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匪一直是社会安全的一大敌人,在古代,因为社会制度的限制,盗匪往往在一些人迹罕至或者政府力量薄弱的地方聚集,对来往的行人实施抢劫,打家劫舍,可谓是无恶不作。
不过他们也不是什么人都敢抢,也不是什么东西都敢拿的。比如对于“八百里加急”送的东西,盗匪是从来不会抢夺的,甚至有时候还会主动避开。
那么“八百里加急”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天不怕地不怕的盗匪不敢对此下手呢?
打劫八百里加急等于自取灭亡
八百里加急在本质上是驿站制度的一个小分支,通常来说,八百里加急传递的东西都是十分紧急的公文或者军令,而且以军令为主。八百里加急的信件上一般都会写上“马上飞递”或者粘上鸡毛用来表示事件非常紧急,要用最快的速度送到目的地。
在古代,最快的运输方式就是八百里加急。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爆发后,仅用了六天时间,消息就传到了远在三千里外的长安,平均每天行进五百里。这个速度在当时基本上是极限了,能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做到这样的程度,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
八百里加急的实现其实听上去并不复杂,负责运输的只有驿兵和驿马而已。经过特殊训练后的驿马,可以将速度最大化,最长可以保持二十里。所以古人每二十里设置一个驿站,驿站里养着已经训练好的驿马。
驿兵在第一站拿到加急信件后,就会骑上驿马,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第二个驿站,然后在第二个驿站换上新的驿马,再前往第三个驿站,然后以此类推,最终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加急信件送到目的地。
在唐朝时,这样的驿站一共有一千六百三十九个,包括驿兵在内的驿站工作人员有两万多人。驿站和现在的物流比较像,不过不一样的是,驿站一般都是为政府服务的,送的东西也大都和公事有关。
例如八百里加急,一般送的都是紧急军情。驿站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公务员,他们担负的责任是很重大的,政府对于他们的要求也很高,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以八百里加急为例,如果八百里加急的文件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负责传递文件的驿兵以及驿站的工作人员、最高长官都要受到责罚。如果晚了一天,驿兵就要被打八十大板,每晚一天就加倍责罚,如果是十分重要的文件,则罪加三等。
可见,在古代如果送文件出了问题,很有可能连小命都要搭上。
盗匪们又不傻,他们打劫过往路人只是为了抢钱而已,这些送文件的驿兵们一般都不会带很多钱,没有多少油水可捞。驿兵运送的是政府的东西,而且很有可能是十分紧急的文件,盗匪要是抢了他们,驿兵会受到责罚不说,他们也有可能会遭遇灭顶之灾。
所以对于驿兵,盗匪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抢的,就更不用说八百里加急了。
不过,八百里加急也只是驿站制度中的一个小分支而已。如今的物流就是沿袭并改进了古代的驿站制度,然后融合了古代的镖局系统,从而变为寻常百姓也能用到的服务。
驿站制度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制度,它在古代社会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驿站制度都很重视。
烽火台和驿的相互配合
据史料记载,驿站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不过此时的驿站并不是后来的驿站那样分工明确,也没有所谓的八百里加急。
此时的驿站是国家军事交通的一部分,是配合烽火台一起使用的。
烽火台的作用是向中央报告边关的情况,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政权而设立的。一旦有外敌入侵,边关的将士就会点燃烽火台,邻近烽火台上的士兵看到狼烟后会继续点燃,然后将有敌人入侵的消息传到中央,中央便会提前防范,调动军队准备应对。
不过烽火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中央只能通过烽火台知道边关有敌人入侵,但是具体敌军有多少人,是佯攻还是主攻,是匈奴还是鲜卑,都没办法通过烽火台来传递。
为了向中央传递更为准确的信息,于是便设置了驿,此时的驿和后世的驿站不太一样,驿是一个机构,只有马匹和管理人员,等边关有危险的时候,驿就会发挥作用,将边关的具体情况以文书的形式传递到中央。
通常来说,中央只有拿到了报告具体情况的文书之后才会做决定。
从西周建立到秦朝一统天下的这段时间里,驿这个机构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都不大,各国之间的驿其实大同小异而已。
秦汉时期创立“置”,北击匈奴
等到了秦汉时期,驿站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得益于秦始皇的一统天下,还有他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
秦朝时的驿站制度比起以前,多出了邮、亭、置三个机构,邮亭驿置这四个机构的基本功能是差不多,只是规模有些不一样。
邮是一种很原始的传递机构,它用的甚至不是马匹来传递,而是专人通过步行来传递政府的公文。这个称作邮的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和新中国建立以后的邮递员很像,工作的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邮的服务范围一般也比较小,不可能让人步行去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传递公文,这是不现实的。
亭要比邮稍微高级一点,除了可以传递公文之外,亭还可以提供简单的住宿服务。
