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一部极地探险史》
原作名:South: The Race to the Pole
作者:[英]彼得•范德梅韦(Pieter van der Merwe)
[英]杰里米•米歇尔(Jeremy Michell)
译者:刘萌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一读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编辑推荐:
·英国皇家海事博物馆巨制
·皇家格林尼治博物馆总馆长作序
·讲述人类探索自然的勇气、智慧与决心
内容简介
19世纪90年代末,极地探索的“英雄时代”开始了,无畏的探险家们与遥远南方的严酷环境作斗争,探索南极大陆,并成为首批到达南极点的人。罗伯特•斯科特、罗阿尔德•阿蒙森和欧内斯特•沙克尔顿这三个人领导的探险行动是本书的主题。《一路向南:一部极地探险史》描述了他们在尝试过程中所面临的非凡挑战和经历的极端困苦。全书配有精美插图,包括印刷品、绘画、船舶线图、导航设备乃至个人物品等,此外本书附录还详细介绍了各探险队的成员名单以及人物小传。
作者简介
彼得•范德梅韦(Pieter van der Merwe),1974年加入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后担任格林尼治皇家博物馆总编辑长达20多年。他撰写了许多关于英国海事历史方面的书籍。
杰里米•米歇尔(Jeremy Michell),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分馆馆长,也是“极地世界” 展厅的首席策展人。
译者简介:
刘萌,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对航空史和兵器战术史怀有浓厚兴趣,著有《苏伊士运河战争》等,译有《普奥战争:德意志走向统一》《海战论:影响战争方式的战略经典》《德国人眼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第六集团军之死》等作品。
目录
第一章 白色荒漠 / 001
第二章 “发现号”和“猎人号”向南极进发 / 027
第三章 白色战争 / 063
第四章 南极点争夺战 / 081
第五章 食物与补给 性命攸关 / 123
第六章 伟大的白色寂静——南极探险的影像史 / 143
第七章 “坚忍号”:一场光荣的失败 / 16l
第八章 是终点也是起点 / 191
附录1 各探险队主要成员名录 / 211
附录2 各探险队主要成员小传 / 217
参考文献及延伸阅读 / 227
索引 / 231
封面
试读章节
南极的漫长极夜终于在8月的第三周结束了,9月13日,斯科特概述了他前往南极点的计划。这次进军刚开始有17名队员参与,但最终只有一支4人小组会抵达终点。总的来说,这将是一次超过2575千米的漫长旅程。最初,探险队员们将与矮马一起出发,一旦它们在旅途中死亡,队员们就只能依靠自己和机动牵引车来拉雪橇了。这些矮马会把补给物资拉到最前方,而雪橇犬则专门负责给矮马运送饲料,然后再返回基地。这些都表明,斯科特仍然没有想好究竟该如何使用雪橇犬。
在漫长的冬季,探险队员们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精神压力非常大,因此他们很难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尽管斯科特表面上依然显得十分冷静,工作也有条不紊,但对探险队和自身能力的怀疑正如野草一样在他的内心滋长,他有时会突然抑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对下属进行挑衅和辱骂。斯科特和副手泰迪•埃文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现在对泰迪•埃文斯十分不满,认为只要他不在海上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笨蛋”。奥茨也认为斯科特不是一个好领导,他觉得使用问题频发的矮马是斯科特的失职。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极点探险队正式出发,他们拖着雪橇,但由于当时正刮着猛烈的暴风雪(这在夏季十分反常),雪橇上只装载了1吨给养。