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1月,此时中国的护法运动还在进行,驻守长沙的北洋军阀傅良佐不敌桂系军阀兵败逃脱。

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毛泽东为了防止溃军扰民,就借用正确的心理分析和战局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毛泽东形象

在未伤亡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让3000余北洋溃军缴枪投降。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向世人展现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如果按照他原本的人生轨迹来说,从师范毕业的他最终会做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

但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也并未放弃他的理想,只不过教授的学生从个体转变成了整个国家。

自19世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方法救亡图存。

可惜的是从睁开眼睛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些办法并没有挽救这个支离破碎的山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鸦片战争形象

直到新文化运动开始,大批的学者开始驳斥中国传统文化。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也。

这一时期开始,国人无论在哪个层面都认为西方远胜中国。

思想弱于西方,科学弱于西方,军事弱于西方。民族孱弱于斯,此时之举也算无可厚非。

但是身处这个时代的毛泽东并未向其他人那样全面迎合西方文化。

他开始一步步走遍中国,对当时的国情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方法才能挽救这个积弱已久的国家?

这份脚踏实地的精神也就是后来《反对本本主义》提出的没有经过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和从西方学习回来的国民党军官不同,西方的军事理论讲究的是正面作战,依靠决战来取胜的策略,并且军事人才上还遵从着精英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位越高,待遇越好。他们认为只要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依靠士兵就足以应对任何的战争环境。

而毛泽东懂得如何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就如同后来经常说的解放战争是老百姓推着小轮车推出来的。

和绝对的西方军事理论不同,毛泽东主张中西合用。将西方的《战争论》和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和《二十四史》灵活运用,融汇成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

毛主席推崇的战争论中提到过军事家需要有卓越的哲学思想,不能局限于经验或者脱离战场的实际情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后来的四渡赤水和多次反围剿中,毛泽东以绝对劣势的兵力牵制着十倍甚至百倍大军。

据不完整统计,毛主席亲自组织和参与指挥的战役多达200余次,比一些一线的指挥人员一生指挥得都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形象

毛主席的军事才能还与他早先从基层士兵成长有关,18岁的毛泽东在湘军中主要偏向于后勤类的工作,所以更能了解士兵们的真实想法。

等到了指挥红军时,毛主席奉行官兵平等,军官叫做指挥员,士兵叫做战斗员。大家都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只是分工不同罢了。

战斗中毛主席与广大士兵一样边学习边作战,所以毛主席才能从思想家走到军事家的前列。

毛泽东不只是思想家更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实践家。

中西合并,实事求是,发动群众。最终才能百战百胜,才能更快地适应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