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你每次去看病,都家属陪着去,是吧!”

“就是!”抗癌6年的赵全民看着一旁的妻子,点头肯定:“每次都去!”。

“这里头我顺便说一下。好多康复的患者都是家里有一个人鼎力相助。陪同、相助、真心地关爱,对这个患者的康复是一种非常好的支持。所以我提了抗癌六条理念,其中一条就是:癌症患者康复的最佳场所是家庭而并非医院。”

2024年10月10日,“袁希福老中医与他的千例癌症康复患者——2024龙年中国行西安站”大会上,在抗癌明星代表赵全民分享过后,袁希福院长看着赵全民夫妇,刹那间重回过去会诊室内一个个相似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全民得的是扁桃体癌,术后化疗1次后,从2018年7月8日开始在希福医院用药,而这一坚持就是6年。每次赵全民来找袁希福院长把脉调方子,妻子吴女士都在一旁陪着他,这给袁希福院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袁希福院长看来:“癌症患者康复的最佳场所是家庭而并非医院。在医院住院也就几天,不管做几次,每次都那几天,打针、做手术,回头就走了。事实上,得病往往与家庭、社会的环境有关系,而康复也与此有关系,最终的康复也看……”

“关爱!”一旁的抗癌明星代表张爱珍说道,她得的是胸腺癌,抗癌3年,对此也深有体会!

“诶!家里的关爱也好,家里的改善也好。其实家属的这个压力也是很大的,病人压力很大,但是两个人共同……”

听着袁希福院长的话,吴女士不住地点头,而后忍不住道:“家属比病人压力更大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就是!”抗癌5年的食道癌患者薛雄应道:“比病人还大!”

“所以两人经常互相沟通交心、互相的鼓励。有些病人还没倒了,家属先倒了,这种情况也很多。所以(癌症病人及其家属)互相关爱,这种情况康复的例子也非常多,而且是非常必要。”

说到这,袁希福院长看向身旁的赵全民,问:“像你的情况,是不是这样?”

“对!”妻子吴女士率先肯定道。

“前后没离过。抓药回去,她给熬。到你那拿现成的(草)药,最后领那回去家,自己熬的药。”赵全民在一旁补充,而后看了一眼妻子继续道:“哪天没事在家里熬着药。”

“一熬就是几个小时!”薛雄感叹不已。

而后坐在赵全民夫妇身边的抗癌明星代表李师傅,也加入了讨论,总结道:“感情日久天长,一天几个小时,难得的是长年的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此前开封站的脑瘤患者李梅红、杭州站的乳腺癌患者马怀英、秦皇岛站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刘文庆等等都是在自己的坚持和家人的鼎力支持下,走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