很快,他们就遇到了埃文斯遗弃的机动牵引车——由埃文斯率领的队伍率先出发,比斯科特提早了6天。其中一辆机动牵引车在距离小屋岬22千米处抛锚,另一辆在距离前者80千米处发生故障。当时的技术还很不成熟,但机动牵引车这么快就报废还是大大出乎了埃文斯和拉什利(Lashly)的意料,从那时起,他们就不得不利用人力运输物资了。斯科特在11月21日追上了埃文斯,3天后,他们射杀了第一匹矮马,用来喂养米尔斯和俄罗斯驭手德米特里•格罗夫(Dmitri Gerov)的雪橇犬。28日,探险队布设完所谓“中央冰障补给点”(Middle Barrier depot)后,又射杀了1匹矮马,第二天,他们经过了1902年斯科特探险队所抵达的最南端。此时,天气仍然很糟糕,暴风雪让探险队员们的衣服和睡袋都湿透了。12月9日,当他们在比尔德莫尔冰川海拔177千米的山脚下露营时,被迫杀死了10匹矮马中的最后一匹。从现在起,他们将完全靠自己来拖曳重达320千克的雪橇了。
对斯科特探险队而言,他们不可能预知到自己将会输掉这场“南极点争夺战”,而阿蒙森也面临着出师不利的状况。9月8日,他带着7名探险队员出发了(事后来看,这时出发还为时过早),只留下一名厨师留守弗雷门海姆大本营。一周后,由于人和狗都扛不住寒冷的天气,探险队又匆匆忙忙地逃了回来。这件事导致阿蒙森团队发生内讧,有两人拒绝再次参与前往南极点的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哈尔默•约翰森(Hjalmer Johansen),他是南森的前队友,经验丰富,曾被寄予厚望,但精神状态存在问题(约翰森于1913年自杀)。然而,阿蒙森很快压制了不同意见,10月15日,他只带了5名队员、4架雪橇和52条雪橇犬重新出发,约翰森和另外两人则另寻其他目标,事实上,他们成功地“第一次踏上”了爱德华七世半岛——刚好领先于日本人。
尽管天气恶劣,地形崎岖,但依赖因纽特人提供的毛皮大衣,阿蒙森一行人得以在干爽且温暖的情况下从容前进,他们乘坐雪橇每天可以行走五六个小时,行程达到32千米。阿蒙森探险队有很多优势,不论是狗、雪橇还是熟练的滑雪者,都可以在雪面上前进,从而节省了大量体力。此外,受益于阿蒙森之前的布置,队内的人和狗也都吃得饱、睡得好。相比于斯科特探险队,阿蒙森探险队还携带了更多物资,实际上,其每辆雪橇上承载物资的重量都有前者的两倍之多。随着阿蒙森探险队人数下降,他们之前在南纬82度布设的补给点所面临的压力也减轻了,这令整个团队的安全边际进一步拓展了。谨慎的阿蒙森还不满足于此,他更改了计划。由于携带了充足的物资,探险队得以在南纬82度线以外布设了更多外观醒目的补给点(即每隔60海里就有一座)。这为雪橇犬减轻了负担,并确保探险队在返回时不会因为补给不足而出现“苦难行军”的状况。相比之下,斯科特则盲目相信天气会转好(实际并没有发生),而且在“一吨”补给站之外,仅布置了为数不多的几个补给点作为安全备份。斯科特探险队员身穿的服装均由人工材料制作,远远比不上阿蒙森探险队员身穿的皮草,后者既可以保暖还可以排汗。而且,从效率上看,斯科特探险队换装的滑雪板也没有比他们之前装备的雪鞋强多少。除了米尔斯、格罗夫和雪橇犬外,斯科特的人和矮马每天需要跋涉长达8小时,行程却不超过21千米,在这期间,潮湿和寒冷交替袭向他们。
由于身处罗斯海的更东侧,阿蒙森翻越大冰障的旅程要比斯科特更长,但在极地高原高海拔地区,阿蒙森的旅程却要比斯科特短193千米。到11月17日,挪威人已经离开了“大冰障”,来到人类从未见过的地方——属于南极横贯山脉一部分的毛德皇后山脉(Queen Maud Range,由阿蒙森命名)耸立在他们的眼前,其海拔高度达到了4570米。19日,他们向西转了一圈,翻过越来越难爬的外围山脊,意外地来到了一座巨型冰川的边缘,阿蒙森将其命名为阿克塞尔•海伯格冰川——这是他的一个赞助人的名字。这座冰川的景象令人惊叹,与从极地高原缓缓向下延伸160千米的比尔德莫尔冰川陡坡截然不同的是,阿克塞尔•海伯格冰川的落差极大,在32千米的范围内,下降了2440米,且大部分落差都集中在短短13千米的范围内。阿蒙森再接再厉,利用剩余的42条狗接力将雪橇拉了上去,到11月21日,探险队员们已经站在了阿克塞尔•海伯格冰川的顶端,自离开“大冰障”以来,他们仅用了4天时间就走了71千米。
