范围划分与最基础的内容要求。

死磕一本课本达到某种成绩的学习理念是应试教育下的一种刻板观念。如果脱离应试教育的环境,这就是一种完全错误观念。

学习本身是没有考试范围的,那么学了多少,通过什么方式学,以及到底学到什么就是很灵活的事情。而绘本,虽然不是教材,但它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而更多的是“不止学习”。

2. 绘本应该如何使用?

我前面讲了,绘本就是小菜。

当一个人很穷的时候,他考虑的是吃饱。那么对他来说,主食可能最重要,小菜嘛,既填不饱肚子,又很可能不是自己喜欢的滋味,所以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这个人不会选择小菜。

所以只有我们有余裕的时候,才会看到小菜,有心情去品尝体会小菜。

对于阅读绘本来说,这个余裕一方面是指金钱,你有钱去购买各种各样的绘本去“品尝”,另一方面则是精神上的余裕,然而这对很多家长,现在很多人来说都是奢侈品。

尤其是在一个绩优制的价值体系下(我建议有余力的家长多去了解下绩优制这个概念),精神余裕对很多人来说是浪费。他们要求的是读一本绘本就需要达到收效最大化,不允许出现没有达到阅读预期的事情。

比如那篇文里举例的小达摩形象的认知绘本。如果把一本认知绘本完全当做教材,以认知作为阅读这个绘本教材的完全目的,那么自然会得出,这个小达摩形象因为水土不服会让读者“消化不良”。

这个结论对应的前提是“完全充分使用”,以认知目标为绘本的全部使用目的。但是,作为一般读物的绘本,除了这些目的,难道不能有其他价值吗?

比如,虽然我们对小达摩形象不熟悉,但是看了这个绘本就能多少有了了解,这不也是对异国文化有了了解吗?

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的孩子就看这一套绘本吗?

我们在儿童认知阶段,根本不能指望一本或者一套书通关,多种多样的绘本,才可以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内容,有的内容马上吸收,有的跑到潜意识里,在未来某一刻被提取出来。

如果家长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就更不能只看眼前的学习效能,真的像学校的应试学习那样去审视每一本儿童绘本,力求每一本内容的精准输入。

恰恰相反,使用绘本的正确操作,是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体验,这就必然会有看似多余无用的部分出现。我们对绘本使用的思维模式,要从能不能一套搞定,逐渐转化成,这套能提供些什么特殊价值。不去看“不能”的部分,而是看“能”的部分。因为我们需要的是“能”的部分,我们也有余裕去容纳那些暂时看不到“能”的部分。

同时,我也希望家长把对绘本的使用期待,从认知学习上稍微远离一些,就算不能提供完整充分的认知学习,那么绘本里的色彩、形象、各种有趣的细节,难道没有其独特的价值吗?

而且,家长必须知道的是,绘本阅读只是学习的一种选择,绘本阅读与生活化学习并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让学习更全面与自然的。

举个实例吧。我在这篇关于给娃讲性教育的文里《》使用了绘本,你会发现,我并不是拿出绘本直接念书,然后让娃学习,而是,我有我要讲的东西,我找到了一个生活中的“可教时刻”,然后再选择绘本里可以辅助我讲解的部分来使用。这就叫做把绘本当教育素材使用,而不是反过来被绘本教育。

所以,使用绘本有主动与被动两种方式。

如果你懂得如何使用绘本,知道绘本只是补充,那么可以把绘本当教育素材。这样的使用者,了解每本绘本的优点缺点,甚至某些缺点只是特点,就看如何使用。要知道,对于懂得使用的人,以毒攻毒都是妙手。

被动的使用方式则是,读就好,吸收喜欢的部分,但切忌被绘本教育,不要把书里所有内容都当做对的,都当做必须学会的知识——不得不说,这么读绘本实在太愚蠢了。

我觉得,大部分普通父母,不是专门去研究绘本的家长,采取后者就好。把阅读每一本绘本当做和娃一起逛小吃一条街,遇到好吃或者不好吃的都一起讲讲一起吐吐槽。放低对绘本的教育预期,要知道大部分对人生有益的东西都不是我们能预知的,都是潜移默化的。而那些我们在教育中感到恐惧的负面内容,其实也没有那么严重,在我们与孩子共读的过程中,只要好的坏的都去充分讨论,所有思考都会变成有益的部分。重要的不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而是我们怎么去看待。

而对于绘本专业读者,我也希望,区分科研与大众使用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绘本,比如去看绘本对儿童认知的影响,但是得出的结论反过来并不一定成立。对认知学习不那么完美的绘本就不适合阅读吗?要知道,科研讲求的是某个狭窄角度的细分探索,但这个角度不能覆盖整个绘本的全部价值。

最后的选择完全看你到底把绘本当做是教材,还只是一碟小菜。在完美适合与内容糟糕之间,才是大部分绘本存在的空间。绘本没有那么全能,再好的绘本也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不喜欢嘛,接着看下一本就好了。希望在阅读绘本这件事上,在公共领域里,所有人都能有更多精神余裕,都能take it eas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