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武装部队共有4大军种部队,分别是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外加一个武警部队。
这其中最特殊的就是火箭军,因为火箭军掌握着我国最重要的武器——核武器,是中国实施战略核威慑的核心力量、是震慑敌人最有力的杀手锏、更是祖国和人民安全的最坚实后盾,其地位是另外任何一支军种部队都无法比拟的。
说起火箭军,其实广大军迷更习惯“二炮”这个称呼,这是因为火箭军的前身就是“第二炮兵”,简称二炮,于1966年成立。虽然二炮作为享有军种地位的独立兵种部队成立较晚,但它始终处于我国所有部队的核心位置。
那么为何在50年后,国家突然改“二炮”名称为“火箭军”呢?这其中有什么说法呢?其中主要有三大考量:
第一:“二炮”由弱到强完成了时代使命,改变“兵种”部队的错觉;
从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1967年爆炸第一颗氢弹,使得我国成为联合国五常中最后一个研发成功核武器的国家,“二炮”也正是在原子弹试爆成功之际应运而生,尽管当时钱学森有意把“二炮”打造成一个单独的军种,还首倡成立“火军”,但彼时以它的力量还达不到一个军种部队的规模。
成立之初,“二炮”部队还没有一个军的兵力多,原子弹、氢弹还处于试验阶段,其他的东风系列导弹,也就研发成功了东风-1弹道导弹、东风-2弹道导弹、东风-3弹道导弹,属于中近程导弹类型,也没有做到大规模服役,同样是在试验阶段。
因此,起名为“第二炮兵”来命名这支战略部队,某种程度上是把他看作是陆军普通炮兵的升级版,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我国发展战略核力量用“第二炮兵”能起到掩护作用。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外界都以为“第二炮兵”仅仅是我国陆军的一个兵种部队,殊不知“二炮”才是共和国藏龙卧虎的核心力量。
到了新世纪后,“二炮”部队由弱到强实现迅猛发展,外界也广为人知,也就没必要藏着掖着了,把它改为“火箭军”不仅是实至名归,更有利于改变外界对“二炮”是兵种部队的错觉,利于提高二炮的地位。
第二:我国的战略核力量逐步发展壮大,有必要展现大国核威慑;
二炮发展到今天的火箭军,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核力量,仅次于俄罗斯、美国。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论核弹头数量,我国核弹头数量位列第三,尽管跟俄美两国的核弹头数量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多于法国、英国、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朝鲜等拥核国。
论洲际导弹,我国有海基的“巨浪-3”潜射导弹和陆基的东风-41、东风-5B导弹、东风-31AG导弹,可实现对美欧等全球所有地区实现全覆盖核打击,具备强大的威慑效果。
论高超音速导弹,我国有东风-17中近程导弹,威力仅次于俄罗斯,连美国都还没有服役。东风-17导弹号称航母杀手,可对西太平洋地区、南海地区覆盖保护,一旦到了战时,任何舰船或战机胆敢闯入相关范围,都是活靶子,可谓是御敌于国门之外。
除了有能搭载核弹头的战略导弹之外,还有东风系列的常规战术导弹,从而保证了火箭军无论是在核战环境下,还是常规战环境下,都能给予敌人沉重导弹打击的能力。
我国战略部队如此强大的实力,更名为“火箭军”显示出了解放军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形象,更是对那些潜在威慑我国的敌对国家的一种反威慑,在新世纪战争环境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强调自己的核威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二炮”改名“火箭军”可以更加清晰地向外界展示它的定位。
第三:“二炮”改名火箭军是顺应国防体制改革的潮流,时机恰当;
为了明确各军兵种部队的职能任务,强化遂行复杂多变任务的能力,在2015年-2016年之际,我国展开了国防体制改革,这其中“二炮”部队也在改革范畴。
比如解放军七大军区改为五大战区,更加明确了自己所属的战略防务范围;原18个陆军集团军缩编为13个集团军,这是精简部队、打造更具战斗力部队的重要一步。
同时,陆军首次设立自南昌起义以来所没有的领导机构——陆军司令部,而“二炮”也时隔50年升格改制为“火箭军”,体现与陆军、海军、空军等军种部队名称的一致性。
因此,“二炮”改名“火箭军”实则是顺应国防体制改革潮流,从而打造一支更加规范、更加具有战斗力的武装部队。
而且,火箭军相比二炮的名称,听起来更霸气、更具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