他们在距离南极点只有440千米的一个名为“肉铺”(The Butcher’s Shop)的营地停了下来。在这里,阿蒙森先是赞扬了雪橇犬们的杰出表现,然后立即下令射杀了其中24条。尽管很遗憾,但按照预先制订的计划,必须将它们的肉喂给其他幸存者。阿蒙森自己和他的部下们也亲手切下并吃了狗肉,他们认为这有助于防止坏血病(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正确的判断)。奥拉夫•比亚兰德(Olav Bjaaland)写道:“我们曾经在善良的格陵兰人那里享用过这样美味的晚餐,我要说它们的味道真的很好。”从那时起,阿蒙森探险队就只剩下3架雪橇了。他们乘着这些仅剩的雪橇小心翼翼地前进,冒着猛烈的暴风雪在一系列至今仍被称为“魔鬼冰川”的险恶裂缝区穿行。到12月8日,天色终于放晴,在天气好转的情况下,阿蒙森探险队经过了沙克尔顿当年抵达的最南端——距离极点156千米的地方,队员们纷纷对沙克尔顿当年的壮举表达了敬意,因为相较自己,他们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仍然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
同一天,斯科特探险队还在比尔德莫尔冰川下方,比阿蒙森探险队落后了大约400千米。他们在38天内行走了610千米,而阿蒙森仅用了29天就行走了620千米。12月9日,斯科特下令射杀了最后5匹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的矮马。两天后,斯科特将雪橇犬带到了比预期更远的地方,甚至拽着它们爬上了冰川较为低矮的部分,并建立了“下部冰川补给点”(Lower Glacier Depot),不过,与此同时,斯科特却命令米尔斯和格罗夫带着雪橇犬立即返回大本营。斯科特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对于雪橇犬的偏见是一种误判,但已经没有足够的物资供它们继续前进了。对于米尔斯和最后一批跟随他攀登至冰川顶部的支援分队来说,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因为他们只携带了很少的口粮。在比尔德莫尔冰川下方,斯科特探险队布设了一座命名为“屠宰场”(Shambles)的矮马肉仓库,不过,该仓库与探险队设在南纬79度28.5分的“一吨”补给站之间有超过640千米的距离,在相隔如此遥远的路线上,斯科特探险队却只设置了2个补给点。相比之下,阿蒙森探险队设置了6个补给点:在南纬80度之外,每增加一个纬度就设置一个新补给点,而且最后一个补给点距离大本营弗雷门海姆非常近。
随着雪橇犬离去,英国探险队只能在一个高达近2740米的陡峭冰川上独自拖曳雪橇了。这意味着,每名队员的腰上都绑着重达91千克的安全带。另外,有时候需要把雪橇从厚厚的积雪中拉出来,以及每次停下来时,雪橇的滑行装置都会被迅速冻结到地面上,遇到这两种情况,队员们就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随着矮马损失殆尽,斯科特为先前的“美好构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探险队员们只能靠自己的一己之力,面对全部艰难、困苦和危险,没有一条雪橇犬可以帮他们分担这些痛苦。鲍尔斯曾推崇过人力拉雪橇的方式,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可以驳斥英国人正在变得颓废堕落的观点,现在他发现这是他所遇到过的最累人的工作。斯科特现在终于了解到,可以把滑雪板垫在雪橇下方,再拉动雪橇,这样就可以提升穿越裂缝地带的安全性了。此前,斯科特对沙克尔顿制订的旅程时间表进行了压缩,从而规定了极为苛刻的步速,但在实际中,队员们并不总能按照这一速度前进。在接近冰川顶部时,首批支援分队的四人(包括外科医生、E.L.阿特金森、谢里-加勒德和一名未知队员)奉命返回大本营,只留下两架雪橇继续前进。其中一架雪橇由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和埃文斯军士负责拖曳。另一架雪橇由泰迪•埃文斯率领,他的手下包括鲍尔斯,以及坚韧的海员拉什利和克林。斯科特现在对埃文斯中尉抱有难以掩饰的敌意,因此他忽略了自从机动牵引车发生故障以来,埃文斯中尉和拉什利已经比其他人多拉了大约640千米的雪橇。圣诞节那天,埃文斯率领的团队差点因为一道裂缝而出现伤亡:当时,拉什利(正值他的44岁生日)正在攀爬一条长度超过23千米的陡坡,突然一脚踩空,虽然他身上系着安全带,但整个身体都消失不见了。幸好队友反应及时,才把他重新拉了出来。由于队员们越来越疲惫,指挥官现在只能驱使而非领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