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泽华,作为汕头知名作家、学者,他创作了《山那边是海》《这方热土》《大潮的呼唤》《南海涛声》《那年那事》等多部著作,也被认为是“代言汕头”的代表作家之一;写作几十年,其作品都锁定在汕头这片热土。前不久,张泽华接受专访,聊人生、谈写作。无论是回忆当年的经历,还是说起创作初衷,他的风格一如既往地直率。

与从军梦擦肩而过

“离开工作岗位,我于书房临窗而坐,读书写作,过眼历史、琢磨诗句。”张泽华退休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写作上,相继出版了《山那边是海》《这方热土》等著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文字成了我体验生命、思考自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当然是件比较辛苦但也最为惬意的事。”回忆起自己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学梦,张泽华笑了笑说。

张泽华出生于普宁一农民家庭,从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书看电影和写作。16岁时考进省邮电中专,因故不得不辍学回乡当农民。彼时,拥军爱民震撼心灵,家喻户晓,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农民,张泽华早出晚归在村里生产队务农挣工分,他对军旅生活非常向往,参军入伍成了他的梦想。

在秀陇村党支部书记的大力举荐下,张泽华完成了报名参军的政审体检环节,拟定到边疆云南部队光荣从军。听到这消息,他很是兴奋。但因为驻地那边冬雪纷飞,元宵后才能送兵。

然而,命运无常,世事难料。那年正月初三,张泽华的父亲于家中摔倒,10天后去世,享年53岁。母亲悲痛欲绝,不知所措,苦劝其放弃从军梦。身为家中长子,张泽华沉默良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最后决定留在家乡。就这样,他与从军梦擦肩而过,成为村里的一名民办教师。

此后,张泽华挑灯夜读,费尽心思撰写散文、小说和通讯、特写等,投稿县广播站、《汕头日报》《广东农民报》等报刊、电台。19岁那年,他撰写的处女作一组民歌在《南方日报·农民版》头版发表,他备受鼓舞,激发了文学创作的热情。20岁,他在村里加入党组织。

21岁那年,张泽华被县组织人事部门发现并吸收为国家干部,到普宁县文化馆当创作员,后来又先后调到公社党委办、县团委等工作,从此开启了他的从政之路。由于“能写”,张泽华很快脱颖而出,1985年,他从普宁县团委书记调任汕头市团委副书记、书记。这期间,他在文学创作方面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创作的报告文学、小说等作品,被频繁刊登在各种媒体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笔墨传情礼赞家乡

张泽华的作品涉及领域宽广,体裁多样,题材却大都选自家乡,无论是小说还是报告文学,视角独特,或视野开阔,或深邃厚重,或质朴感人;既有对历史的冷静审视,又有对现实的热切关注,读来大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麦贤得:战斗英雄的青少年情怀》写的是战斗英雄麦贤得几十年来,关爱青少年成长,为孩子们指引前进方向、积蓄奋进力量的故事。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蒋子龙评价他写英雄麦贤得,“摄人心魄,通篇气骨挺立,意蕴酣畅而沉浑,富有历史的穿透力”。

《李大西,为中美科技牵线》《谢国民,泰国商界巨子的汕头情结》《活跃在硅谷的潮裔年轻人》……张泽华用热烈动人的抒情笔触写出海外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

《点赞国家级专利发明人》《王佩君和外砂李厝集义福利会》《纪耀宏的故事》《一花引来百花香——访“花木状元”张木兴》《技艺迷住瑞士人——访普宁县绣花姑娘李少云》《失去双臂的黄开文》……在他笔下,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活,每一个平凡人身上都有着不平凡的故事。

《挺拔青松耀红场》《辛亥革命时期的潮汕华侨》《关山难断故乡情 岁月不老中国心》……他采写报道了大量潮汕红色故事,一个个感人故事震撼心灵,一个个英雄人物栩栩如生,深深打动着读者。张泽华说,深入了解红色革命历史,挖掘革命人物背后的细节,才能让红色精神从符号、理念,变成向我们走来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变成我们身边鲜活的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些年来,张泽华把主要的心血都放在市公益基金会上,策划了很多公益品牌,如打造关爱困境儿童“汕头模式”、实施“百名小发明家培养计划”、邀请中国著名作家到汕头采风、策划“梦归潮汕”寻亲公益项目等,为潮汕公益圈带来一股春风。

2014年,张泽华组织文坛名人来汕头采风,而后每一年邀请作家名人来汕,连续坚持了8年。张泽华负责陪同和接待,整天与作家们接触,谈古论今、说文议诗,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学识渊博,政治、经济、历史等知识广泛涉猎,并且都有自己独到而尖锐的见解。著名作家陈世旭啧啧称赞说,“老张一路上如数家珍,是活字典,领着我们阅读汕头”。

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从政坛到文坛,张泽华在几十年忙忙碌碌的工作之余,始终没忘从小就扎根心里的志趣与理想。因了他的文学情结,退休之后的他,水到渠成来了个华丽转身,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之中,圆了自己的作家梦。对此,蒋子龙认为他“从政经历丰富锤炼了他的文思,而文学创作不仅浸润了他的品性,也将他的人生拉宽”。

多年来,张泽华笔耕不辍,一直践行着作家的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品频频发表在全国、省、市的报刊上,至今已发表200多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通讯特写等,先后有36篇(次)作品分别刊登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侨联主办的《海内与海外》月刊、河南省文联主办的《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月刊、中国文联出版的《中国文艺家》月刊、《两岸三地》等报刊。

梦想的种子总会在辛勤的浇灌下开花结果:他的剧本《红日照村河》获广东省文艺汇演剧本奖、报告文学集《大潮的呼唤》获香港陈伟桑榆文学奖特别奖、《山那边是海》获全国文学优秀奖……不难看出,文学对他的滋养,让他葆有了永不衰竭的激情与青春,同时也激发出他澎湃的创造力。“有点欣喜、有点惶恐,有点不适应”……面对文学路上的硕果累累,张泽华道出心里话。

近日,张泽华偶翻几十年前出版的一本书,发现其中一篇小说《洪二婶的水果店》,发表于1974年,选登于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潮汕民兵斗争故事集》。从1974年到2024年,刚好半个世纪,张泽华百感交集,有耕耘就有收获,里面凝聚了他的文学初心和辛勤汗水。

“我喜欢写那些发生在我身边的人和事,记录平凡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张泽华说,文学艺术的意义,就是能让人类的精神记忆变成一条联通过去、今天、未来的河流。写作自然也是有感而发,有责任,才会去观察,才会有自己的感受,创作才会真诚,不致流于空泛和浮躁。

来源:海内与海外杂志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