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东北长白山的腹地,抚松静静坐落,于岁月流转间,孕育出一味传奇本草——人参。它扎根于这片土地,贯穿历史,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到皇家御用药材,身份多变,却始终占据着本草世界的独特地位。抚松人参,不仅是一味药,更是一部史书,写满了时光的故事与生命的奥秘。如今,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书页,探寻抚松人参如何在岁月长河中,加冕“百草之王”,领略其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抚松人参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踪迹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4000余年前。2018年4月,在抚松县大青川窑厂遗址的抢救性发掘中,专家们有了惊人发现。在清理出土的陶器、石器等小件及大量陶片时,一件夹砂陶器底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器底中存留着少许食物残渣,虽历经岁月风尘而风干,但仍保留着最初的形态。其中一小块固形物上纤维根根分明,疑似一块肉,而旁边配料根须分明,竟是一株人参。这一发现震惊了在场所有人,尽管在工作人员准备拍照记录时,食物残渣因氧化迅速变黑无法辨别原形状,但这无疑是人参作为食物与肉一同烹煮的最早考古发现。

当时居住在长白山地域的先人们,究竟是有意食用人参进行保健,还是仅仅将其作为普通食材果腹,虽已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在远古时期长白山的极寒环境下,艰苦的生活环境或许促使人们开始探索人参的食用价值,而人参或许就此成为了人们养生保健的最初选择之一。

抚松人参采挖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1600年前。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抚松就已有人走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唐渤海国时期,长白山野山参成为渤海国向唐王朝朝贡的主要贡品之一,彼时的抚松人参,便已沿着古老的朝贡道,走进了中原王朝的视野,开启了它的荣耀之旅。到了明代,以人参为主的采集业成为女真族的支柱产业,抚松人参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代人参作为清朝的重要经济来源,被称为“贡参”,抚松更是成为人参的重要产出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民国时期,长白山地域土匪猖獗,加上过量采挖,野山参产量逐年下降,此后,长白山森林大量采伐破坏了野山参生长条件,使其资源日趋枯竭。但即便如此,抚松人参依旧凭借其深厚的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历史的舞台上屹立不倒。

抚松不仅是人参的采挖胜地,更是人参栽培技术的重要发祥地。中国栽培人参始于1600余年前,而抚松园参栽培始于1567年(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近460年历史。抚松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如原始森林形成的腐殖质土层养料充足、玄武岩形成的白浆土和灰棕壤构成的底壤确保水分充足等,为人参栽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从最初的移山参栽培到后来的种子播种栽植,抚松人在人参栽培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其栽培面积和技术在历史上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抚松的人参加工历史同样源远流长。古代劳动人民从利用人参之初,便懂得对其进行简单加工和炮制。从晋代的保存方法,到南北朝时期的采根、刮皮、晒干,再到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红参加工技术,以及明清时期加工方法的日益完善,直至现代长白山红参的试制与投产,抚松人参加工技术不断演进成熟。如今,抚松已成功打造人参食品、饮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等五大系列多达600余种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人参贸易方面,抚松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有文字记载的人参贸易,最初以朝贡形式展开,如渤海国、新罗国向唐王朝朝贡人参。后来,在宋辽时期的“榷场”、明朝的“辽东马市”等,都有人参交易的身影。清代及民国时期,人参贸易受到统治者政策的影响,东北人参主要在营口等港口集散。如今,抚松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家级人参交易专业市场——万良人参市场,全国80%的人参在此交易,2023年鲜参交易量高达3.28万吨,鲜参总交易额达27.4亿元,干货交易更是达到42亿元之巨,抚松已成为全球人参交易的核心枢纽。

抚松人参,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心血,它不仅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更是抚松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继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