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城与她的有机蔬菜
冬日的清晨,成都市双流区彭镇鲢鱼社区的农田里,嫩绿的小白菜心挂着露水,黑色地膜里的韭菜正探出脑袋呼吸空气。一个戴着草帽、系着围裙的短发女子上了一辆沾着泥土的三轮车,沿着田埂巡视菜的长势。
短发女子叫王成城,农场主,乡下种菜,城里卖菜。8年前,她还是在法国开餐厅的老板、古玩生意经营者,闲暇之余喜欢旅游。王成城在超市搞调查时发现国内外有机蔬菜价差非常大,“这是一条新赛道!”为了让更多人吃上平价有机蔬菜,她拉上另外4位“海归”和一位川大毕业的朋友,一头扎进了双流这片农田……
“海归”组团下乡
把有机蔬菜价格降下来
从“海归”到农民,是个意外。
王成城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学的是工商管理,在法国巴黎商学院留学期间,她修的是教育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然而,正是留学经历中的一次市场调研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在读硕士研究生时,为了完成市场营销的课题,王成城走进了超市的有机产品区。那里,琳琅满目的有机商品让她眼前一亮,尤其是有机食品,价格仅比普通商品高出约30%。然而,当她回国后再度踏入超市,却发现国内的有机蔬菜不仅品种稀少,价格更是高昂,一包有机韭菜的单价竟高达每斤20多元,是普通韭菜的近十倍。
巨大的价差,让从小就对商业感兴趣的王成城看见了一条新赛道,萌发了“把有机蔬菜价格‘打下来’,做平价有机蔬菜引领者”的梦想。
2016年,她拉上另外4位留学法国的朋友和一位川大毕业生,筹措300万元的启动资金,成立了一家专事有机蔬菜的农场,在双流彭镇鲢鱼社区和木樨社区相交的地方租下120亩土地种菜。
一开始,他们满怀激情地走进社区宣传,开设超市,推行会员制,试图通过“农场+自营会员超市”的创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独特的道路。然而,种植业的艰辛与不确定性很快给了他们沉重一击。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将他们的农田变成了一片汪洋。这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创业无奈与艰辛。
在经营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许多类似的困难与挑战。但正是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们一次次挺过难关。
为了让农场活下去,王成城也改变消费观,她将原来买大牌包包、名牌衣服和化妆品的钱省下来,投入到农场。理念引领、真心种菜、科技加持、积极认证,这些努力,逐渐让农场走出了困境。
如今,她的农场已经赢得了朴朴、盒马生鲜等知名超市的订单。令她最开心的是,她供应的有机韭菜价格从每斤10多元降到了6.9元,“有机韭菜的价格已经被我们成功降低了一半。”王成城自豪地说。
取得丰硕成果
基地从双流拓展到崇州、邛崃
翻阅王成城的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仿佛见证了她从都市丽人转变为田园农夫的奇妙旅程。
入乡随俗,王成城积极融入当地的乡村振兴事业中,她参加鲢鱼社区的城乡融合发展座谈会,向社区其他市场主体负责人讲述她的重启有机蔬菜会员制梦想,与社区党委探讨如何通过27家市场主体抱团取暖,实现流量变现与市场共赢。她又去参加供销社召开的会议,表达想参与到供销社体系的意愿。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成城与她的团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3年,在双流供销社的牵头下,木樨社区联结了社区内的12家企业,共同成立了双流彭镇木樨社区供销社。王成城担任总经理,负责运营工作。她利用自媒体直播等创新方式,推广本地的农产品,为农户和农场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
目前,他们团队已经拥有3个自营有机蔬菜基地,分别位于双流彭镇、邛崃和崇州,并与省内外多家合作基地展开合作,形成了平坝地区与高原地区产品的互补优势,全年能够为成都本地市场供应20多种有机食材。不久前,公司的有机蔬菜成功入选了双流第一批公域品牌“瞿上珍品”,其中有机生菜更是入选了“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双流基地的亩产值已经达到了3到4万元,带动了周边80余名农户的就业,解决了50余名妇女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为22户居民年增收3000元。
谈及未来的规划,王成城充满了期待。他们正在双流彭镇粮油产业园区里运营实验田,推广优质粮油品种和种植技术。她透露,未来他们将打造自己的粮油品牌“山野有序”。
从“海归”到农民,王成城深感有机农业给她带来的最大获得感是能够为人们带去健康。她看着那么多人吃上了她种的有机蔬菜,心中充满了踏实与满足。她认为,乡村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广阔舞台,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她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在这片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干出一番不凡的事业。
席秦岭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方耀
原标题:“海归”王成城:我在成都种有机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