汉高祖刘邦就曾经担任过泗水亭亭长一职,后来在谋臣武将的帮助下建立了西汉,推翻了秦的统治。亭传递文件的方式是用马车,而且还有专门用来存放公文和办公的地方,比邮的情况好了不少。
置是规模较大的一个交通机构,置的服务类别包括了亭和邮提供的服务,而且条件也要好很多。置不仅可以提供住宿,而且还可以提供餐饭,因此置大多是用来接待国家的工作人员。
置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还有驿骑,这个驿骑就是秦以前的驿,是专门用来传递紧急公文的。
不过此时的驿骑传递信息的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军事了,它还可以传递其他方面较为紧急的公文,或者传递较为贵重且容易运输的东西。
如果要在置这个地方住宿,官员需要出示由御史大夫或者郡太守、县令颁发的传文,如果能够出示传文,便可以享受免费的食宿服务,当然这些服务不仅局限于官员本身,官员的家属也是可以享受的。
有时候,置还要为路过的军队提供食宿。同时置还有一个特殊的职责,那就是维护辖区内的社会治安,还要负责辖区的农业问题。
作为当时最大的官方交通机构,置的规格也是最高的。不过置只为国家工作人员和军队服务,除此之外的人是没有资格享受置提供的服务的,就算是再有钱也不能。
驿是驿站的前身,它的服务范围很广也很繁杂。但是担任这一职位的人并不是国家的工作人员,而是以赋税的形式摊派到置的辖区内的百姓身上。
在秦朝和汉朝初期时,国家尚能掌控这种赋税的力度,随着中后期皇权的动摇,这种赋税就变得变本加厉,使得百姓根本难以承受,从而出现百姓苦不堪言以至于逃亡甚至造反的现象发生。
西汉武帝时期,邮这个简单的机构被撤销,邮全部更改为最高规模的置。这是因为在西汉武帝时期,经过前几位帝王的励精图治,汉朝的国库已经充实,人口也到达了不得不这样做的数量。
西汉武帝是一个有宏图大志的帝王,他想要一改西汉初期对于匈奴的软弱政策,因此对军事交通系统做了大的改革,这是在为攻打匈奴做准备。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数量充足的置就可以为征讨匈奴的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在北方不因为补给不足而失败。
后来西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人,将匈奴主力几乎全歼。由于置的大量设置,张骞、苏武等人出使西域的任务也有了保障,最终西汉帝国打通了河西走廊,开辟了一条中西交流的丝绸之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军事交通制度在西汉武帝之后基本没有很大的变化,东汉灭亡之后,这些交通制度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驿站制度正式确立,东吴设置水驿
西晋一统天下,但是没过多久,八王之乱再次将中国推进战乱不休的乱世中。虽然名义上还是有大一统的政权,可实际上南北之间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自西晋之后,又经历了南北朝时期。
这是一段战火不断的历史时期,各个政权之间攻伐不止,军事上的冲突对秦汉时期的“置”等制度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置”这样的机构已经不再能适应乱世,不过它下辖的驿骑倒是在这段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随后发展为后世所说的驿站制度。
驿骑之所以能在这段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当时的政治局势有一定的关系,和它的前身驿也有一定的关系。驿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传递有关战争的信息,即使在秦汉时期,它也没有被取缔,只是它并没有置那样起眼而已。
驿骑的特殊之处,注定它不会被取缔。对于驿骑来说,乱世就是适合它的环境,太平盛世反而很少有它的用武之地。
邮和置消失后,亭也渐渐被撤销,只有驿骑和用来完成普通传递任务的传舍还在。随后,《邮驿命》的颁布正式确定了驿站制度成为国家军事交通的主要机构。
一开始的驿站其实并没有食宿功能,在后来的发展中才渐渐有了相应的服务。
在普通人的认知中,驿站一般都是陆地上的,但其实在这一时期,出现比较特殊的驿站机构,那就是水驿。
水驿的发展和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地处江南,有很多河道,而且江南地区的人大都以船只为运输工具,马匹的使用反而没有船只普遍。
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东吴政权仿照北方政权的驿站制度建立了以船只为载体的水驿。水驿在后世有很大的发展,甚至产生了水陆结合的水陆驿。
唐朝时驿站制度的高度发达
北周一统天下建立了隋朝,隋朝二世而亡,唐朝取而代之。唐朝时中国封建王朝中最为开放包容的一个王朝,驿站制度在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传递速度也有很大的提升。
唐朝驿站的名字有所更改,它叫驿铺,不过本质还是驿站。
驿站制度的成就主要集中体现在唐玄宗时期,其一是杨贵妃能吃到新鲜荔枝。荔枝是岭南的特产,距离长安有几千里,而且荔枝不易保存,但在驿站制度的加持下,岭南生产的荔枝竟然可以完好无损地送到长安。
其二便是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六天后,远在三千里的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件事。可见驿站制度在唐朝时已经有很大的发展,这是其他朝代难以企及的。
为了让八百里加急的马匹跑得更快,养马人对此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最终研究出一种最能激发马匹潜能的方法,这种喂养方法,对驿站制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阅读历史能让我们获悉这种规律。如果能够掌握这种规律,就能按照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计划,从而防患于未然。如果处理得当,还能从中获得不少的收益。