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考”报名进入尾声,“省考”的风又吹来了。11月初,四川、上海、浙江、山东、天津、江苏、北京陆续发布了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7省市考试时间纷纷“撞车”,让无数考公人士面临“N选1”的艰难抉择。
而有一群人,在经历了国考没岗的打击后,再次遭遇省考无岗的“闭门羹”,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往届生。
截图自小红书
事实表明,除了国考有近七成岗位仅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外,本届省考中,诸多省份招录计划也在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倾斜,具体表现为招录人数增加、以及招录政策放宽。比如,上海明确,报考本市公务员岗位的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年龄放宽到40周岁以下。
今年,北京市考招录4487人,限2025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人数就有2649人,占比高达59%,比去年足足多了7.2个百分点。与此相同的还有浙江省考,招录7820人中限应届生的就有4615人,较去年增加571人,近60%的招录名额只面向应届毕业生,往届生无法报考。
天津市考虽然今年缩招了,但从占比来看,去年招录应届生的人数占总数的45.2%,今年的占比达到48%,同样有上升的趋势。今年四川省考专门面向高校应届生(含普通选调生)的岗位招录3462人,比去年增加361人,限应届生招录占比比去年增加了1.3%。
在如此环境下,往届生考公,还有机会吗?
国考,“偏爱”应届生
结合近5年国考岗位数据,自2021年起,国考面向应届生的招录人数逐年攀升,从2021年的1.5万人,到2023年的2.5万人,再到2025年的2.67万人,仅限应届生报考的岗位扩招趋势尤为明显。自2022年起,国考的应届生招录人数占比便已突破60%,并在2025年达到67.3%,这一比例常年稳定在65%-70%,居高不下。
依据“零和博弈”规律,若国考近70%岗位仅对应届毕业生开放,那便意味着,往届生可报的岗位仅有30%左右。虽然今年国考规定必须有1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岗位共计招录5680人(占比约14.3%),但与只招应届生的2.67万相比,后者约是前者的5倍。不少网友吐槽:“去年往届生可以报的岗位,今年仅限应届生了”“辛辛苦苦积攒的2年工作经历,到头来成为了考公的拦路虎”。
除了应届生岗位比例大幅提升,国考对专业限制越发严格。尤其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往届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是难上加难。与此同时,国考学历门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职位“拒绝”本科生,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对于那些提前在本科就业的往届生来说,丰富的职场经验可能抵不上崭新的“一纸文凭”?
这一尴尬处境下,“往届生+本科及以下+冷门专业”凑在一块儿,几乎可以说与国考“无缘”。究其原因,国考并没有一个“三不限”岗位。只要是往届生可报考的岗位,报名人数都比较多,竞争极为激烈。以国考湖北地区职位为例,往届生报录比约96:1,应届生报录比约41:1,上岸难度天壤之别。
往届生的战场,在省考?
张雪峰曾说:“建议所有往届生把重点放在省考上”。不少人认为,往届生的主战场,在于省考。可事实并非全然如此。
在已发布2025年省考公告的7个省市中,已有4个省市仅面向高校应届生的名额占比明显上升。其中浙江、北京对应届生的“厚爱”尤为明显,两省市作为常年应届生招录人数占比超过50%的省份,今年的应届生招录计划再创新高,招录人数均跃升至59%,已逼近六成。
纵观全国各地的公务员考试,广东、辽宁、湖北、西藏等地同样也是招录应届生的考公“大户”。以2024年为例,这些省市均设置40%以上专门面向应届生的录用计划,剩下的50%左右的招录计划为不限制身份(浙江只有31%),即应届生和往届生均可竞争。这意味着,应届生可报岗位为90%甚至更高,往届生可报岗位只有50%左右。得知这一结果后,可谓“一家欢喜一家愁”。往届生相对于应届生的优势,太小了。
不过,也有个别省份旨在打破“考公是应届生的天下”这一论调,对往届生格外“友好”,比如上海和河南。
上海市考从不专门设置应届生岗位,而是倾向于招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即A类岗位。每年上海2000多人的招录计划中,都有200-300人的招录计划仅限有工作经验的往届生报考,即往届生可报的岗位为100%,应届生反而需要和往届生同台竞争B类岗位。与上海市考情况相同的是河南省考,去年限应届生的招录人数为0,限基层工作经历的招录人数为254人。陕西、青海两地省考限应届生的岗位也寥寥无几、甚至没有。这几个省市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90%-98%的岗位为身份要求“不限”,对往届生的包容度极高。
“应届生”身份焦虑,减少
当下,就业形势日渐严峻,高校应届生因为“初出茅庐”成为了就业优待的“香饽饽”。在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国企、世界500强企业和互联网大厂等招聘中,应届生的身份实乃“香”,比如不少国企是只招应届生的。这一现实下,不少人心中那份因失去应届生身份而引发的就业焦虑有向上的苗头,甚至出现不少大学生主动延毕的情况。
为了缓解这一社会焦虑,这几年,“取消应届生概念”的声音不断出现。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卫呼吁取消应届生身份,“短期可适当延长高校毕业生择业期,而长期要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撰文指出,“应届生”这一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保护价值越来越小,需要考虑适时退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应当逐步淡化应届生身份的标签,看能力不看毕业时间。
不少省份相继发力,逐步放开了对应届生的身份限制,将其与考公考编的资格“脱钩”,有力打消了学生的应届生身份顾虑,给他们带来喘息的机会。
今年9月,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优化调整高校毕业生参加本市招考(聘)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本市事业单位、地方国有企业、在沪央企应将岗位向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含毕业当年度)的高校毕业生开放,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
同时,山东、湖南、贵州、广西等多地人社部门发文放宽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相关调整主要聚焦于两方面,一是延长应届生“保质期”,明确该群体为近2至3年内毕业的高校生;二是有过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不再作为应届毕业生的否定项。此举旨在破除普遍存在的“交了社保就不算应届生”等不成文规定。
其实,无论是应届生还是往届生,存在的都是就业问题。要解决所有人的就业,相关政策便不适宜做严格的条框分割。我们需要做的,是既要有呵护之心,又不有损公平,平衡好天平的两端,为年轻人提供多一种可能,让他们更好地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