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落脚,以此地为中心领导全国革命。延安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管理体系,确立了医疗卫生工作方针,制定了医德医风准则。

进入新时期,一代代老区人民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传承陕甘宁边区群众卫生工作经验,不断解放思想、艰苦奋斗、改革创新,老百姓的就医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老区建一所正规医院

今年已97岁高龄的秦燕娥,退休前是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的副主任医师。从该院建院起,她在该院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

“1937年,为躲避日本侵略的战火,我与家人从山西省渡过黄河抵达陕西省。那段时间,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人的痛苦和屈辱。”秦燕娥回忆,1949年,她从西安产校毕业。同年9月,党中央得知由于战争创伤,延安经济尚未恢复,缺医少药问题尤为突出,决定给延安赠送一批药品器械,并尽快建立一所医院。

响应新中国的号召,秦燕娥与十几名医学毕业生一起,跋山涉水步行来到延安。1950年4月,他们在宝塔山脚下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筹建了延安人民医院。“这家医院就是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前身,也是当时延安、榆林地区唯一的正规医院。”秦燕娥介绍。

秦燕娥回忆,初到延安时,她和同事们被安排在陕北行署门诊部工作。“当时,门诊部力量很弱,只有一两名医生,没有病房。”秦燕娥介绍,“后来,延安人民医院建成开业,设置了内科、外科、五官科、药房、化验室等。病房是一排土窑洞,内科病房从左向右安排患者,外科病房从右向左安排患者,没有严格划分,谁的患者多谁就多占些。”

除了党中央提供的160余箱药品器械和百余个旧窑洞外,其他所需物品都没有。于是,医院提出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自力更生、勤俭办院”的方针。秦燕娥和同事们一起动手装饰窑洞、盖新房,制作各种医疗器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院面貌焕然一新。

“我和同事们无微不至地照顾患者,给患者送水、送饭、洗脚、洗头。医院在山上,走动不方便,护士们还学会了为患者理发。”秦燕娥介绍,即便条件艰苦,他们也尽力给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服务。

后来,秦燕娥进入西安医学院医师专修班进修皮肤科专业,并在医院设立皮肤科,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学科建设更加完善。

接过救死扶伤接力棒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 需要的地方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批像秦燕娥这样的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从五湖四海来到陕北延安,接过救死扶伤的接力棒,奉献出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1955年,24岁的西安姑娘孙联珍从西北医学院毕业,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延安。此后,她扎根陕北,为老区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60余年。她是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原主任,用自己精湛的医术迎接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她毫无保留地做好传帮带,培养出了杨明、李红梅等妇产科新一代学术领军人物。

在几代人的接力努力下,如今的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简陋的窑洞变成了宽敞明亮的门诊、住院大楼。如今,医院占地6.8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900张;拥有大型医疗设备300余台(件),手工自制的器械被先进的医疗设备所取代;远程会诊的应用、医疗集团的设立,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来到当地老百姓身边;曾经条件简陋的妇产科,从只有14名医护人员,经过传承发展,现已成为拥有166张床位、210余人的“陕西省市级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

居民获得感持续提升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建院历程,是延安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缩影。从全市的整体情况来看,无论从医疗资源总量还是从满足居民医疗服务需求而言,医疗卫生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当前,全市有医疗机构2344个,有三级甲等医院3家,13家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甲医院水平,千人均床位达7.54张,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达8.94人;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20个;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单位1个、省级中医重点学科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中医优势特色专科)7个。”延安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胡生凡介绍。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延安市持续深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推行“外引内联”托管改革和医联体建设,县级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居民看病就医的可及性和获得感持续提升。

“对外,我们与北京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合作办医,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带动提升市级诊疗水平;对内,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为龙头,组建3个城市医疗集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6.72%,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1岁。”胡生凡介绍。

记者手记

一生一事

一辈子,一件事。秦燕娥用她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她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延安,奉献给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秦燕娥回忆,当时,考虑到延安条件艰苦,原陕西省卫生厅领导向到延安建院的一行人承诺:医院建好两年后,想留下的继续留下;不想留的,可以回西安重新安排工作。服务期满后,她选择留下并一直扎根于此。

家人曾经问她,是什么支撑她留下来。秦燕娥说:“我觉得延安人挺好的,淳朴善良。在这工作也挺好的,很充实、很满足。看着医院越来越好,我觉得自己做了件有意义的事。”

秦燕娥虽然已经97岁了,但生活完全自理。她一直心系医院的变化,希望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不断发展,创造更大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健康报记者 郭蕾

编辑: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1X3JQE0】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